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一、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實施校企合作辦學的意義
企業為降低培訓成本,更傾向于雇用有實際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強的員工,這樣的員工能更容易、更快地進入崗位情境。為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職業院校都在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目前,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運用能力較弱的問題,因此,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時,就更需要企業的參與。
實施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在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意識等;另一方面,對學校的課程改革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企業的介入帶動了學校專業設備的替換與更新,使學校能更有效地把握用人需求,提升學校的市場適應力。
二、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職業院校積極進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教學模式也由學校本位向校企合作的模式過渡。但是,在職業教育良好發展的形勢下,仍存在校企深度合作的障礙。
第一,在校企合作的實施中,校、企雙方的責、權定位表述籠統,一些相關的法規和政策也缺少對企業的規范、約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使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難以深層次地推廣。
第二,受企業人、財、物資源的限制,企業難以為計算機專業的實習生提供大量的實習崗位。企業員工任務繁重,精力和時間有限,很難對實習生進行系統、具體的指導,導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難以獲得實習效果,甚至出現思想懈怠、曠工辭職的現象。
第三,目前,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偏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少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素養,無法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
第四,教材和教師知識的更新遠不及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課程仍是教師講授與學生上機操作,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
三、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發展策略
1.加強政策支持引導,創建良性校企合作大環境
校企合作的良好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政府 創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加強規范和監督,使其規范化、正規化,引導校企合作進一步良性發展。
2.多方位開展校企合作
一是建立校企溝通機制。企業把用人信息傳遞給校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設置,編制教材,設計教學過程。企業派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教學,深入宣傳企業文化,提供實習崗位。學校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組織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鞏固專業知識,提升技能水平,及時了解前沿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也可以傳授專業知識,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二是開設“訂單班”。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傳授技能知識,并接受“訂單班”的學生頂崗實習。校企有利益共同點,企業能積極地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學校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等,從而“訂單班”的學生和企業人才需求相匹配,能夠更快地適應企業環境。
三是引廠入校。引廠入校能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在真正的崗位上崗實習,及時了解、學習計算機的發展動態和最前沿、最實用的操作技能,引廠入校能使校企雙方互利共贏。
四是搭建職教集團平臺。結合市場需求,依托職業院校,成立職教集團。在職教集團這個平臺上,整合教育資源,調整專業設置,對接區域產業,把校企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區域內的校企合作。
3.建立長效機制,實現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學校按照企業的用人計劃和標準,確定招生專業和招生數量,招生招工相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聽取專家意見,調整專業設置,根據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特點,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將企業課程資源直接引入學校教學。企業成為學校的實習基地,學校為企業提供定向培養服務,從而形成校企資源共享、完善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4.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為校企合作提供服務平臺
整合教育資源,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使企業技術和課程內容有效整合,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課堂模式,推動教學改革。在數字化校園平臺建設中,將教研、實訓和師資培訓融合起來,深化網絡環境下的教研活動,實現教育內容、教學手段、信息傳輸和學習過程的有效改革和創新。
(作者單位:衡水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