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李志紅+蒙俊健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不是一個人口強國,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國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廣西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等文件。文件中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到2020年,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一、國土行業繼續教育形式分析
文件中,具體提了四種方式。一是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更新繼續教育觀念,以提高人力資源能力為核心,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繼續教育;二是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組織開展繼續教育;三是繼續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遠程開放繼續教育服務平臺,研究開發涵蓋學校教育、職業教育和閑暇教育等各類教育的網絡課件,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四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逐步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等精神。
國土資源的管理工作涉及國土規劃、土地整治、土地復墾、地質環境治理、地質找礦、礦山測量、地籍測量、地質鉆探等多學科的專業技術,培訓內容龐大。傳統的培訓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及時間,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解決廣西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對國土資源系統人才高素質要求,而傳統培訓無法解決的學習與工作之間的矛盾問題,并無法解決國土系統培訓和職業教育過程中資源不足和實訓環境條件制約等問題。構建國土資源教育培訓體系,探索“傳統培訓+在線教育+巡回現場指導”為一體的多元培訓方式,形成線上與線下、課堂與實訓、院校教師與行業專家相結合的互聯網+”時代背景的繼續教育新模式,滿足受訓人員按照自己的興趣、自我學習、自我更新,以適應崗位能力對知識在數量上迅速膨脹對人的學習能力的要求,實現受訓人員根據自己專業知識欠缺選擇性的學習,實現人生戰略,已成為國土行業繼續教育發展趨勢。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國土行業在職培訓平臺建設思路
筆者通過廣西國土資源系統在職培訓平臺研究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國土行業繼續教育發展思路。
1.構建“‘互聯網+國土資源職業教育與行業培訓”教學平臺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發展繼續教育注入了強大動力,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4G技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出現,使現代遠程教育成為了構筑知識經濟時代和人們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一是在行業教育資源短缺的背景下,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將成為繼續教育的一種主流形式,但遠程教育形式的構建需要教學平臺的支撐,教學平臺一是具有多元接收方式,能逐步滿足個體多樣化的學習和碎片式學習;二是教學平臺要有完善計算機網絡、廣播系統、通信系統、網絡設備、數字化錄播室等硬件支撐,為培訓者提供良好學習環境;三要有完善的功能,如移動客戶端、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等;才能使在職職工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對學習內容進行多次學習,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國土資源系統在職培訓平臺由用戶訪問、應用平臺、平臺支撐和支撐軟硬件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培訓平臺面向的用戶終端有PC機、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PAD、觸摸屏;應用平臺由資源庫管理系統、在線學習系統、門戶網站系統、移動式交互學習系統、師生即時溝通通訊系統構成;支撐平臺系統由CMS內容管理系統、學員信息管理系統、教師信息管理系統、應用集成接口、站內消息管理系統、平臺配置管理系統、流量分析管理系統構成;培訓平臺支撐的軟硬件主要有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流媒體服務器、路由器等組成。
2.開發具有網絡資源特征的在職培訓立體化教材
“互聯網+”時代MOOCs、微課、翻轉課堂的出現沖擊傳統的教學形式,在發展新興遠程教育形式的同時,也對教材編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如何編制符合“‘互聯網+國土資源職業教育與行業培訓”的立體化教材,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教材設計初期,編寫者需精準了解受訓者的培訓需求;二是教材內容需依據國土行業特點、典型工作案例結合實際工作中項目進行編制;三是基于使用網頁、FLASH或Authorware等軟件功能開發制作配套多媒體網絡視頻課件滿足受培訓者在耳、目視覺的需求;四是利用網絡化視頻教學最流行的教學模式進行微課開發,利用微課內容精細,突出知識點、技能點等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相關典型工作案例的網絡微課,使國土資源行業培訓的教學內容更直觀,適合不同等級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最終形成滿足個體學習的精品化、碎片化、趣味性和主動性。
3.以三維電子仿真教學呈現典型地質環境
國土行業培訓涉及地質環境治理、地質找礦、礦山測量、地籍測量、地質鉆探等多學科的專業技術,這些知識點采用傳統講授的形式進行培訓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如采用現場授課的形式,對受訓者來說時間上的安排又難以協調。本項目在充分調研實際需求的前提下,結合現代三維電子仿真技術,采取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通過典型地質環境現象虛擬仿真教學系統采用現場勘察數據與衛星地圖三維虛擬交互技術相結合,通過媒體設計、3D建模、視頻攝制、360°實景環繞、虛擬場景制作合成,開發成集3D高仿真操作與展示、多媒體授課演示的“虛擬交互演示中心”,實現以三維動畫、圖片、文字、視頻、實際操作、互動教學等形式展現,全面構建具有國土資源特色的虛擬仿真教學系統。最終通過典型地質環境三維電子仿真實訓系統開發以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為載體,推動教材和課程改革;以虛擬仿真專業教學活動為主線,創新教學模式;以虛擬仿真教學系統為牽動,創新國土資源類職業網絡課程建設。
4.探索“傳統培訓+在線教育+巡回現場指導”為一體的國土資源培訓模式
傳統的課堂培訓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且國土廳的管理工作涉及國土規劃、土地整治、土地復墾、地質環境治理、地質找礦、礦山測量、地籍測量、地質鉆探等多學科的專業技術,培訓內容龐大,傳統培訓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及時間。轉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國土資源教育培訓體系,采用“傳統培訓+在線教育”為一體的多元培訓方式,與市、縣國土資源局密切配合,靈活運用拓展訓練,組織學員進行實踐考察、現場教學,加強對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干部職工的培訓;寓培訓于服務之中,不斷豐富培訓內涵,滿足受訓人員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以適應知識在數量上迅速膨脹對人的學習能力的要求,也能實現受訓人員根據自己專業知識欠缺可選擇性的學習。
課 題:本文為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國土資源行業培訓與職業教育教學平臺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ZZJG2015A00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機電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