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姣+李皎
摘 要:整鄉推進順應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要求、順應貧困農民意愿、適合貧困地區實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解決貧困地區貧困問題的重大措施,是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探索。通過對云南省整鄉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措施,以期為其他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做出榜樣示范。
關鍵詞:整鄉推進;扶貧開發;精準脫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041-02
引言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確提出“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工作要求。中共扶貧工作會議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視程度,按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扣脫貧、“摘帽”、增收3個主要目標,云南省正在大力實施新時期扶貧開發“63686”行動措施。云南省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眾多、貧困程度較深,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場,必須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以更堅決的態度、更大的決心、更清晰的思路、更精準的措施、超常規力度,啃下硬骨頭,兌現軍令狀,確保到2020年57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都“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云南省的貧困情況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山區、半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4%。云南省轄8個地級市與8個自治州,2015年,全省總人口為4 741.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 534.92萬人,占全省總人數的33.4%,2015年末,全省還有574萬貧困人口,位于全國第二位,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深度貧困人口仍然還有120萬,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云南省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因為受到自然條件、市場情況、政策因素以及區域環境等致貧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各民族,社會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不均衡性,依然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要任務,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數量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脫貧任務較為艱巨,越往后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全省共有88個貧困縣、476個貧困鄉以及4 277個貧困村,昭通、曲靖和紅河的貧困人口已經超過50萬,會澤和鎮雄的貧困人口也已經超過20萬,迪慶、怒江、文山以及臨滄4個州(市)所轄縣全部都為貧困縣,少數民族尤其是“直過”民族的自身發展能力較為薄弱。
二、云南省整鄉推進的具體做法
第一,優化組織設置。在基層黨建和扶貧開發工作中,云南省以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結合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與當地黨員的特點,不斷在黨組織的模式設置上探索創新,突破傳統的“一村一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支持和幫助農村黨組織在專業協會、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等產供銷環節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進行探索,把農村各類經濟能人匯集到黨組織,為整鄉推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
第二,注重素質提升。一是選優配強骨干隊伍。實行縣處級領導掛村、縣級部門包村以及下派掛鉤人員包村的項目等三項制度,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二是加強黨員發展教育管理。以重點培養農村致富能人和鄉土人才為目標,在制訂發展計劃、開展學習培訓以及嚴格程序等方面著力抓好黨員發展工作,為整鄉推進工作提供人才支撐。
第三,突出發揮作用。一是加快村民小組黨支部活動場所建設。整合美麗鄉村、扶貧開發、一事一議獎補、村容村貌整治等各類資源,建成縣鄉村組四級綜合服務平臺。二是加強黨員分類管理。采取“群眾評群眾、群眾評黨員”的方法,在農村黨員中積極開展評優創建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在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帶頭作用,同時,聯合農村無職黨員到村組活動場所開展義務值班活動,面對面講解黨史知識、強農惠農政策,開展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加深黨員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感情。
第四,強化統籌協調。一是抓督查考核。為確保整鄉推進各個項目按時、按質、按量進行,縣委政府督查組采取各種督查方式,對項目進展、資金運行以及人員到位等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并且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對掛鉤領導、責任部門和工作人員進行考核獎懲,最大程度激發部門和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對表現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二是抓觀念轉變。在項目建設中,改變以往扶貧開發模式,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采用“能人治村”方略,讓群眾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推動經濟發展上來。
三、云南省整鄉推進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基礎設施問題突出。貧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深山區、石山區以及高寒山區等地,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嚴重,以安化彝族鄉為例,大部分鄉村道路仍是未經硬化的沙石路,群眾出行難,產品物資運輸難的問題依然突出;近年受干旱性天氣影響,溝渠損壞和壩塘蓄水不夠導致旱情加劇,群眾普遍存在靠天吃飯現象,甚至出現人畜飲水危機;鄉村規劃建設落后,多年來基礎設施投入少,集鎮擁擠狹窄,村莊面貌整體不佳,群眾生活環境臟亂差現象比較普遍。
第二,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貧困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程度及農業現代化水平仍然較低。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群眾減產減收,不少貧困戶穩定脫貧能力差。產業規模小、分布散、門類雜、市場競爭能力弱,短期增收效應不夠明顯,支撐農民脫貧增收的產業仍然發展不足。
第三,群眾受教育程度低。全省群眾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普遍較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5年,貧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更少。由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貧困戶普遍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不寬、辦法不多;依靠科技致富的觀念淡薄,求發展闖市場的愿望不強。部分貧困戶更是發展家庭經濟計劃性差,掌握科技水平低、缺乏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僅僅只能賣苦力,往往收入較低。
第四,生態環境比較敏感。云南省地處我國大江大河上游區域,是一道特別重要的生態屏障,大約50%以上的國土面積被認定為天然林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區和自然保護區,這些區域大部分位于貧困地區的中心區與核心區,限制性、禁止性開發占比較大。群眾本來靠森林等自然資源維系生活,被無償劃撥之后沒有可替代和可脫貧致富的方向,致使一些平時主要以資源開發為主的貧困地區處于左右為難境況,扶貧開發和資源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矛盾。
四、解決云南省整鄉推進進程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第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以長促短,多產聯動”的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依托生態文化特色農業園區、民族村寨、特色農莊、農產品加工企業、電子商務等,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旅游業。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小巨人”,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業帶頭人,推動一二三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做到產業規劃覆蓋全部貧困村、貧困戶,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2個產業發展項目,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
第二,全面改善基礎設施。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路網和水網的建設,實施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路、農村客貨站(場)以及公路安全防護等農村交通扶貧工程建設,到2017年底實現所有建制村道路硬化,有推進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農田灌溉保障等重點工程,保障人畜飲水,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推進高產穩產農田建設,群眾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第三,完善社會服務事業。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方向,加快貧困地區民生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完善新農合政策,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加大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重度殘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加快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保障水平。加強文化惠民扶貧工程建設,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加快建設貧困縣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加強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福利、防災減災等保障體系建設。
第四,加強生態建設工作。加大“三江并流”地區、大江大河上游生態屏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提高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生態村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強化宣傳認識,認真組織發動干部群眾,劃分衛生責任區,加快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日常化、常態化的目標,讓貧困地區從生態保護中得到更多實惠。
第五,提高農民基本素質。按照“扶貧重扶智”的思路,深入實施“雨露計劃”,實現農村科技培訓和新型農民培養到村入戶,圍繞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兩個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和就業培訓,以勞動市場需求和特色農業發展技能要求為導向,創新培訓機制和方式,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創業培訓,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扶持科技扶貧示范戶。全面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增強致富技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鼓勵支持貧困群眾創業就業。
參考文獻:
[1] 江仕敏.云南省扶貧工作:國務院扶貧辦肯定20個鄉鎮推進試點整鄉推進引領扶貧新路[J].創造,2009,(11):8-9.
[2] 李紀恒.立下軍令狀拿出硬措施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J].社會主義論壇,2015,(7):4-8.
[3] 蔣亞東.新疆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途徑研究——以南疆三地州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4.
[4] 王伊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J].農家科技,2015,(2):21-22.
[5] 王建軍,程波華.新疆婦女社會地位與受教育程度關系研究[J].新疆財經,2014,(1):72-80.
[6] 何柳.深入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14,(5):35-36.
[7] 王大偉.大城市殘疾人社會救助現狀與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人口與發展,2010,(4):92-98.
[8] 王伊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J].農家科技,2015,(2):2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