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美+偶春+鐘航



摘 要: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美好鄉村的景觀建設不斷推進,美好鄉村景觀不僅要有生態的景觀環境,而且還要兼具多類功能需求、特色文化內涵的居住環境。該文以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舒城縣6個典型的農村社區,將研究對象分類并作對比,得出沿路、依山、傍水型三大類型農村社區景觀環境規劃建設的方向。最后探索性地提出關于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意見,為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的農村社區提供一種更好、更符合實際的方法。
關鍵詞:美好鄉村;農村社區;景觀分析;舒城縣
中圖分類號 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66-05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Shuche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Luo Mei et al.
(School of Life and Food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37,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keeps constantly advanc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landscape has not only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bu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has multipl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mor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study of rural commun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Shucheng County,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on six typical rural communities, we classifie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makes a comparison, finding the direction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ere are along the road, mountain, water rural community. Finally we explores to put fo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 suggestion of rural community in Shucheng County, providing a better and more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builting and unbuilt rural community.
Key words:Beautiful countryside;Rural community;Landscape analysis;Shucheng County
隨著美麗中國、城鄉一體化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與發展,農村社區的形態、規模、尺度、關系等都在發生著劇變,農村社區的自然環境、建設面積、空間布局以及民俗文化等都影響農村社區的景觀環境建設[1-2]。國外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提出一種基于生態空間理論的景觀規劃原則和景觀空間規劃模式,特別強調農村景觀中的生態與文化的融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結合生態、休閑、旅游與經濟價值。我國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研究主要涵蓋農村聚落景觀、農村景觀評價、農村風景資源評價以及農村景觀規劃等方面,指出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包括農村居民點相關的生產、生態和生活三方面所有活動,兼具生態、效用、美學等功能,強調應首先突出農產品的生產功能,其次體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文化支持和維護以及旅游資源功能等[3-5]。
近年來,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在不斷的推進發展,但基本都是圍繞前期的規劃設計和短期的開發建設展開的,后期的景觀環境養護管理容易被忽視,且缺乏科學的措施,為此本文以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為分析對象,探索適應農村社區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數據等資料主要來源于六安市舒城縣城鄉規劃局以及舒城縣人民政府網站[6],同時通過現場調查,對數據資料進行核對,對一些不完善的數據進行補充。
在借鑒相關學者對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研究的基礎上[7-11],將現場調查和查閱統計的資料作為分析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的依據,概述各類型農村社區的景觀環境建設情況,分析總結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的方向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
2 研究區域概況
舒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隸屬于安徽省六安市。全縣西高東低,是一個山、丘、圩兼備,集山區、庫區、貧困區為一體的縣域。西南為大別山余脈,山高嶺大,林木蔥蘢;東部、北部為巢湖西岸的杭埠河水系沖積平原。
舒城縣共有21個鄉鎮44個中心村,根據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將44個中心村劃分為3大類型,分別為沿路、依山、傍水型。按照每個中心村的景觀特點,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的6個農村社區,分別是金橋村、五里村、柳林村、山埠村、上河村、高陽村(圖1)。金橋村位于舒城縣百神廟鎮西南,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繁茂,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五里村地處城關鎮西郊,西與干汊河鎮接壤,東郊伏虎村,北鄰永安村,南鄰河鎮村,317省道傍村而過;柳林村坐落于廬鎮鄉,相鄰小街村,姚咀村,046縣道從村中穿;山埠村屬于舒茶鎮,舒茶鎮地處大別山東麓余脈,舒城、廬江、桐城三縣結合部,全省聞名的“茶葉之鄉”;上河村屬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區,地處大別山余脈,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水稻、油菜、茶葉、竹木等。
圖1 舒城縣44個中心村分布
3 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3.1 沿路型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舒城縣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編制中規定農村社區建成區綠地率達50%以上,社區至少有1處供居民休閑的公園綠地。金橋村和柳林村在綠地率上已達標,金橋村的綠地率最高,達到了58.3%,但在住宅周圍并未作出具體的綠化;而五里村的綠地率未達標,只有40.2%。三個農村社區的總建筑面積幾乎均占總用地面積的50%,但建筑密度并不是很高(表1)。
金橋村的景觀體系主要由田園景觀、景觀廊道、水景景觀軸線、綠地景觀節點等構成。大面積的生態農田田園景觀,規劃作為農村社區背景;景觀廊道由村內主次路景觀組成,規劃將道路景觀打造為景觀軸線;水面景觀軸線是由村內四周的大小湖泊組成,與岸邊的生態園區相互結合形成良好的水岸景觀;綠地景觀節點則利用村各出入口、村內、濱水景觀節點等,建設多處公共綠地空間(圖2)。
五里村的景觀風貌體系類型有三個部分:(1)充分利用街旁綠地、濱水綠地、道路綠地、中心綠地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地系統;(2)保持植物多樣性,注重喬灌木、落葉與常綠搭配,形成四季有綠、鄉土自然的綠化景觀;(3)沿主、次道路以及水體形成綠道系統。五里村道路、水體綠化景觀豐富,但在綠地率上沒有達標,故可加強屋頂、窗臺、墻面等可綠化空間。
柳林村與金橋村景觀系統類似,但有細微差別,田園景觀:村四周有小面積的生態農田;景觀廊道:柳林村主要干道穿插居民點,與自然風光形成美好的風貌對接;水面景觀軸線:村內散布大小池塘,結合濱水平臺,形成村民體閑娛樂觀賞的公共活動空間;綠地景觀節點:在村中心節點、入口節點、濱水景觀節點,設置公共綠色空間,豐富村民休閑娛樂活動。
綜上可知,沿路型農村社區的的喬灌木搭配豐富合理,濱水植物以耐水濕為主。舒城縣的沿路型農村社區更加注重植物群落設置,增加灌木的搭配,但將中心村規劃為小區一般,應用設施應有具有,在綠地率上沒有達標,如五里村(圖3);沿路型農村社區在主干道的植物搭配類型多樣,但在支路上喬草結合,景觀層次感稍差,如柳林村;雖然注重植物搭配方式,但在低層次上的景觀建設考慮欠佳,且水生植物養護不好,存活率低,僅在部分觀賞池中才能看到,如金橋村。規劃建設沿路型農村社區應合理調整建筑用地和綠化用地的比例,加強植物地域特色,可以孤植展現個體之美,亦可通過對植、列植、群植等展現植物的群體之美。
3.2 依山型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舒城縣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編制中還規定農村社區范圍內道路、河渠綠地率達90%以上。山埠村和上河村在綠地率以及溝渠、坑塘綠地率均達標,依山型農村社區的建筑密度越高,綠地率及溝渠等綠地率越低(表2)。
山埠村綠地系統主要由庭院及宅間綠地、路旁綠地、濱水綠地、中心公共綠地、配套公建及廣場所屬綠地以及不適耕種或建房的用地構成。充分利用地形,統一規劃和配置各類用地,重點塑造農村社區中的重要景觀節點,如村入口節點、公共活動中心景觀節點等(圖4)。在G206和入村道路銳角夾角地帶設置村入口標識,以灌木綠化襯托,靠近住宅種植喬木。同時社區內建景觀亭、休憩廊架,設置健身器材,打造休閑廣場。
上河村(圖5)綠地系統是沿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公共場所和水系形成,規劃保持植物多樣性,形成適生、季相變化的鄉土自然景觀,如種植柿樹、毛竹、油茶、板栗等。在社區休閑健身廣場設置文化墻,在現狀村部規劃建設籃球場、乒乓球臺等運動設施,為居民提供文化展示和強身健體的場所,供各類文化活動、節日慶典、民俗表演的開展。著重對村莊的主要入口、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等進行景觀建設,在沿路與村莊主入口處,結合文化廣場和村部設置入口標識,標識用生態原石塑造。
山埠、上河兩社區環山而建,景觀建設可以結合山體,不僅可以防土護坡,也可以創造多樣趣味的景觀空間。當然山體的保護同樣是兩個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的一大部分,開發山體游覽設施,如道路修建等,不允許破壞山體形態輪廓,并合理控制游人容量,防止超過其最大生態容量。山體植被保護以封山育林為主,可適當結合人工干預,適地適樹、多選用鄉土樹種。
3.3 傍水型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傍水型農村社區的代表高陽村位于湖南岸,毗鄰大面積水域,總用地面積51 262m2,總建筑面積17 620m2,總建筑面積所占的比例較小;容積率、建筑密度分別為34.3%、6.2%,均較低;綠地率56.5%,達標。現狀植物種類豐富,在建筑物周圍及相關節點綠化效果較好,適地適樹,如選用青桐、榆樹等(表3)。
高陽村歷史文化悠久,傳統特色鮮明,自然資源豐富。景觀規劃整體以濱水綠地為主體,輔以道路綠地及內部中心節點等,丁字型主要干道沿社區分布,各級道路相互連接,將全社區形成一個整體(圖6)。整個濱水綠地環湖而建,每隔一段距離設一親水平臺,輔以周邊綠化,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同時社區內設有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空間。
3.4 總體分析 舒城縣各類型農村社區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景觀環境建設,形成了良好的景觀系統。沿路型農村社區重點在路的兩邊以及宅前屋后的綠化,道路綠化可以美好環境、防止環境污染、降低噪音,創造相對安靜、舒適的生活空間,規劃宅前后的空地,選取有經濟效益的蔬菜和花灌木等,讓宅間景觀豐富多彩,但沿路型農村社區內存在主干路與支路連接,而支路間卻無聯系,部分地區不可以直接到達,景觀建設難度加大(圖7);依山型農村社區依山而建,利用地形的起伏變化,形成了不同層次上的景觀風貌,社區被群山環抱,河流穿境而過,整體生態空間格局較好,與沿路型和傍水型的鄉村相比,社區的景觀環境建設更豐富;傍水型社區著重于水邊的綠化,不僅美化壞境,而且利于固土護坡,針對現狀民宅與周邊池塘的關系進行整治,留出生態緩沖地帶,營造出“山水田園”的美好鄉村意境,在建筑的周圍進行景觀環境建設,可創造多樣空間,增強場地安全性、私密性。
4.1 存在的問題
4.1.1 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 農村社區存在總建筑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較大,致使社區綠地率較低,而社區內大面積用地為規劃用地,學校等單位用地中綠化用地少,教學樓間綠量欠缺。社區內還存在各類用地布局混亂現象,雞舍、豬圈等與民宅為伴,且隨處可見的糞便,嚴重污染農村社區的環境,同時居住用地之間夾雜大量的閑置地,未被合理利用。
4.1.2 基礎以及服務設施建設欠缺 農村垃圾處理仍是問題,垃圾很容易污染水體,也影響了當地的風貌,傍水型的農村社區臨水邊垃圾隨處可見,水岸邊堆積了大量的垃圾和淤泥,有害水生植物滋長,凈化難度大。同時農村社區綠化建設及后期養護管理欠缺,社區道路、水塘兩邊雜草叢生,雖加強主干路喬灌搭配,但在某些支路的兩旁未綠化,次要道路部分綠化未完成,路面仍是沙子路,道路兩旁綠化不整潔,部分植物壞死,無人管理養護。
4.1.3 相關政策、法規、制度以及精神文化有待進一步提升 農村社區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亂搭亂建現象非常嚴重,有些農民并不滿足政府的建設,于是進行了部分景觀建筑的強拆重建。部分農村社區運動器材以及建筑間被拉上繩子,掛以物體,長久就會損壞構筑物,破壞社區景觀環境風貌。
4.2 舒城縣農村社區景觀環境建設的改進建議
4.2.1 針對建設用地不合理提供的建議 雖然現在農村社區有規劃,但大多是針對住宅建筑,未包括農村社區所有的建設用地,所以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各類用地,不占用綠化區域以及公共空間,利用宅旁空閑地種植具有環境保護和經濟收益的植物,如蔬菜、葡萄等,做到出門有園,加強垂直綠化等應用,增加景觀效果,提高可觀賞性。對亂搭亂建的建筑及構筑物進行拆除,合理利用閑置地,規劃社區公共休閑空間。
4.2.2 針對基礎以及服務設施建設欠缺提供的建議 目前農村社區水體凈化還不能建立有效的監管體制,所以環境保護需從個人、家庭建立自覺意識,不隨地亂扔垃圾,整治農村社區原有的垃圾及水污染,定期輪流清理垃圾,水面在保證清潔的前提下,栽植荷花、菱角等水生蔬菜,定期對植物的修剪及養護、澆灌,同時設置一些提醒人們保護綠地的標識牌。同時加大相關的責任力度,并運用多種監管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護。
4.2.3 針對相關政策、法規、制度以及精神文化提升提供的建議 農村社區進行普及教育活動,學校老師加強教育和宣傳,在社區文物景點和公共綠地空間等,加強巡查及管理力度,對不文明現象進行及時制止和教育,對于破壞設施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處罰。政府同時加大宣傳和管制,對于破壞環境的不文明現象,利用媒體進行曝光。
參考文獻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EB/OL].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00/2013/12/5/479305601213.html.
[2]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區美好鄉村田園都市布點規劃——都市綠色社區、田園生態社區布點規劃(2013—2020)[R].2013.
[3]宋京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J].小城鎮建設,2013,(2):57-62.
[4]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05,(9):45-47.
[5]黃德清.合肥市美好鄉村規劃與實施建設的思考[J].工程與建設,2014,28(3):312-314.
[6]中國舒城[EB/OL].http://www.shucheng.gov.cn/.
[7]胡燕燕,曹衛東.近三十年來我國城鎮化協調性演化研究[J].城市規劃,2016,40(2):9-17.
[8]唐祖輝.新農村景觀的鄉土特色表達策略研究——以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9]駱敏.美好鄉村建設的現狀及路徑——以月亮灣村為例[D].安徽:安徽大學,2013.
[10]王魯軍.皖北鄉村景觀規劃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11]孫煒瑋.基于浙江地區的鄉村景觀營建的整體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