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據《法制晚報》報道,2016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結了11起家樂福(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家樂福”)門店出售過期食品被消費者索賠案,結果家樂福全部敗訴,共需賠償12120元。過期食品涉及煙熏肉腸、小蛋糕、魚板燒、奶片、橙橘果醬、餅干、牛乳糖、橄欖油、碗面等9種。其中過期最長的為小蛋糕,竟然長達3個月。
家樂福作為全球知名的跨國零售巨頭,近年來,在中國,家樂福售賣過期食品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內部員工受賄被查、假冒偽劣商品被曝等事件的發生,一度將家樂福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零售業管理專家胡春才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過期商品的出現主要和企業管理的嚴格程度相關。這樣的錯誤被曝光也暴露出企業管理上的不夠嚴謹,對企業的聲譽和未來發展影響比較大。”
家樂福屢次被曝銷售過期食品
在此次事件之前,家樂福在沈陽、上海、武漢、昆明等多地的多家門店也曾被曝出過銷售過期食品問題。據《法制晚報》報道,該報記者從沈陽當地法院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當地審結家樂福因出售過期食品而被消費者起訴的案件91起,其中超市敗訴90次。涉案食品的過期時間最短1天,最長4個月零6天。
在此次過期食品訴訟案中,據《法制晚報》報道,訴訟過程中,家樂福一方均認為,消費者即使買到的是過期食品,但未食用,未造成損害,因此不同意賠償。
記者查閱《食品安全法》發現,“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作為消費者買到過期商品,發現后自然不會吃,而且法律并沒有規定要吃了才能賠償,所以家樂福這樣做顯然是不對的。”
家樂福公關負責人就過期食品事件對消費者表示歉意,不過她談到,“不賠償絕非家樂福的意思。家樂福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由于目前依然是人工排查的工作,總會出現有疏忽的時候。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會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賠償。”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楚東表示:“即使是人工查,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也應該保證百分之百的沒有差錯,這是合法經營最基礎的要求。”
近年來,伴隨家樂福的除了高密度的曝光率,還有在中國市場銷售業績的下滑。根據家樂福財報,2014年,家樂福中國銷售額較2013年下降5.3%。2015年家樂福中國區的銷售額下降了7.5%。而在2015年第四季度,家樂福中國區銷售額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銷售額相比是最差的,下降了13.5%。據聯商網統計,2015年家樂福在華關閉門店18家,關店數量為去年中國零售巨頭之最。
營運管理有待加強
記者采訪中,沈陽一家樂福前店員透露,“家樂福門店的食品保質期這一塊由各門店自己負責,靠員工、促銷員查。每個促銷員負責的品類不一定,少的幾十個,多的幾百個,還有沒有促銷員的。朱丹蓬認為:“大賣場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進銷存這一塊的管理漏洞。尤其在大賣場生意各方面不太好的時候,大賣場在貨架管理、庫存管理、臨界貨品管理中容易出現問題。”
在談到盤查的頻率時,北京一家樂福門店前店長提到,“有些店管得嚴就查得多,有些店管得不嚴就查得少。我當時在家樂福的時候,進口食品比較敏感,所以這一塊會查得比較頻繁。一般來說,也是重點的地方查得多,像牛奶、酸奶這種保質期短的,還有進口食品,運過來可能保質期已經過了一半了,不過有些東西保質期一年、一年半就不會天天查,門店員工數量本來就少。”
和君咨詢合伙人李國宏指出:“對于保質期的控制實際應該是從收貨開始控制,進到賣場后,店員要定期檢查貨架。這次的事件折射出的其實是管理的問題,管理的積極度不夠,一方面庫存增長率提高,商品賣不掉沒及時退貨,還有就是賣場日常管理中沒發現過期商品的存在,造成過期商品流到顧客手中。”對此,家樂福公關負責人表示:“所有商品我們遵循的收貨規則為一般商品剩余保質期大于2/3可接受,進口商品剩余保質期大于1/2為可接受。每天由門店各處對貨架進行人工排查,責任到人,交叉檢查。”
未來家樂福應該如何避免過期食品事件再發生?對此,胡春才強調,“食品保質期這一塊還是要靠門店自律。賣場要在營運層面加強管理。通過門店檢查、總部抽查,做好保質期的提前預警,總部抽查若發現問題重罰,來加強門店的責任心。家樂福公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在不斷的改進管理和系統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