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當外出的張奶奶在陌生的街頭迷失方向,她隨身所帶的傳感設備自動鎖定其位置,并通過清晰的語音提示為她指路;
當晨練的王大爺不小心把自己鎖在了家門外,信息服務平臺接到求助后在幾分鐘內就派出專業可靠的開鎖公司;
當獨居的趙伯伯血壓增高或突發心梗,還沒來得及呼救,自動報警器就已經發出緊急呼叫,將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家人和醫院……
這不是讓我們腦洞大開的科幻大片,當“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遇到了養老產業,智慧養老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離我們的生活已越來越近。
一個故事
關鍵時刻“智能呼叫”救了命
4月12日下午,正在上班的劉先生接到社區瑞泉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我70多歲的母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暈倒了。”一個多小時后,劉先生趕到位于西北大學社區的家里時,母親已經被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安置妥當,正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吸氧,“大夫說,我媽是突發心梗,幸虧老人手中的‘關護通第一時間自動報警,沒耽誤搶救時機,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關鍵時刻,具有智能呼叫、自動報警功能的“關護通”救了老人一命。
“‘關護通是典型的智慧養老設備。”瑞泉養老服務中心總經理李勇說:“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位置服務和家庭物聯網技術。”記者看到,半個巴掌大的關護通外觀像是個老年手機,顯著位置有一個大圓鈕“SOS”,“老人遇到任何困難,只要按下SOS鍵,‘關護通就會自動撥通信息服務平臺的電話,后臺工作人員根據‘關護通內置的北斗定位系統準確定位老人的位置,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幫助和服務。”
定位預警,是目前智慧養老領域內最受歡迎的一項應用。“老年人第一大需求是人身安全,具體來說就是出門走不丟、身體別出事。”蓮湖區如親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張國東說:“我們給老年人配備的智能呼叫設備叫‘家事寶,和‘關護通異曲同工,都是利用定位技術,在發生特殊情況時能及時捕捉老人的地理位置并實現自動報警,子女也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看老人的信息。”
“我在手機上下載了‘關護通APP,給我奶奶設置了一個電子圍欄。”耿曉嫻指著手機屏幕說:“奶奶有阿爾茨海默病,出了門經常找不到家,我在手機上設置了兩公里的活動半徑,如果她超出這個范圍,我就會收到短信提示,可以追蹤奶奶的行動軌跡,判斷她是不是有走失的可能。這個功能就像是孫悟空用金箍棒在唐僧周圍畫了一個圈保護師父的安全,特別實用。”
“我最常用的功能是給家里的爸媽呼叫家政和陪同服務。”常年在外經商的葛力沒有太多時間陪在父母身邊,他選擇用遠程控制的方式盡一份孝心。“他們都70多歲了,干活也不方便,我在手機上下單,在‘家事寶O2O家政養老平臺上給他們購買幫廚、保潔等服務,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我在手機上能跟蹤到服務的結果和我爸媽的反饋,然后再在手機上結賬就OK了。”
一種期待
智慧社區成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其實所謂智慧養老的核心就是將政府、醫療機構、服務商、個人、家庭連接起來,左手是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右手是各種社會資源和服務。”張國東說。
將老人需求與社會服務對接起來的,就是老年信息服務平臺。“如果說‘關護通‘家事寶等設備是智能化地延伸了老人的手和腳,那么信息服務平臺就是智慧養老的中樞和大腦。”長期從事智慧養老軟件開發的西安藍海依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齊俊峰做了這樣的比喻。
那么,信息服務平臺到底能干什么?齊俊峰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黃老伯80歲,早晨6點,智能設備可以檢測到老人已經起床,并自動檢測了黃老伯的心率、血壓等健康指標。如果發現血壓比平時偏高,智能設備便向信息服務平臺發出警報,不到一分鐘,黃老伯的電話響起,醫護人員通過話筒詢問老人的身體感受,給出了今天的飲食和運動指導。6點半,專職服務人員把老人20分鐘前通過電話預約好的早餐送進家里。黃老伯用餐的同時,服務人員已經麻利地整理好家務,并接受老人在智能設備上對他工作表現的語音和視頻評價。
專職服務人員走后,黃老伯戴上防走失腕表到樓下去遛彎,點了語音播報,周圍社區哪家店鋪有促銷,哪個老年活動站有表演,都聽得明白。黃老伯邊走邊用GPS定位手機一鍵撥打了兒子的電話,視頻聊天中向兒子“匯報”了今天的安排,也聽取了兒子的建議,取消昨天預約的專職人員超市購物陪同服務,改由在信息平臺上購買大米和醬油,并約好了晚上7點由店家送貨上門。
“老人一個上午的日常活動基本都由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給包辦了。”齊俊峰說,“一個信息服務平臺至少應包括幾個方面的數據:轄區內老年人的聯系方式、位置、健康等基本數據;后臺運營數據,各類提供的第三方服務內容、價格、訂單、服務監督、評價回饋等;養老資源數據,包括涉老服務行業、周邊產品的信息。而信息服務平臺的終極功能應是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比如,在老人發病前,通過數據分析提前預測這位老人近期會有什么疾病傾向。再比如,抓取出某一階段、某一范圍內老人的需求和反饋,為政府制定、調整政策提供真實的數字和依據。”
而這一切都最終落腳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社區服務上。“軟件開發不是問題,現在很多技術公司都能提供技術支持。”齊俊峰說:“難就難在線上平臺的數據如何變為真實的線下服務,誰來給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最后一公里的上門服務?必須依賴智慧社區,依賴居家養老服務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思維,把老人的居家生活打造成‘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模式,由專業的人提供專業的服務。”
一套模式
政民共建助推“智慧大腦”全面開啟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負責制定規劃、落實政策、加強監督;社會力量通過市場調節的方式積極參與。”市民政局副局長、市老齡委辦公室主任李改草在接受采訪中一直強調:“只有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共同作用,才能促進養老產業協調發展。”
公建民營、政民共建,成為西安市探索發展智慧養老產業的模式。
2011年,蓮湖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正式運營。“平臺由蓮湖區政府投資、建設,采用社會化方式運營,實行三級管理兩級服務的模式。”西安市蓮湖區老齡辦工作人員和晉亮說:“區民政局和老齡辦、9個街道辦以及134個社區分三級權限管理平臺,每個社區進行老年人基礎數據采集、錄入和更新,也將服務需求和求職需求錄入系統,實現數據快速采集和共享。截至2015年底,平臺采集和更新老年人數據12.6萬人,發展各類服務商1259家,實現信息服務58萬多個。”
“權責清晰的管理服務模式讓信息平臺這個‘智慧大腦能真正發揮作用。”碑林區民政局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科科長田新社說:“對政府來講,政策執行和監管更加精準。以前,我們對享受政府援助的失能、半失能貧困老人等特殊群體采取經濟補貼等方式,但錢給到老人手中,老人并沒有花在康復理療上,達不到援助的效果。信息平臺建立后,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把錢補貼給提供服務的民非組織,然后通過信息平臺外勤智能考核系統實時監管服務,護理員幾點上的門,按摩了多長時間,老人的語音評價滿意不,定位軌跡和護理員打卡位置對應不,這些信息在后臺一目了然。”
一條思路
異業聯盟是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出路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實現預想中的全方位的智慧養老?“這個問題不是單靠政府或哪一家企業,甚至哪一個行業就能回答的。”齊俊峰反問:“養老是一個全產業鏈服務,涉及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醫教保各個行業,哪一家涉老服務企業敢說我一家就能提供全產業服務?”
“最終智慧養老實現的發展路徑還是異業聯盟。”李勇認為,異業聯盟妙在通過整合多行業、多企業、多品牌,讓各結盟主體之間實現資源共享、資源互用、資源優化,形成一個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逐步形成一個給予老年人全面優質服務的產業聯盟鏈。”
“智慧養老的信息服務平臺就是未來異業聯盟的平臺,這正在變成現實。”齊俊峰說:“目前,蓮湖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已經接入了1000多家加盟商,涉及餐飲、醫療、生活服務、緊急救援、政府便民等各類涉老行業,隨著加盟商的增加,老人的需求能得到更好滿足。”
李勇有一個更長遠的想法。“除了涉老服務,能不能所有行業都加入智慧養老的異業聯盟?假設35歲的張三在酒吧消費了100元,根據聯盟協議,張三父親的智慧養老平臺賬戶上就返券10元,老人可以直接在平臺上購買養老服務,或者積累成張三自己的積分,幾十年后用于購買養老服務。當全社會越來越多的產業投入到養老服務中來,那智慧養老就真的觸手可及了!”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