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飛

摘要 參照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對舒城縣油茶低產林業進行樣地調查,通過采取不同油茶低改措施的對比試驗,對油茶高接換優技術在油茶低產改造中的運用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經過連續跟蹤調查試驗,得出高接換優技術對油茶低產林改造見效快、投入產出比大、技術可行、適宜推廣,對改變油茶林低產現狀、提高油茶產量與效益、對油茶低產林改造意義重大,并對其優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 高接換優;油茶低產林;改造;運用
中圖分類號 S7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29-02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與油橄欖、椰子、油棕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被譽為“東方神樹”。油茶產業是保障我國食用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安徽省是全國油茶主要產區之一,大別山、皖南山區和江淮丘陵部分地區有30多個縣(市、區)適宜油茶栽培生產。舒城縣油茶發展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20世紀60—70年代經歷了繁榮發展期,21世紀初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期。經過10多年的發展,舒城縣的油茶種植規模與產業效益達到了新的高度。
1 舒城縣油茶發展概況
截至2015年底,舒城全縣油茶面積20 000 hm2,油茶籽產量1.65萬t,產值達4億元??h內擁有安徽德昌苗木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年出圃油茶苗木600萬株。華銀、新源、奧凱發等油茶規模精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5.6萬t,茶油精加工率達50%以上,已注冊有“野嶺”“舒花”“舒嵐山”“華銀”“舒寶”“奧凱發”和“中釣”等多個茶油品牌,其中安徽華銀茶油公司生產的“野嶺”牌精制茶油榮獲第五屆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品牌效應初步顯現。油茶是舒城縣主要林業經濟產業,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是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
2 油茶低產林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舒城縣的油茶樹齡多數在40~50年(建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樹齡趨于老化,且多數為實生苗繁殖,由于品種混雜、管理粗放、氣候異常、造林地選擇不當等因素,對油茶產量造成很大影響,導致油茶低產。全縣共有低產低效油茶林7 000 hm2,占全縣油茶面積的36.4%,全縣油茶平均產量為63.75 kg/hm2,低效茶園的平均產量僅為30~45 kg/hm2。近年來,舒城縣不斷加大對油茶低產林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油茶低產林改造步伐,通過高接換優、測土配方施肥、清園除雜、疏密補植、整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改造措施以及林業科技推廣、油茶示范林、現有林培育等項目的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的面積不斷擴大,油茶園建設標準不斷提高,油茶林產量大幅度提升,通過對湯池、百神廟、廬鎮、河棚、山七、高峰等鄉鎮6個低產林改造樣地的連續測產試驗,茶油平均達到220.5 kg/hm2,其中采取高接換優技術的廬鎮鄉中嶺低產林改造樣地產量達到579 kg/hm2。因此,采取高接換優技術改造低產油茶茶園,可切實加快推進油茶低產林改造進程,迅速提高油茶產量,增加效益。
3 高接換優技術成果
高接換優技術于20世紀末,在湖南省平江縣試驗成功。2001年開始,舒城縣林業局與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委托其進行油茶高接換優試驗,2004年高接換優技術基本成熟,并相繼在舒城縣曉天鎮白桑園村、黃河村,山七鎮梅沖村,五橋鄉五橋村,廬鎮鄉沈河村、廬鎮村,河棚鎮河棚村,春秋山林場等地推廣示范,示范面積達30.7 hm2,取得良好的效果。運用高接換優技術對老油茶林實行良種接穗嫁接,第1年平均成活率達88.4%,通過第2年補接,平均成活率可達95%以上,當年接穗生長平均達30 cm,第2年即開花,第3年掛果,5~6年恢復樹冠進入盛果期,從而可大幅度提高老油茶林產量,將原油茶林茶油產量由63.75 kg/hm2提高到750 kg/hm2以上,比原產量增加10多倍。該技術獲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六安市科技獎科技類進步類三等級獎和舒城縣科技創新三等獎。
4 高接換優技術要點
4.1 砧木選擇
換冠對象選擇壯齡林中不結果或結果少的低產林植株,每株砧木選擇角度適當、干直平滑、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主枝。
4.2 穗條采集
穗條必須是省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或認定的良種,如安徽省的長林系列和大別山系列油茶良種。剪去發青壯實、健壯、腋芽飽滿的當年生枝條,穗條一般隨采隨用,若要運輸,必須采取保濕措施[1]。
4.3 油茶植株處理
3月20日左右將需換接植株沿樹冠外緣垂直投影處挖環狀或半環狀溝,施碳銨0.5~1.0 kg/株,以確保油茶樹吸收后嫁接時能撕開樹皮。
4.4 適時嫁接
嫁接主要選擇在夏季和晚秋進行,以夏季嫁接效果最好。最佳嫁接時間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稍诋斈?月和翌年5月中下旬補接。嫁接位置宜選在主要骨干枝條易撕片、樹干光滑的部位。每一干段嫁接3~5個芽,幼樹每株嫁接6~10個芽,壯樹每株嫁接10~15個芽[2]。
嫁接方法采取嵌合接,用濕布(毛巾)擦凈嫁接部位灰塵,清理小枝,使嫁接部位干凈光滑。用刀片在嫁接部位平行豎劃2刀,深達木質部,長1.5~2.0 cm,寬度視接穗粗度而定。上面橫切1刀,呈“門”形,撕開樹皮上端,待裝入接穗。選健壯飽滿芽段,先將芽基部留1.5~2.0 cm長切段,切口成楔形。在芽的正背面平削1刀,削面要光滑,深達形成層,略帶木質部,然后在芽上方0.5 cm處切段,切口與接穗成直角,剪掉半張葉片[3]。撕開樹皮,迅速裝入削好的接穗,使接穗削面與砧木撕皮口緊密嵌合,對齊兩邊形成層,用0.8~1.0 cm寬韌性較強的薄膜條將葉、芽綁扎結實。照此操作方法在同一干段嫁接3~5個芽后即用準備好的塑料方塊膜(規格為20~25 cm)罩住接芽,上端捆緊,預防雨水流人罩內,中間呈圓柱形鼓氣狀,下端捆綁略松,以不通氣為宜。罩上薄膜罩主要是防雨保濕。
4.5 高枝換接后的管理
油茶高接后要經常檢查,薄膜罩內若通氣要及時補罩,罩內積水要解松下端綁條排水后緊扎。30~40 d后接芽基本愈合,芽體膨大開始抽梢。當看到罩內有40%接芽抽出新梢0.2~0.4 cm長即可拆除薄膜罩,選擇陰雨天或晴天傍晚進行。然后加強抹芽和病蟲害防治。9月截干去掉原樹冠,每一嫁接干段預留50 cm樹干,利于第2年接穗抽梢40 cm左右作砧樁捆綁枝條以防風折。第2年春季全部解除綁條適時追肥,促進樹體生長旺盛,盡快形成樹冠,早實豐產[4]。
5 高接換優技術運用效果分析
廬鎮鄉廬鎮村中嶺油茶低產林小班是2011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項目區面積50 hm2,其中采用高接換優技術10 hm2,高枝嫁接1.5萬株。分別于2014—2015年對采取不同低改措施的樣地掛果和產量進行調查,具體數據見表1。
根據表1得出,采取低改措施,油茶產量有了明顯增長,采用高接換優技術改造的油茶林產量更是有了成倍增長,平均產油量達579 kg/hm2,按照80元/kg計算,毛收入達46 320元/hm2。隨著樹齡增長,冠幅增大,產量還將增加。因采用良種接穗嫁接,落果率降到22%,比低改示范前(56%)下降34個百分點;炭疽病發病率降低到8%,比低改示范前(32%)下降 24 個百分點。
6 高接換優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是油茶高接換優技術繁瑣,技術要點多,實施風險大,群眾難以很快掌握,不易于大面積快速推廣。二是采用高接換優技術改造低產油茶林,前期投入大,投入在30 000元/hm2左右,成本高,如果沒有政策扶持,實施難度大。三是油茶嫁接存在親和力問題,不同品種、不同品系直接親和力不盡相同,而且差異性很大。后期,嫁接口容易產生潰瘍病,導致油茶植株衰老死亡。四是由于低產茶園林相復雜,參差不齊,大面積實施難度大。
7 參考文獻
[1] 敖禮林,饒衛華.低產油茶林的綜合改造技術[J].農家科技, 2008(3): 21.
[2] 韋發長.油茶高接換優技術在舒城縣研究成功[J].安徽科技,2006(10): 31.
[3] 左繼林,黃雷生,張時煌,等.油茶低產林高接換優效果與關鍵技術[J].湖北林業科技, 2009(6):65-67.
[4] 陳素傳,蔡新玲,肖正東.油茶高接換優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 2009(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