方峰
摘 要:該文對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森林資源調查,根據調查數據結果,總結了資源消長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清涼峰;森林資源;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Q94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57-02
1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位于黃山市歙縣東北邊緣,北緯30°4′~30°7′,東經118°49′30″~118°52′30″,其中北部與本省績溪縣相鄰,東部與浙江省毗連。清涼峰是天目山系的主峰,海拔1 787.4m,為華東地區第二高峰。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區內生物多樣性突出,自然環境優越,生態系統比較完整,生物種源豐富而集中,保存著較為原始的森林植被和較完整的植被垂直帶,亞熱帶典型植物群落類型齊全,且生長發育很好,孕育了多種珍稀、瀕危的野生生物,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及常綠落葉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各種珍稀野生動植物。
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轄國有面積為1 038hm2。2011年4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清涼峰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擴編后總面積為2 761.2hm2。
2 自然條件
清涼峰為天目山脈向西南的延伸部分,屬強切割的山地。地貌構造上大體上是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至西南坡,地勢險峻,群峰兀立,危崖高峭,多深溝幽谷,懸巖峭壁,相對高差達1 000m以上,主峰清涼峰海拔1 787.4m,為天目山系的最高峰,也是安徽省皖南第二主峰。
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由于清涼峰海拔高差大,與山下相比,其亞熱帶山地氣候更為突出,具有典型的亞熱帶中山氣候特征,春夏短、秋冬長,氣候濕潤,雨量豐富,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15℃左右,年均降雨量1 700mm,海拔每升高100m,年平均溫度下降約0.6℃,年降水量增加約40mm。
3 調查范圍及方法
此次森林資源調查的目的是建立森林資源檔案,搞好資源管理進行合理經營,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服務及資源消長情況。根據此目的,此次調查范圍為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含“國家級”擴編集體山林部分)內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的面積和蓄積量。調查方法是按照安徽省林業廳下發的《安徽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實施細則》為依據進行調查的。
3.1 面積調查 林地采用1∶10 000的地形圖實地勾繪后轉繪到ArcGIS進行計算。
3.2 蓄積調查 有林地采用1∶10 000的地形圖現場進行勾繪控制面積,采用角規計算出蓄積。
4 森林資源現狀
4.1 森林資源面積 經調查,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共有各類林業用地面積合計2 779.2hm2,其中有林地2 410.7hm2、灌木林地368.5hm2。
4.2 經濟林資源面積 經調查,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擴編部分經濟林主要樹種為山核桃樹。山核桃總面積為115.5hm2,總株數為4 095株。其中,產前期面積34.3hm2,株數為1 680株,初產期面積32.1hm2,株數為1 815株,盛產期面積49.1hm2,株數為600株。山核桃盛產期面積最大,其次為產前期,最后是初產期。
4.3 森林資源蓄積量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活立木總蓄積量139 406m2,其中有林地蓄積量139 405m2,占活立木蓄積量的99.9%;散生木蓄積量1m2,占活立木蓄積量的0.1%;活立木蓄積量按權屬分:國有林活立木蓄積量49 336m2,占活立木蓄積量的99.9%,集體活立木蓄積量17 121m2,個人活立木蓄積量72 948m2(見表1)。
有林地蓄積按各齡組分幼齡林蓄積為4 908m3,占有林地蓄積的3.5%,中齡林蓄積為8 143m3,占有林地蓄積的5.8%;近熟林蓄積為15 286m3,占有林地蓄積的10.9%;成熟林蓄積為63 283m3,占有林地蓄積的45.4%;過熟林蓄積為47 785m3,占有林地蓄積的34.3%。按樹種分:杉木18 334m3,占有林地蓄積的13.2%;松類蓄積為81 528m3,占有林地蓄積的58.5%;硬闊蓄積為39 543m3,占有林地蓄積的28.4%(見表2)。
4.4 總結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6種植被類型、9種植被亞型、29種植被群系,分布有各類野生植物1 570種,脊椎動物377種,昆蟲類1 020種,大型真菌148種。其中,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縷梅、天目鐵木等5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華東黃杉、鵝掌楸、連香樹、天目木姜子等20種;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梅花鹿、黑麂、云豹、金錢豹、白頸長尾雉等5種,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大靈貓、獼猴、短尾猴等41種。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在華東地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是華東地區的“天然動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喬木林以黃山松和馬尾松為主,有部分的杉木和櫟類,松類和硬闊都處于V齡級階段。杉類大部分為近熟林,多數分布在村莊周圍,大部分為近熟林,齡級在I~V。長勢一般,平均胸徑在6~24cm,平均高度10m。灌木林主要為檵木、杜鵑等,分布在清涼峰保護區內,面積較大。由于該樹種適合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大部分生長良好,對于保護區內水土保持,減少地表徑流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5 森林資源消長變化分析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林地權為國有,以原生林為主,具備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區內林木大部分處在成熟林、過熟林階段,林木生長狀況一般,基本屬于自然消長,由于多年來的保護,基本無盜伐、砍伐現象,無消耗蓄積。
將2004年和2013年國有、集體林木面積和活立木蓄積變化列于表3,從表3可以看出,2004年國有林木面積為725hm2,活立木蓄積49 076m3;集體林木面積84hm2,活立木蓄積3 424m3;2013年國有林木面積660.6hm2,活立木蓄積49 337m3;集體林木面積309.9hm2,活立木蓄積17 121m3。從對比結果上看,2013年較2004年國有林蓄積量增加261m3,增長率為0.5%;集體林蓄積量增加13 697m3,增長率為400%。國有林蓄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為: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穩定,區內森林資源任其自然消長,加上保護區管理部門多年來一直以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為主,禁止砍伐,禁止人員進入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嚴格控制進入實驗區,森林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不受人為因素制約,確保了林木的自然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