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建
一、微信概述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個支持跨平臺、跨運營商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即時通訊軟件,其不僅具備即時性、交互性、開放性,還具有交流靈活性、傳播便捷性、內容簡潔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開放平等的交流平臺契合了中職校學生渴望平等交流、樂于展示自我的價值需要。據統計,學生微信使用率達90%以上。這就為學校使用微信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二、微信在學校中的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3日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強調,要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微信作為青年人廣泛使用的軟件,具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是方便的傳播平臺,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學習內容和更加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微信為創新學校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先,微信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建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平臺,而教育教學正是建立在雙方互動的基礎上。另外,微信可展示圖文、語音、視頻的等多元內容,老師容易將想要表述的內容以相關方式解釋清楚,而且微信上師生互動快捷簡易,學生在學習上的疑問瞬間可解。
1.微信在教學中的運用
微信運用在教學中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一是課堂教學有效延伸。微信的視頻功能,很方便做微課。教師發布視頻便捷,只需將課中的視頻關鍵部分錄一下,就可以供學生在有疑惑時反復查看,便于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學習、理解、掌握。與傳統課堂相比,微信視頻可以成為無時不在的老師。
二是移動學習方便快捷。利用班級微信公眾平臺,既可以將預習、自主學習、復習、答疑、檢測、評價等完整的學習流程等學習資料推送給學生群,也可以直接將答疑解惑發送給指定的學生,而學生只要擁有移動設備,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意地點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學習,從而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是分層教學更有效果。傳統教學很難實施分層次教學,而現在學生可以利用微信進行有選擇的學習。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無法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利用微信的互動方式,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個體進行專題輔導,對單一主體,可一對一指導,并對某知識點存在學習障礙群體,可以組成臨時學習組進行統一指導。教學的針對性就增強了很多,對于共性問題,老師也不用像以往,重復個別輔導。學生可以通過查詢歷史問答加以借鑒。
四是教學輔助更具時效。微信可以將教學任務及內容進行精準推送,同時可在后臺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統計學生對推送的教學任務信息的瀏覽情況,保證了教學的時效性。傳統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只能在學校里請教老師,造成學生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答。現在通過微信,老師進行伴導型學習輔導在線解難答疑,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五是教學資源有效整合。微信本身非學習資源載體,但它提供了一個快速整合網絡教學資源的平臺,其功能強大的分享能力可將相關教學資源有效整合。通過二維碼掃一掃等功能,學生可以方便查到所需的海量學習資源,并可實現對相關資源有效利用。
2.微信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
一是創新班級管理模式。微信的溝通是雙向的,班主任可以通過微信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而學生也可能通過微信了解班主任的日常動態與生活點滴。微信的溝通模式能夠大大避免學生對老師在心理上的陌生感,從而解決師生互動交流場所有限的問題,甚至對那些不愛接觸群體的學生,可以避免真正面對面的約束感和緊張感。大家可以利用微信的互動性和即時性,通過群聊方式,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的熱門話題,甚至是針對班級或學校的某一現象或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宣傳班上的好人好事、優秀學生的點滴日常行為,樹立榜樣,促進班級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家長的關注參與,也使班主任、學生、家長形成教育的合力,益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是學生成長展示平臺。微信作為自媒體工具,學生彈指之間即可表達喜好、宣泄情感、發表感悟,將自己個性化文字、照片、視頻等 “曬”在群中。“曬”行為有助于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曬”的過程中,與同學、班主任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同時,大家的贊許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緩解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微信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
首先,微信可成為服務窗口,為師生參與學校管理提供途徑。微信的核心功能是溝通和交互,微信訂閱號可以每天發送一條信息到智能終端。由于微信具有雙向及時溝通功能,學生可以向學校提出咨詢或建議并得到及時回饋,提高了學生參與學院教育教學管理的參與度,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如利用推送功能推送關于學校的就業動態、學團活動、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最新資訊信息,可以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運用投票功能對學生喜歡的教師、優秀學生進行網上進行評比,對最喜歡的食堂、飯菜進行打分等,鼓勵先進,樹立典型;還可以借助微信平臺進行課程調查和課程評價,在師生互動中尋找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最喜歡的教學方式,這樣教與學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其次,微信成為教育教學交流平臺,促進教師成長。在學校內部建立微信群,每一個學科建立橫向微信群,各部門之間建立縱向微信群。每一個微信群功能明確,這樣校內即可建立有效的縱向、橫向溝通交流機制,最大限度將所有教職員工融入到這個溝通體系中。在群中交流的教育教學經驗在累積的過程中不斷進化,可以給正在成長中的教師提供有益參考,逐漸演變成具有旺盛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提升途徑。實踐證明,這種形式不僅效果好,而且過程性的思考都及時記錄在冊。此積累的過程,對學校數字化管理會有更深層次的感受和促進,同時會對創新學習形成潛移默化的認可。
最后,微信促進形成健康校園文化氛圍。學校的文化氛圍體現一個學校的軟實力。運用微信可加強教師文化、制度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建設,很好地傳播正能量,如在微信上展開話題討論、主題學習、互動交流、展開討論,形成文化共識。發布好人好事,張揚美與好,曝光不良現象,鞭笞丑與惡,引導師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潤物細無聲,通過此類養成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微信在學校管理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加強組織建設是微信發揮作用的保障
運用微信新媒體可以對學校的師生關系進行再梳理、再組織,把微信中的朋友圈建成網絡上的學校,通過逐級的圈層聯絡,實現組織的再強化。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上的網絡社交,已經成為師生員工一種生存狀態,增強了彼此聯絡,并分享豐富資訊,為思想引導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厚資源。加強學校微信體系建設,是應用新媒體手段聯系、服務、引導師生員工,擴大教育教學管理有效覆蓋的新探索。微信組織的建設要注重與實體性的組織建設統一起來、開展活動與微信上的聯系、引導和服務統一起來,使其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微信要發揮其作用,內容是關鍵,要通過內容將廣大師生聯系起來、組織起來。學校要建立專門工作隊伍,建立信息收集、加工、發布的機制,聯合學校其他部門,保證內容供應的質量和發布頻次。
2.加強管理才能讓微信發揮正能量
微信提供的虛擬社交網絡弱化了學生的社交能力。長期沉溺于微信的聊天,阻礙了學生現實的社交表達。若經常接觸微信中的非主流負能量的信息,學生的道德意識會被弱化。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控制力減弱,學生的道德意識正處于養成階段。此階段他們過多接觸負能量消息,必將弱化其道德意識,降低其道德標準。
第一,要加強微信管理體系建設、檢查督導、工作考核激勵等內容,形成可借鑒、可操作、易推廣的工作流程,便于管理人員按規范操作。
第二,要加強微信核心人員培養。一個群體能否活躍,關鍵看人才,在微信群里尤其如此。如果沒有幾個核心的成員定期進行聯絡、維系,很難活躍。因此,在建群的時候,要從細節入手,操作環節要考慮充分,通過溝通交流,培育一批活躍度高、有號召力的骨干成員。
第三,要加強網上網下互動。微信群的活力基于熟人圈子,如果群里的人長期不見面,活躍度會逐漸衰減。因此,不僅要線上交流,更要線下活動。因此要設計好的載體,組織微信群里的師生開展活動,加強聯絡、增進感情,促進活躍。
第四,要加強服務意識與服務功能。學校可以通過微信群來發布信息、動員師生。師生員工在微信群里反映的訴求,要給予積極回應,積極幫助解決,讓師生覺得這個群是大家可以依賴的平臺。
3.加強對后臺的開發才能發揮其優勢
微信提供了二次開發接口。怎么充分使微信的特點與學校的現實運用相結合,還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與開發人員、使用部門進行溝通,進行不斷地探索。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很快,學校管理者應該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主動將微信等現代技術應用在學校教學管理中,鼓勵、支持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新知識新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管理,提升教育教學服務水平,加快學校適應社會變革的步伐。
課 題:此文章為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16課題《基于MOOC的技工院校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網絡課程建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6-R-4797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通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