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潔瓊+王德發
摘要:在低碳經濟和碳交易體系的背景下,作為排放量最大的重污染企業已經開始了碳排放量化的核算,為了保障碳交易的公平和健康運行,碳核查成為一個必要的步驟。文章對各省市的核查指南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并結合實際核查中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碳核查 二氧化碳排放量 核查報告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一系列顯性環境危害和災難,已經不僅僅是環境與氣候問題,更是對我們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威脅。將其納入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應該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2007年年初,我國的溫室氣體(GHG)排放量已排列全球第一,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總收入位于前列不同,巨大的GHG排放量會給中國帶來沉重的壓力和國際負面影響。跟隨國際前沿腳步,我國也一直在研究、實踐、制定并完善相對應的政策。
能源消耗型企業在工業發展和高科技約束的時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階段也成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各省市也在積極總結和摸索低碳發展經驗,如綠色城市、低碳世博等,將低碳融入各行各業。
一、文獻部分
2008年,JanekBatnatunga在其文章中指出企業在低碳市場上進行交易前,其碳資產應經過第三方獨立的鑒證,為碳交易提供可信度和保障。2012年,王愛國等人也提出碳審計隨著碳會計的發展而產生,并對傳統審計體系形成一定的影響,帶來嚴峻的挑戰。
企業溫室氣體MRV機制就是指在企業層面上進行溫室氣體測量、報告與核實的旨在自下而上收集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的機制,一般分為強制性機制和自愿性計劃。強制性機制就是以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形式對某些行業或企業做出規定,按照具體政策或標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一些發達國際,例如澳大利亞、日本、美國、英國,已于2007年開始碳核查活動。不同國家對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核實的要求雖有不同,但大致上都需要確保企業數據的完整性。也有特殊情況,如加拿大是不需要審核的,只規定該企業自身要對數據的準確性負責。目前也存在自愿進行審核的企業,這些企業可自行聯系國家相關機構或經國家認證的第三方獨立進行核查,此行為不受政府法律法規的約束,通常政府會采取各種激勵機制來鼓勵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
清潔發展機制CDM是國際上唯一認證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碳交易合作的機制。截至2016年8月底,我國已獲得CERs簽發的CDM項目有1 495項。CDM項目簽發前需由指定經營實體DOE依照規定的方法學進行核實,然后編制監測報告。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已于2009年獲得了DOE的資質。
在進行碳核查時需要依據科學指導方案,現階段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是ISO 14064系列和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標準。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是ISO 14064,而制定我國相關國家標準勢在必行,例如《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的開發。2013年開始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三批次24個行業特定行業的指南,除了各試點省市碳核查的實行,國家的碳核查也開始實施。
結合國際經驗和國內發展現狀,依據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性質,不斷發現問題,調整政策法規與核查方案,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指導方案。
二、碳核查的發展
(一)碳核查和碳審計。很多學者從理論層面上對碳審計的定義、內容等進行了探討,主要是根據傳統審計概念的基本框架總結出來的,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內涵。就目前來講,碳審計就是依據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運用審計方法,由有資質的審計機構對指定的部分行業在制造與服務過程中消耗含碳資源而排放的溫室氣體、碳資產管理、節能減排的履行及環境影響進行獨立性的監督活動。而碳核查是國家發改委或經鑒證的第三方獨立機構依據國家指南或省級指南對碳排放管控單位實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或提交溫室氣體排放量報告進行核實和查證。
鑒于低碳經濟的新生性和發展性,碳審計的含義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碳審計是立足于國家戰略和全局高度而產生的。從理論上來說,碳核查內含于碳審計之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現階段,碳核查更能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實踐的不斷檢驗,必將實質性地促進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各試點GHG排放核查指南對比。為應對環境的挑戰和執行國家級低碳政策,各試點省市制定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指南。因為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背景和各省市的經濟發展狀態、地域環境、文化理念等不同,其制定的核算指南也存在差異,因此對這些指南進行對比,從而可發現各方案中的缺陷和優點,相互借鑒、相互補充。針對北京、上海、湖北、廣東、天津、深圳、重慶,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比較。
1.行業分類和術語。行業分類就是對經濟社會中的所有企業進行分類,以便管理和統計。一定程度上分類的粗細可以體現社會的發展速度。七個試點省市除了發布通用指南外,按行業類型也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指南,但劃分出來的行業卻不同。湖北、上海和重慶對行業核算指南的劃分相對更詳細,在行業中,各省市對電力、鋼鐵、水泥企業核算指南大都制定出來了。
術語是指七個省市在指南中都界定了相關術語的概念,鑒于術語的專業性,納入核算范圍的企業或核查機構更容易學習該指南,并在實踐中避免理解性的錯誤。各省市主要是從環境和氣候、二氧化碳排放的描述和核算名詞、核查報告的內容等方面對術語進行了界定,而各指南的內容差異性會造成術語的相關解釋不同。
2.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就是做事的準則,在實踐之前必須考慮到的因素。根據統計發現各省市指南的基本原則普遍相同,即完整性、透明性、一致性和準確性。完整性是指組織邊界、運行邊界、數據、排放信息的完整,簡單來說就是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時,企業生產活動范圍要確定、需要的計算數據無缺漏、報告內容要達到規定;透明性是企業和核查機構應以透明的方式提供或獲取各類信息與數據,如核算邊界、核算方法的選取、活動水平數據等,并在報告中給予充分說明,確保可被驗證;一致性是在企業核算和核查機構審核時,運用的監測方法、量化方法應保持一致,能夠公平地對不同時間段的排放信息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準確性是指從準確的原始活動量和參數、精確和合適的監測與核算方法到GHG排放量的計算,體現在整個過程中,從而規避系統性的錯誤和人為的故意錯誤。個別省市也提出了一些其他原則,有真實性、客觀性、經濟性和可操作性。真實性的表述主要是指數據的真實,確保能夠反映實際排放情況;客觀性主要是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誤,包含于準確性之中;經濟性是在成本合理與技術可行的平衡狀態基礎上,選取最精確的核算方法;可操作性是指企業或核查機構出具的核算報告應有明確的指導和實踐作用,經濟性和可操作性屬于發展階段的原則。
3.核算細則:邊界、核算方法、數據及獲取、計算的問題。
邊界包括組織邊界和排放邊界。組織邊界也稱統計邊界或企業邊界,是對碳排放主體的規定,各省市對其有不同的描述,總的來說就是出具碳排放核查報告的獨立法人;排放邊界也稱運行邊界或核算邊界,即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主要是燃料燃燒排放和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在廣東、湖北的指南中細分為固定源、移動源和工業生產過程,而深圳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滅火器等逸散排放,北京僅指固定設施消耗的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間接排放主要是指企業外購的電力、熱力及蒸汽產生的碳排放。
核算方法: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氣體特性和化學屬性、技術的限制,在選取核算方法時應將不確定性降至最低。現有的方法有計算法和直接測量法。計算法包括物料平衡法、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是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制定的,即投入物料的化學濃度或產出產量的化學濃度平衡的定律,如水泥行業,根據石灰石中氧化鈣和氧化鎂的碳分子含量來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排放因子法可看作物料平衡法的一種簡化方法,一般核算的燃料或物料含碳量較穩定,對化學分析設備要求相對較低,只需把燃料等活動水平數與排放因子相乘。直接測量法分為連續測量和間歇測量,主要依賴儀器設備,如紅外光譜法、氣象色譜法,在排放氣管安裝設備,通過測量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流速來得出排放量,目前幾乎沒有被運用,可能與設備的技術性能低、不易驗證等因素有關。
數據及獲取:選用計算法時,根據計算公式需要考慮燃料消費量或消耗量、產品的產量、化學分析中的相關參數等數據,燃料或產品的數據可以用地磅、皮帶秤等設備直接測出,誤差非常小,而平均低位發熱值、單位含碳量、碳氧化率等相關參數可以使用企業的實測值或使用指南中給出的缺省值,當參數為實測值時,企業應提供有資質的證明。但天津市的指南中規定在核算時煤的低位發熱值必須為企業實測值。
4.核查報告和核查機構。
核查報告是對指定企業或自愿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量化并形成一個完整的書面性說明文件,主要包括企業概況、邊界確定、排放量量化、不確定性分析和附錄。由于各省市具體的規定和行業的不同,實際在編制報告時會有所增減,但會保持統一。
核查機構:因碳排放的計量屬性為物質流,與企業一般的價值流屬性不同,所以核查機構也不是傳統的會計師事務所,而是由國家機構或指定的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核證機構,如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
三、目前碳核查中存在的問題
(一)核算邊界模糊。在實際碳核查過程中,有些企業會提出各種理由把部分排放單元剔除,逃避需承擔的環境責任,即核算邊界模糊。如某電石行業具有三臺電石爐,但是在現場核查時指出僅有一臺電石爐在核查年度內正常工作,剩余兩臺因市場行情影響未工作。在指南中電石爐屬于核算單元,實際中是否列入排放設備,如何確認兩臺電石爐的停產是否真實,需要哪些資料來證明,這些情況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二)核算數據的不確定。確保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準確的基礎就是原始數據和相關參數的準確。在獲取原始數據時,不論是購入的燃料、工藝過程中的石灰石等,還是間接排放中外購電力的消費量,都可以通過電子汽車衡、皮帶秤和電能表等監測設備取得,也可以通過能源消耗臺賬、車間日報表、記賬憑證等進行交叉驗證。而對于相關參數,若使用指南中提供的默認值,與企業實際燃料質量的差異,不確定性太大,若使用企業實測值,因實驗設備的分析質量不同,易受主觀因素的操作。如某造紙行業的動力車間需消耗煙煤,該煙煤的熱值由企業每天自測取得,一年分析出來的數值多且波動范圍很大,在核算時為了減少碳排放量可能會使用對企業有利的數值,即人為故意造成的。
(三)指南制定不完善。伴隨全國碳交易的進行,各省市的碳核查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核查時主要的依據就是各省市制定的相關核查指南。通過對指南的分析和對比,其內容和形式等相對完整,但面對實際核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說明指南中部分描述還不夠具體,不良企業可能會利用其中的灰色地帶造假。目前的指南中僅考慮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只是溫室氣體的一種。
(四)人為原因易引起誤差。在核查過程中,獨立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和核查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指南中概念和規定的描述、企業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因核查人員的知識范圍、理解能力和鑒別能力的限制,碳核查結果也會受到影響。
四、政策與建議
法律制度:氣候和環境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不能再簡單依靠人類的自覺性,需要具有強制性特性的法律法規去督促。除了國際性協議文件的規定,我國的相關法規也應不斷完善,從國家戰略、低碳經濟、科技創新等方面做出更細致的說明與指導。在國家級政策的指導下,各省市應調整和補充執行細則,企業也應發揚自主性精神,把低碳文化帶入企業規章中。
市場機制:在碳交易體系的環境下,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更可能加入低碳行列,合理且節約利用重污染燃料,避免浪費,更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的實施,這樣積極的精神需要一個公平的前提。因此從碳配額的分配到碳交易價格等的制定應公平、合理、有競爭性。
培訓核查人員:有人員參與的地方就會有主觀因素的影響,只有提高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和專業知識,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主觀錯誤,并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結果的準確度。對于碳核查人員,應定期進行培訓,保證其專業技術能力,確保考核工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嚴肅性,避免弄虛作假。
參考文獻:
[1]王愛國.國外的碳審計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審計研究,2012,(5):36-40.
[2]陳軼星.碳盤查的國際通行標準及在我國實施的現狀[J].甘肅科技,2012,28(12):10-11.
[3]賈湛,馮俊麗.天津市燃煤型熱電企業初始碳核查方法初探[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4,(27):40-41.
[4]鄒武平.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會計問題探討[J].商業會計,2010,(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