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文化對西方思想界的影響可謂是深遠且巨大的,馬斯洛這位人本心理學研究家就對中國的老莊比較感興趣,在他的著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與道家思想相似的內容。本文試從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這本著作出發,研究其核心思想中的道家因素。
關鍵詞:馬斯洛 人本心理學美學 道家
人本心理學美學屬于現代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而莊子的道家學說歷史悠久,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兩種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時空中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呢?筆者認為是兩種思想中并存的人道主義。下面通過分析馬斯洛人本心理學美學和道家學說,對馬斯洛人本心理學美學與道家因素的理論提出幾點見解。
一、馬斯洛人本心理學美學中存在道家因素的證據
(一)歷史和文化方面的證據 在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幾乎為零的時候,歐洲有一批探險家和學者長途跋涉來到中國,他們對不同于自己國家的文化和物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的思想學說、茶文化、絲織品等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到中國尋寶。于是,絲綢之路出現了。當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國,自然會對中國的思想學說進行翻譯和學習。文化在國與國的交流中傳播著,在傳播的過程中擦出了火花。盡管中國在近代史上呈現出的是一個衰敗的國家形象,但這并不影響中國古代優秀的思想學說對歐洲文化的影響。美國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渠道最初是通過歐洲一些國家的,直到后來,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逐漸增強才漸漸形成了美國漢學。人本心理學美學成熟于20世紀中期,在這個時期,美國國內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關于中國儒家和道家著作的譯本,即便是不親自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馬斯洛本人也能夠在國內學習中國的道家學說。因此,馬斯洛本人受到道家學說的影響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二)現實方面的證據 馬斯洛對人本心理學美學研究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動機與人格》是他非常著名的一部代表作,這本書為后世學者提供了非常多的有價值的資料。在馬斯洛諸多的著作和學術論文中,多次提到與道家有關的內容,如果說這僅僅是文化在交流過程中的碰撞而出現的巧合的話,那么馬斯洛在其著作中列出的參考書目則直接反駁了這一觀點。盡管能看到的馬斯洛在其著作中所列出的參考書目只有一本是與道家學說有關,但是這也足以證明道家學說對馬斯洛的影響了。馬斯洛自己給《動機與人格》寫的序文中清清楚楚地提到了與道家學說相關的內容。如果說這些都是直觀的證據,那么抽象的證據則體現在著作內容和思想上。《動機與人格》盡管沒有大篇幅地引用道家學說的內容,但其思想和表達方式,甚至是觀點,都與道家學說有著極其相似的部分。其中對老莊哲學的引用部分完全可以看出馬斯洛本人對道家的客觀性和無為而不為的思想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了。馬斯洛把從道家學說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思想理論中,成就了人本心理學美學這一偉大的學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二、馬斯洛人本心理學美學與道家思想的比較
(一)在類本能方面的表現 馬斯洛類本能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弗洛伊德的強本能論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的反本能論都已經完全認同人性本惡,長期忽視了人能夠被改變,能夠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良好社會環境下改變原來的樣子,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馬斯洛意識到這兩種觀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甚至是絕望的狀態,他為此感到不理解甚至擔憂,于是提出了類本能論。馬斯洛認為人的本能并非是非常強大的一種存在,人的本能盡管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但是在社會環境文化的影響下是可能改變先天性格的,這也證明馬斯洛認為人的本能具有脆弱性的一面。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提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是形成其類本能論的基礎,他的觀點是人有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兩種。基本需要是全部人類都能夠擁有的需要,非基本需要則是基于不一樣的社會環境之下而形成的不同的需要。
類本能論從根本上來看,馬斯洛認為人性本善而非人性本惡,其中被許多心理學家強調的破壞性和攻擊性是因為這種善而延伸出來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不僅揭示了人類行為的動力結構,而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人的本性是絕對的善,惡是不可能存在一絲一毫的,甚至人都不可能有這樣的傾向,人之所以會呈現出善惡兩種狀態,完全是因為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也就是說,人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與人自己是沒有關系的,它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當然從這一點來看,馬斯洛的觀點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但是這也恰好證明了他的思想與道家思想有相似之處。
(二)在自我實現方面的體現 《動機與人格》中提出的自我實現論與需要層次論的理論依據是一樣的,只是自我實現論在需要層次論的基礎上發展得更為成熟,思想體系更為牢固,內容更為詳盡。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認為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最高的需要。馬斯洛并不是自我實現論這一觀點的首位提出者,在他之前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就已經提出了這一概念,后又經外科醫生戈爾德斯坦的發展并最終引入到了心理學中,正式成為一個心理學概念。從自我實現論的心理學概念看馬斯洛認為的自我實現論的內容,可以看出馬斯洛依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自我實現論,最終得出了人的需要是基本需要中最高的一種需要,并且這種需要性是絕對的。根據這種觀點可知,馬斯洛認為成長環境對一個人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在道家學說中,老子認為圣人是存在的,圣人是至虛的。圣人最大的一個能力就是無論經歷了什么,成長為什么樣的人,最終都可以回到萬物初始的狀態之中。圣人的心是自由的、不被阻礙的。老子還認為人應當像最純粹的嬰兒那樣存在著。馬斯洛的著作中也有許多關于嬰兒的內容,其與老子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三)在高峰體驗方面的體現 如果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是需要層次論的發展,那么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到的高峰體驗論則是對自我實現論的又一發展。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個階段體驗到高峰,這種狀態下的人其實是自我實現狀態下的人,因為人自己創造了一些有利的條件,才會體驗到站在高峰的狀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馬斯洛對于什么是高峰體驗,并沒有給予具體解釋。當然,不管其理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理論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正如高峰體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樣,有高峰體驗的人是因為其在人生路上見識了各色各樣的人,有了豐富的閱歷。馬斯洛這樣的解釋雖然對高峰體驗如何產生還不充分,但是已經能夠說明高峰體驗并不是絕對性的。
老子和莊子的悟道方式分別是“虛靜”和“心齋”,從本質上說,兩位道家學說的主要人物都是為了悟道,都認為保持平靜祥和的狀態可以培養自己的生命,可以去除雜念,以達到一種無為的狀態。這與馬斯洛的高峰體驗一樣,這種狀態很少有人達到,都是追求一種絕對的自然。如此來看,道家的悟道狀態和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確實非常相似,只是馬斯洛的高峰體驗不如老莊的悟道來得徹底。老莊的悟道狀態是一種將認識都已經排除了的完全無我的狀態,而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明顯還存在著“以認識為樂”。但是通過分析兩者的目的,可以看出,不管是老莊的悟道,還是馬斯洛的高峰體驗,都是人類的一種審美體驗,都能夠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提供莫大的幫助。盡管實現的方式不同,但都是旨在忘卻塵世鉛華,留住人的初心,其都是為了給人類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種有益的方式,能夠使人類在紛繁復雜的塵世中通過自我的努力尋求一方凈土,保持嬰兒一樣的赤子之心。
參考文獻:
[1] 林方.一個新興的心理學學派——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及其理論觀點概述[J].心理科學,2011(4).
[2] 陳澤川.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格觀[J].心理學探新,2013(1).
[3] 潘知水.人本心理學簡介[J].哲學動態,2014(6).
作 者:馬福云,青海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