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七巧作為張愛玲小說中唯一一個徹底的人物,她的歇斯底里、變態瘋狂直指人心。文本采用周蕾在《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中指涉的受虐、施虐理論,穿插運用精神分析學說,剖析曹七巧的雙重身份——作為父權體制受虐者的同時又成為“父權代理人”的施虐者,并在身份的轉換中發現自身的不幸命運,從而帶有明顯的女性主體意識。
關鍵詞:《金鎖記》 曹七巧 受虐者 施虐者 主體意識
自20世紀40年代憑《傳奇》《流言》初登文壇,張愛玲本人及其作品一直是評論家和學者熱議的對象。其40年代創作的《金鎖記》更被盛贊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1}?!督疰i記》講述了在父權體制壓迫下,曹七巧由活潑可愛的曹家大姑娘變成陰鷲狠毒、瘋狂變態,甚至不惜殘殺自己兒女的女性形象的故事。本文從周蕾反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出發,重讀《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以求能有新發現。
一、父權體制下的受虐者
在中國宗法體制下,女性長久以來都處于喪失主體性的從屬地位。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大主軸中,女性被貶抑為被動、附屬的一面。曹七巧的悲劇正是產生于內構了宗法體制的姜公館內。
曹七巧在嫁人之前也曾是小家碧玉,她勤勞、開朗,對生活和愛情充滿了憧憬與希望。但如伊利格瑞在《他者女人的窺鏡》中所言:“男性所掌握的父權保障了一切的表達方式、一切的典型、一切眾所周知的精神和一切被遵行的律法?!眥2}女人在父權體系中,只是男性任意操縱的商品。在傳統的男性中心社會中,女性僅存有使用價值,并以一種交換價值流動在父權集團之間。曹七巧不幸的開端便始于被父權社會代言人的哥哥作為商品奉送給姜公館。周蕾在《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中提道:“將自己(指《繡枕》中的大小姐,引者注)‘賣給另一種生活秩序之中,這是傳統指定給中國女性的角色。”{3}女人是父權體制和未來丈夫的交換物,沒有實際的主體地位,這是七巧受虐的開始。
來到姜家后,由于出身低微,七巧每天生活在他人的歧視和嘲笑中。在那個封建大家庭里,她“爭不到主子的名分,脫不掉出身低賤的濕布衫”{4}。丫頭的以下犯上,姜家老太太和出身貴族的妯娌的自動疏遠,都使她生活在沒有尊嚴和地位的環境中,這是她受虐的表現之一。若七巧在精神上受到的歧視與嘲諷可以通過丈夫的出場得到有力的化解,那受虐的程度可能會相應的減輕,但張愛玲對七巧丈夫姜二爺的建構采用“去勢模擬”策略,使他帶有身體和精神上的殘障。張愛玲透過七巧的敘述話語,建構起了她殘廢的丈夫。
弗洛伊德談道:“大部分精神神經癥患者是在青春期后正常的性生活的壓力之下患病的,或是在力比多無法獲得正常滿足時致病的。在這種情況下,力必多會像受阻的河流般向干涸的旁道流去?!眥5}七巧的丈夫難以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無法滿足七巧正常的愛欲和情欲,使得她寄希望于姜家三少爺季澤。對小叔子的渴望,與其說是對性的渴求,不如說是對健康的軀體和正常生活的向往。而就連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被季澤理性地拒絕了。因為季澤深知在這個體制里,男人可以按自己的欲望去交換、買賣女人,而女人必須是保證血緣純潔的工具。所以,雖然季澤在外面花天酒地,對內卻依舊維護父系制度的絕對權威。對他而言,試圖逾越“制度”的七巧是危險的,對他來說終究是個累贅。這個看似玩世不恭、唯一可能突破封建父權的力量卻也是扎根于他所寄生的父系社會的。于是,整個父權社會由上到下對七巧完成了施虐,七巧成為受虐主體。
在傳統父權制的統治下,七巧的命運就如同“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標本,鮮艷而凄愴”。她作為異姓者只能是被建構、被壓抑的對象,是父權制度下的受虐者。
二、作為“父權代理人”的施虐者
張愛玲采用“殺父書寫”模式建構分家后七巧的小家庭,把男性家長排除在文本之外,通過對陽性形象的隱形,七巧成為“父權代理人”,受制并服從于封建父權社會,帶有父權象征秩序的烙印。所不同的是,七巧由受虐者轉換成施虐者,將自身所受的壓抑和不幸移植到“他者”身上,用父權秩序操縱更為弱小的女性,通過對兒媳芝壽和女兒長安的瘋狂施虐來獲得補償性的滿足感。
七巧所經歷的情感壓抑的創傷性體驗使得她對剛進門的媳婦滿懷戒心,嚴防芝壽得到正常的幸福生活,在語言上對她百般嘲諷:
“天性厚,并不是什么好話……但愿咱們白哥兒這條命別送在她手里!”
在古代社會,女子嘴唇豐厚是情欲旺盛的象征,而這正常的情欲需求卻被七巧視為污名化的,甚至會威脅到兒子的性命。為了防止兒媳與她爭奪兒子的情感,七巧從語言上的侮辱發展到不讓新婚夫婦同寢,讓兒子連著三個晚上整宿陪她燒大煙,并打探二人隱私。得知了兒子夫婦的秘密后,七巧第二天便當著親家母的面得意地把這些信息傳播了出去,最后“逼得芝壽的母親臉皮紫脹,無顏再見女兒”,芝壽也成為茶余飯后的笑柄。
這種對兒媳精神上的虐殺實際上是父權體制壓抑的延續。在虐殺中,七巧以主體身份替代先前所扮演的媳婦客體,同時她的壓抑情緒在這種父權替身中獲得紓解?!霸诟赣H的替身底下,被父權價值所內化了的女性,替缺席的父親打了一場又一場閨閣政治上的性別戰爭?!眥6}隱藏在七巧背后的是強有力的父權體制,她對兒媳的瘋狂泄憤,重復著姜氏家庭的性別政治模式。
在葬送兒媳的幸福后,七巧又作為父權家長代言人對親生骨肉長安進行施虐。李銀河指出,“有受虐傾向者渴望經歷疼痛,但一般來說,他渴望的疼痛是由愛施加給她的;有施虐傾向的人渴望施加疼痛,他渴望這一行為當作愛的表達。”{7}七巧通過宗法制度壓抑長安的身體和精神,并且最為諷刺和吊詭的是這種施虐是以關心和愛的名義進行的。
首先,七巧通過給長安裹腳來進行肉體施虐。七巧的腳是纏過的,當她看到長安健康的雙腳時,一面以愛的名義責備自己“耽誤了她”,另一方面又殘忍地給痛得“鬼哭神號”的女兒裹起了腳。當身為母親的女人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時,自虐的機制翻轉成虐待狂,通過破壞他人的生活以求得補償,受害者往往是最親近的兒女。七巧為了不可理喻的興致和報復心態,將女兒折磨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殘廢。在七巧的背后,是勢力強大的男權,纏足正是權力——屈從關系的體現,男權通過裹腳實現對女性的絕對控制。
在對女兒的身體進行摧殘后,曹七巧又轉而干涉她的愛情。長安30歲時,終于找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對象。但是,愛欲和情欲缺失的七巧不會允許這種幸福出現在身邊人的生活中,對她來說,幸福的生活是“異己”現象,是對自己的巨大威脅。于是,她又進行了極力的破壞。在媒人上門提親時,七巧破口大罵:
“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擱不住的東西是怎么著?……你有哪一點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別自騙自了?!眥8}
長安無法忍受七巧的語言暴力,主動和對方分手。七巧通過宗法父權的性禁忌——未婚先孕來控制長安的思想,剝奪其幸福。最后,又以“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把女兒說成是吸大煙的,徹底割裂了童世舫對東方女性的幻想,也徹底割斷了長安的幸福。從而在一步步精密的設計中,完成了對女兒由淺至深的施虐。
對于芝壽,七巧扮演的是復仇的婆婆,對長安則扮演了一個病態母親和男性家長的雙重角色。隱藏在施虐行為背后的是七巧從未得到滿足的愛欲和情欲,也是強大的父權體制和宗法社會的夢魘。
三、主體性的發現
拉普朗虛提到,施虐者在施虐時,首先要知道受虐的痛苦(由此使受虐者承受這種痛苦),因此,施虐也是個人對自身痛苦經歷的回憶。在回憶時,主體會出現“幻想時刻”,即通過一連串返身性的幻想過程,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主體性。曹七巧也在施虐(同時也是自虐)中意識到自身存在并獲得主體性。
試想,曹七巧剛進入姜家時,面對“坐起來,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三歲的孩子高”的癱瘓丈夫是如何綿延子嗣的呢?無疑是她為提升自己在姜家的地位而主動配合并懷孕。七巧內心是抗拒的,這是她對自己的施虐,并在跟季澤的訴苦中反復回憶這個自虐的過程,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幸。從張愛玲的寫作策略來看,正是二少爺身體上的殘疾使其男權主體地位失守,從而完成了七巧主體性的建構,也為七巧自我意識的萌芽提供了前提。
七巧對自己在姜氏大家庭中的不幸生活也有充分的理解。娘家兄嫂來看望時,七巧說道:“你們來這一趟,就害得我把前因后果在心里過一過。我禁不起這樣折騰”。在向兄嫂發泄時,七巧將自己的創傷記憶重新咀嚼,確認了自己遭受不幸這一事實的客觀存在,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遭遇是由傳統宗法體制和父權政治造成的。對不幸處境的充分認識使她帶有一定的主體性。
可以說,七巧是一個清醒的痛苦主義者。她非常清醒地看到自己一步步地走向毀滅,但是對于推動她走向毀滅的父權政治和宗法體制卻無能為力,只得將自己在這種束縛下所遭受的不幸轉而施加于他人,一級一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暮年的她,在回憶往事時想道:
“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娘家人恨他?!薄捌咔膳擦伺差^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干了?!眥9}
通過這段對自身總結性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七巧對自身所經歷的,無論是受虐還是施虐都有清晰的認識,她在受虐中帶有一定的主體性,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又在施虐中不斷自虐,體驗痛苦的同時又帶有施虐的快感。七巧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她是父權制社會的受害者和不幸者,同時也是父權社會的“代理人”,運用父權制的陳舊規則束縛他人,成為宗法體制的衛道者。
四、結語
在父權體制的壓迫下,曹家大姑娘由活潑、快樂的少女變成虐人虐己的殘酷長者。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后來成為父權代理人的施虐者,封建父權和宗法制度一直都是無法擺脫的窠臼。七巧在一次次的施虐和受虐中通過返求回到自身而充分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幸,表現了自身的主體性和女性意識的覺醒。
{1}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第四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2} 伊利格瑞:《他者女人的窺鏡》,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頁。
{3}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06頁。
{4} 黃修已:《張愛玲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頁。
{5}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長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536頁。
{6}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頁。
{7} 李銀河:《虐戀亞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
{8}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第二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頁。
{9}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頁。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2] 西蒙娜·德·波伏瓦.女人是什么[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
[3] 林幸謙.反父權體制的祭典——張愛玲小說論[J].文學評論,1998(4).
[4]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6.
[5]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文集(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6] 李銀河.虐戀亞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7]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8]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9]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0]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11] 林幸謙.張愛玲:壓抑處境與歇斯底里話語的文本[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1).
作 者:曲芳瑩,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