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北魏時期酈道元的作品《水經注》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它的編輯體例、編輯風格、編輯方式、編輯特點進行論述。
關鍵詞:《水經注》 編輯體例 研究
在中國漫長的編輯史中,酈道元的《水經注》占據著十分關鍵的地位。該作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描寫河流水域并對人文科學等有著廣泛涉及的地理文學名著,是酈道元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逐一對當地進行實地考察之后再創作的綜合性著作。如此,《水經注》才有了在中國編輯史上特殊的地位。
一、《水經注》編輯體例研究
《水經注》使用的是創編合一的編輯體例。簡單地說,就是酈道元將創作、編輯與著述綜合在一起。
首先,在《水經注》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酈道元獨立創作完成的,尤其是文學色彩較為濃厚的部分,幾乎都是酈道元獨立創作出來的。如《水經注》第九卷“清水”,文中對清水的描寫如下:“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這里,酈道元直接寫成了一段游記文章。作者用極具文學性的文字,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了清水當地河流的蜿蜒以及瀑布的壯觀。其中,“多結禪棲之士”更將自然之景染上了深邃的人文氣息。
其次,《水經注》中還有很大篇幅的內容,是作者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后所寫的考證資料。盡管這一部分文字并不完全屬于酈道元自己獨立的創作,但是卻表現了他在編寫《水經注》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獨有的學術思想。如《水經注》第七卷“濟水”,酈道元先對“濟水”兩個字的含義進行了解釋,之后論述了在當時的中國,名為“濟水”的地方其實有兩個,盡管它們的名字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這兩個濟水的源頭卻有很大的差別。并在下文中,逐一開展了對兩個“濟水”的分析和考證。從“余按二濟同名”到“濟水又東南”,很明顯,這一段文字是酈道元在查閱了大量的歷史地理文獻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之后所得。
最后,《水經注》還存在大量直接使用其他文獻資料或者借鑒其他人文作品內容的現象。根據不完全統計,《水經注》引用其他人文作品的數量有數百種之多,酈道元有的是直接將其他文獻中對這一地區的描述抄錄在《水經注》中,有的是通過自己簡單的文學加工和潤色處理后再錄入。如《水經注》第三十卷“淮水”,“淮水有九渡水注之”到“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作者所說的“九渡水”,從現在的地理環境來看,是中國河南省的上游某地區。但是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沒有找到酈道元在世期間來到過這一地區的證據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酈道元有一部分內容是直接借鑒其他地理著作或文獻的,而自己只是在這些文獻引用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良和潤色處理,并不是酈道元的原創內容。
綜合上文觀點可以看出,在《水經注》的編輯體例上,酈道元使用的是編創合一的方式。其中很多是在借鑒了他人的作品后進行了一定的文字潤色。這在當時不得不說是一種編輯體例上的創新。
二、《水經注》編輯風格研究
中國古代所編著的文獻典籍,一般注釋內容都超過了文章本身,這是當時文獻典籍一種較為常見的編輯風格。特別是一些儒家著作,儒家學者針對經典文章進行注解,往往字數是原文的數倍之多。在《水經注》中,注釋全文字數則超過原著《水經》數十倍。可見,其編輯風格也是獨具一格的。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名為《水經》的著作初步認為有若干種,而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以哪部《水經》作為藍本,學術界尚有爭論,但是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水經注》的藍本是三國時期的桑欽所著。就桑欽所著的《水經》來看,其總字數約為一萬字,作者使用十分簡潔的文字對三國時期全國137條關鍵水域河流情況進行了描述。而酈道元《水經注》以超過《水經》三十倍有余的文字,對當時全國范圍內1252條水域河流進行了描寫。這種注解文字超過原文字數數十倍的現象,縱觀中國古代的文學編輯史,是絕無僅有的。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就《水經注》所描述的河流數量和內容來看,它是超過了我國任何一部《水經》的。因此,《水經注》并非是《水經》的衍生品,它更像是一部專著。從編輯的思維來看,酈道元編寫《水經注》,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古籍編寫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
三、《水經注》編寫方式研究
就《水經》這部作品來看,原作者對河流或者水道的描寫往往惜墨如金,十分簡略。但在《水經注》中,酈道元卻進行了大量文獻資料的查閱和實地勘察。據不完全統計,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收錄了三百五十多種古代石碑記錄文字和數百部文學典籍,并且在描繪河流水域的過程當中,還收錄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傳說和民謠等,使得《水經注》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并且針對存在矛盾的文獻記錄,酈道元還開展了長時間的考證,讓《水經注》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能夠保持較高的水平。
另據文獻記錄,酈道元在一生之中,一共進行了兩次長途旅行,其總長度超過萬里,在長時間的游歷當中,酈道元走訪各地,就當地的民情進行實地調查,為《水經注》的編寫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例如酈道元專門到黃河的龍門天險,對當地開展了一次長達數月的實地考察。這種親身的游歷經歷,為今后《水經注》的創作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四、《水經注》編輯特色研究
觀察《水經注》的編輯構架,其結構十分嚴謹,極具條理性。這部作品以中國的水道作為總綱要,并且對濟水、淮水、黃河等五大分支分別進行注釋。在詳細針對每一個水域進行描寫的過程中,酈道元又依照水域的大小,以先主干后分支的描寫順序,將每一條河流水道的發源地和交匯處都進行了仔細詳盡的說明。通覽酈氏所撰《水經注》,不僅可以知水流之分支派別,還可以兼知水系的人文史地,故《水經注》在資料方面包含了豐富內容,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歷史地理、水利沿革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尋根探源的重要歷史文獻。在編輯特色方面,《水經注》內容詳細、結構清晰的特點展現無遺。
同時,就當時的科學發展情況來看,《水經注》在進行內容編寫的過程中,涵蓋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這些科學知識在當時看來是極為先進的。例如,酈道元針對河流水道所到達地區的地質狀況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并記載了當地動植物的特點和金屬礦藏物的分布。這些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文獻記錄,為后人進行相關地域地理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參考。
最后,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水經注》在我國散文史上,有著很高的成就與地位。其既是一部系統完整的地理學著作,也是一部生動優美的文學作品,其中對于山水景致的描寫清麗雅致,實為卓絕一世的寫景佳作,在中國山水文學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些篇目被多個版本的初高中教材所收錄,成了能夠流傳千古的優秀文學作品。如《水經注》第三十四卷對三峽周邊景物的描寫,可以作為古代散文的經典,從“自三峽七百里中”到“猿鳴三聲淚沾裳”,這一段極富感染力的文字,彰顯出酈道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
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無論是在編輯體例、科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針對《水經注》的研究,需要從各個學術領域同時開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研究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梁.從酈道元所記漢魏時期的漕運看《水經注》的軍事地理價值[D].鄭州大學,2014.
[2] 王楊.《水經注》中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D].天津大學,2014.
[3] 王東.試論《水經注》在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4] 張曉東.《水經注》所載漕運史與運河史資料及問題考述[J].重慶社會科學,2007(6).
作 者:張鵬,青海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水利水電。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