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松,清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作為乾嘉學的核心人物,其盛名可謂是人人皆知,后因“科場案”被遣戍于新疆。在新疆生活期間,徐松受到該地將軍松筠的協助,對新疆地界進行實地考察,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撰寫《西域水道記》和《伊犁總統事略》等書籍,其中《西域水道記》是徐松最為著名的西北史學類書籍。本文以《西域水道記》為基礎,對徐松的學術走向進行研究。
關鍵詞:徐松 《西域水道記》 學術 轉型
清嘉慶、道光年間,經世致用學成為乾嘉學術的重要思想,而徐松正是經世致用學的發起者,從而成了嘉慶、道光年間西北地區學術的中流砥柱,并獲得學壇宗匠之稱。徐松在嘉慶、道光年間因種種原因,獲罪被遣新疆。在新疆遣戍期間,徐松擺脫了書本以及思想的局限,從而實現了經世致用學的蛻變。徐松學術面貌的轉型,其在新疆的經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遣戍新疆前期的徐松
(一)生活經歷
徐松(1781—1848),字星伯,原上虞籍,后轉為大興籍。嘉慶五年,獲舉人,嘉慶十年,獲進士。徐松少年時期的經歷,為其學術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湖南學政期間,他先后進入翰林院和南書房學習。在修撰《欽定授時通考》《黃清文穎續編》以及《欽定全唐文》等書籍時,他接觸了當時最為著名的學術類書籍《永樂大典》。另外,徐松對唐朝都城有較大的興趣,在修撰《欽定全唐文》的過程中,對大量唐朝都城的資料進行收集并整理,從而完成了個人學術生涯的首部著作——《唐兩京城坊考》。該部著作共有5卷,成為研究隋唐文化與都城的重要資料。在此過程中,徐松對清嘉慶年間的科舉制度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為《登科記考》著作的撰寫儲備了大量資料。該時期的徐松,學術生涯可謂是遨游酣暢,同時自身具備了大量的學術潛力,若沒有新疆之行,徐松的學術生涯會沿著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走向繼續前行。新疆遣戍經歷,使徐松的學術軌跡發生了改變。
(二)新疆遣戍
嘉慶十五年,正值徐松仕途春風得意之際,其在湖南學政任職期間,欲干一番事業,但由于年齡尚小,官場經歷尚淺,加之官場各官員之間的爾虞我詐,徐松遭遇其他官員的嫉妒,如御史趙慎畛檢舉徐松“割裂經文”與“重價出售詩文”,導致嘉慶帝大怒,下令對徐松進行嚴查。嘉慶十七年,徐松獲罪,被罷黜官籍,發配于伊犁,然而新疆遣戍并未將徐松打入谷底。徐松在新疆度過了人生最為重要的七年,其學術在此期間走向巔峰。
二、遣戍新疆時期的徐松
(一)新疆伊犁文化背景
首先,新疆軍統制度。1759年,清朝乾隆年間,實現新疆統一。1762年,乾隆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新疆軍統制度得以形成。伊犁將軍作為新疆地區的最高領導者,對新疆各種軍政事務負有全權職責,下部設有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以及領隊大臣等,駐守于新疆東西南北各地。由于新疆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質,加之邊防責任的重大,伊犁將軍的選派均由清政府完成,一般為滿族親貴與蒙古重臣,要求才識與能力兼備。伊犁將軍的主要工作職責為:駐軍武備、屯田置牧、組織生產、考察官吏、核征賦稅、辦理王公、藩屬入覲等。
其次,文人集團。新疆地處邊緣,清政府管轄時間較短,只能配以少量的官吏進行管制,但是新疆地域廣闊,各項事務過于繁雜,又需要大量的官吏。在這種背景下,遣戍至新疆的學士得到了伊犁將軍的倚重,從而形成了文人集團。1802年,松筠任伊犁將軍,其倡導修志,在編撰《衛藏通志》《西招圖略》的過程中,為體現新疆志書撰寫的意義,衍生出《西陲總統事略》(汪廷楷、徐松與祁韻士)。文人的西派,使得新疆的文化氛圍受到熏染,文人戍期結束后,均將所帶書籍或在戍期所寫書籍,留與疆人,為新疆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了提供了充足養分。
(二)《西域水道記》的衍生背景
徐松對伊犁進行了實地勘察。嘉慶十七年底,徐松抵達伊犁,并在十八年初,受伊犁將軍晉昌的邀請,參加了文人唱和活動,可見晉昌對徐松的倚重。得知徐松遣戍新疆,晉昌為其感到不平:“才嘗世味客中酸,離懷自古天涯遠。”嘉慶十八年松筠再次被任命為伊犁將軍,同時其《西陲總統事略》的纂修工作基本完成,但書中涵蓋的內容仍有不足,而徐松正是松筠纂修書籍最為理想的成員。徐松先后受到晉昌和松筠的厚愛,從而為《西陲總統事略》內容充實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并在此時,徐松擬定了新疆南北考察計劃,但因松筠伊犁將軍職位的罷免,導致該項計劃被擱淺,直至長齡任伊犁將軍,南北考察計劃才得以施行。
(三)《西域水道記》的初創
徐松在伊犁的居所稱為“老芙蓉庵”,徐松在此書齋內完成了讀書與撰述等多項工作。在新疆南北實地考察中,徐松在自身考據經驗的基礎上,獲得了充足的新疆實地資料。此時,徐松的學術軌跡發生著轉變,為西北文化史學開拓了新型發展路線。雖然《西陲總統事略》的撰寫為徐松南北考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數據,但由于該書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補,在一定程度上對徐松的學術思想有所束縛,使其無法發揮全部才學。
據《西域水道記·續》,《西域水道記》的初創時間是1820年,為徐松未歸京前。而確切的刊行時間是在徐松歸京后數十年間。徐松遣戍中后期,加入了新疆文人集團,其學術風格受到了新疆地區文化的影響,如:“校獵于此,營合圍會,離散別追,徑峻赴險……晉齋將軍籃輿相就,料數茶槍……無負溪山矣?!笨芍彩泻笃诘纳?,為徐松留下了難能可貴的回憶。
三、歸京后的徐松
(一)樸學創作
徐松在學術上屬于樸學傳人,并以學術考據工作為己任,大量重要圖書的收集,為其后期樸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如徐松在《永樂大典》修撰的基礎上,編輯了《四庫闕書》。1832年,徐松對《紹興四庫續闕書》開展校訂工作,并在《宋會要》體例整理工作中,對《宋中興禮書》《宋中興禮書續編》進行厘定。另外,徐松還在任職期間,撰寫《明氏實錄注》卷一以及《徐星伯說文段注札記》卷一等。
(二)學術特點
徐松被遣戍伊犁途中,與友人陸繼輅相遇,14年后,二人又在京都重逢。陸繼輅認為新疆遣戍之行,使得徐松的學術領域有所上升,并寫詩對徐松的學術蛻變進行全面感嘆,如:“天教成絕業,帝已識孤臣?!薄靶⒛聦W最精,供奉詩益工?!贝_實,遣戍7年,在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徐松的學術特點與取向有著質的改變。從整體上來講,徐松修撰新疆方志具有言今性的特點,如資料征引,主要以“國史館書資料”“新疆當地征集資料”以及《西域聞見錄》等為基礎?!段饔蛩烙洝分饕孕陆媳笨陀^現實為依據,在撰寫形式上具有真實性特點。其中書籍的重點內容為“新疆山脈位置和走勢”“河流護坡及其分支”“新疆各大物產與民風民俗”等。雖然《西域水道記》在價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徐松對新疆南北各地采用的是目驗、筆錄、訪談與對證文獻的方式,使其研究工作缺少了一定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總結上文,《西域水道記》屬于學術著作,利用實地考察結果,結合使用文獻與語言對照等多種方式,論述內容呈現著豐富的優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從整體上來看,關于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的研究工作,為清代學術蛻變歷程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
參考文獻:
[1] 朱玉麒.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 李軍.徐松《西域水道記》論略[J].新疆地方志,2013(1).
[3] 李軍.徐松“西域三種”論略——兼論從“西域三種”到“西域四種”[J].西部學刊,2014(10).
[4] 刁美林.徐松為《欽定新疆識略》作者補證——兼談清人的著作權意識[J].北方文物,2013(1).
作 者:汪斌榮,青海民族大學本科在讀,主要從事水利水電方向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