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
【摘 要】借勢新媒體的高效傳播,融合發展,是廣播轉型發展的一個新契機。傳統廣播電臺應該順勢而為,推出智能手機用戶喜愛的廣播APP。
【關鍵詞】融合發展 轉型 APP
最近幾年,新媒體方興未艾。新媒體以較低的成本、較強的互動、較廣的參與,成為人們牽手媒體的第一選擇。而線性傳播、不易保留的固有傳播特點,卻讓傳統廣播倍感生存壓力。如何轉變原有的傳播劣勢,探索一條新的發展路徑?傳統廣播人在孜孜不倦地探尋。借勢新媒體的高效傳播,融合發展,是廣播轉型發展的一個新契機。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帶來的是廣播的收聽方式的大轉變——互聯網化、移動化。在移動互聯網已經普及的今天,人們聽廣播的方式已經和從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調查數據顯示,最近五年,使用便攜式收音機聽廣播的人數比例在逐年下降,而用智能手機聽廣播的人數卻越來越多。從2016年的調查數據來看,用智能手機聽廣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智能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的代表已經成為受眾聽廣播的時尚選擇。
人們聽廣播的傳統方式已經被打破,便攜式收音機以及車載收音機不再是僅有的選擇,便于攜帶、多種功能集于一身的智能手機成為首選,智能手機時代已經來臨,傳統廣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
在廣播、電視、報紙當中,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得相對容易的媒體是廣播,這與廣播自身特點有關。傳統的廣播有伴隨性、即時性,而智能手機有著靈活小巧、便于攜帶的特點,與廣播的契合度極高。
時下,受眾用智能手機聽廣播,收聽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方式是使用智能手機內置接收器,這種方式只是把傳統廣播節目照搬過來,而且只能聽本地廣播節目,這與傳統的收音機區別并不大。另外一種收聽方式是用智能手機上網聽廣播。這是依托于移動通信網絡產生的收聽廣播的新方式,也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智能手機的強勢介入開拓了傳統廣播的發展空間,廣播節目的外延在不斷拓寬。
賽立信媒介研究調查數據顯示,下載廣播APP的受眾大約占比10.9%。受眾喜歡下載的廣播APP類型有音樂類APP、瀏覽器類APP、視頻播放類APP等。調查顯示,受眾用手機愛聽的廣播頻率有音樂、新聞和交通三種,占到了市場份額的65.6%。音樂頻率使用率最高;文藝、都市、生活、經濟等頻率占比都不是太大。
廣播APP有一定的市場潛力待開發,但是在節目內容整合度低、手機流量產生的資費高、網絡速度比較慢、網絡電臺識別度低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廣播APP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廣播APP的市場還需要繼續培育。
近年來,移動網絡流量費用有所降低,而且各種場所的WIFI得到迅速普及,受眾用智能手機上網聽廣播越來越普遍,使用廣播APP的人群逐年增加。此際,傳統廣播電臺應該順勢而為,推出智能手機用戶喜愛的廣播APP。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轉型創新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課題,廣播APP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選擇之一。最近幾年來,手機客戶端呈現爆發式增長,許多傳統媒體與手機客戶端紛紛牽手,研發 APP,傳統廣播也應如此。
廣播APP類型包括兩種:傳統廣播電臺APP和非傳統廣播電臺APP。傳統廣播電臺APP一般是由傳統廣播電臺研發,比如“湖北之聲”和“浙江交通廣播”等等,這種廣播APP基本上是把傳統廣播頻率上的節目內容照搬到APP上,影響力有限。非傳統廣播電臺APP多數是由非傳統廣播電臺開發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外的有 Tuneln radio,國內有影響力的如阿基米德FM、蜻蜓FM、喜馬拉雅FM、荔枝FM、豆瓣電臺等等。非傳統電臺的廣播APP目前已經占領了移動互聯網收聽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喜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FM都有不俗的表現。
在快速增長期,廣播APP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傳統廣播與移動互聯網應用紛紛牽手,緊密結合,海量音頻節目和內容形式的不斷創新使網絡廣播APP吸引了大量的智能手機用戶,深受喜愛,黏度很高。總體來看,非傳統廣播APP有下面一些特點:
1. 可以選擇收聽時間
線性傳播和無法保留,這是傳統廣播天生的缺陷,多年來無法解決這一根本問題。而手機廣播APP徹底彌補了傳統廣播這一先天不足。廣播APP廣為應用后,用戶可以任意選擇收聽時間和收聽方式,同步收聽、提前收聽、過后收聽都很容易實現,收聽體驗良好,用戶忠誠度不斷上升。
2. 形、聲、圖、文兼具
聽眾不但可以通過廣播APP來聽傳統廣播的音頻節目,還可以看視頻、看圖片、看文字,功能成倍增加,“聽廣播”實際上已經發展成了一邊“聽廣播”一邊“看廣播”了,廣播的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適應了受眾多種需求。
3.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
隨著傳媒分眾時代的到來,只靠一張廣播節目單播給所有人聽的時代也宣告結束。不同類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是傳統廣播無法滿足的。徹底解決此問題的是廣播APP,廣播APP可以為不同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廣播節目,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用戶不但可以收聽節目,也可以制作節目。用戶可以自己制作符合播出標準的節目,上傳到廣播APP平臺上,分享給大家,貼心的服務使用戶對廣播APP的黏性與日俱增。目前,國內的“喜馬拉雅”“荔枝FM”在這方面都做得比較成功。
4.社交功能讓用戶愛不釋手
如今,智能手機廣播APP已經不再是用戶個人聽節目的單一平臺,而是向功能強大的社交廣播APP演變。通過智能手機廣播APP,用戶可以給主持人留言、對節目進行點評、與主持人線上互動、關注節目最新動態等。用戶也可把自己喜歡的節目分享給更多的用戶,使得節目被多次傳播,滿足了用戶社交互動的時尚需求。
5.跨區域傳播輕而易舉
傳統廣播節目由于頻率資源有限以及信號質量的不穩定,傳播范圍是有限的。智能手機廣播APP就不受這種限制,有網絡的地方用戶就能聽各地的廣播。在這里,廣播APP的使用已不再受到傳統廣播的頻率、信號等因素的制約。
6.激發創新活力
在傳統廣播體系中,審批程序、頻率時段等多種因素制約著新節目的推出進度。好的節目創意很可能因為這些因素的限制而被擱置無法實施。廣播APP沒有時間和時段的限制,有好的創意就可以馬上行動,廣播APP已是實現廣播創新的新平臺。
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作為重要載體的廣播APP雖然優勢明顯,但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內容生產仍未脫離傳統模式”“用戶的感受未得到足夠重視”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廣播APP良性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對廣播APP用戶精細化管理,推送個性化內容
在實際運營中,用戶習慣、用戶喜好這些重要指標并沒有得到很多傳統廣播APP的足夠重視。在頁面設計方面也缺乏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的合理性。這樣一來,導致用戶體驗差,吸引用戶和留住用戶成為奢望。想要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就必須全面掌握用戶的愛好、習慣、興趣等重要指標,才能真正向用戶推送個性化的廣播節目內容。可以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利用瀏覽行為、終端信息等更加精準地判斷用戶所屬類型,給用戶歸類。還可以通過與用戶互動交流,了解用戶個性化需求。以這些為基礎,完成向用戶推送個性化內容。
2.轉變節目生產方式,多平臺發布內容
如今,移動終端也在不斷融合發展,廣播要充分考慮到各APP平臺的不同傳播方式和特點,合理布局,精細配置,以更加豐富和充實的節目內容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生產流程、生產方式的不斷創新,必將促進廣播的傳播。
3.不斷實施技術創新,提高廣播APP用戶的忠誠度
目前,各種接收終端存在著技術差異。只有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實現不同終端的靈活切換。應該要依據各終端的技術特點研發廣播APP。
(作者單位:鐵嶺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賽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移動互聯時代的廣播及廣播受眾觸網行為分析[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