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研
【摘 要】傳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播和日常生活習慣發展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傳播技術在近幾年來得到不斷發展,媒介傳播的形式發生變化。由于傳播形式增加,各種媒體的競爭力也不斷加大,傳統形式上的報道方式失去優勢。因此,如何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實現廣播視覺化發展成為廣播人關注的重點。筆者分析了廣播視覺化發展,希望為推動傳媒事業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廣播 傳媒 視覺化
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報紙的版面越來越多樣化,電視節目發展不斷活躍起來,其中網絡電視作為一種新型的電視形式廣受歡迎,成為當前大眾喜愛的主流媒體形式之一,而以手機為依托的新媒體更是層出不窮,讓越來越多的受眾難以割舍。因此,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媒體市場中,廣播形式的多樣性和創造性成為競爭的主要依據,視覺化發展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下文針對廣播新聞的視覺化發展進行了分析。
一、廣播視覺化概述
廣播視覺化主要指的是幫助聽眾在有效收聽相關廣播節目的過程中,憑借聲音達到觸動人體器官并喚醒腦補記憶的效果,進而在意識中形成事物的立體性感覺和畫面感。在聽取或感知相關事件的過程中,聽眾會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一個較為優秀的廣播作品能夠在音響以及聲音、畫面感等幾個方面讓觀眾產生賞心悅目的感覺,進而逐漸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廣播事業的工作人員在不斷尋找和挖掘各種節目的視覺化潛力,進而有效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廣播視覺化分析
1.音響
音響在廣播的視覺化發展中屬于一個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廣播視覺化實現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要想實現廣播的視覺化效果,首先需要工作人員恰當運用音響,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廣播形式上體現其實踐效果。廣播現場內的音響效果能夠直接體現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情感等,在視覺化發展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因此,音響運用效果逐漸成為檢驗工作人員是否具有合格的操作能力的重要指標。
例如,在2010年1月,我國一位趕往海地的記者針對當時在海地發生的一次地震進行報道,這位記者在中午12點左右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臺傳來聲音,主要內容為:在當地時間的下午4點50分,太子港附近發生強烈的地震……當時通過環球資訊節目傳來的記者的語氣極為沉著,且聲調沉穩而帶有一些喑啞,完美呈現一個勇敢且責任感極強的記者形象,從而將觀眾直接帶入當時的地震現場情境當中,接著以更為沉著的聲調敘述現場的情況,包括房屋倒塌和傷亡情況等,聽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以上案例展現音響在廣播視覺化發展中的重要傳遞作用,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2.語言
語言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文字報道等具有更加明顯的作用。在廣播的視覺化發展中,報道人員的語言風格產生直接性影響作用。語言的生活化發展在體現其觀察的獨特性以及差異性等細節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節目播出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性的視覺化發展效果。廣播節目的傳遞主要是說給聽眾聽,并結合文字、音效等,給聽眾以視覺感受。首先,廣播新聞的口語化能夠有效增強其視覺化發展程度。較為口語化的新聞語言能夠和聽眾之間形成潛在的交流性,其屬于廣播的視覺化發展范圍內一項重要的表現形式。廣播節目較為生活化的語言風格給人以貼近生活的感覺,減少距離感,這是一種重要的廣播語言風格。
另外,廣播語言的通俗化發展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俗性的語言風格與廣播節目的本質要求相符,主要目的為讓聽眾讀懂和看懂,發揮廣播節目的傳播性。因此,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避免一些生硬的專業術語,才能和聽眾之間拉近距離,進而吸引聽眾。
3.故事化
故事化指的是工作人員運用敘述化的講故事方式采集和制作廣播節目,并以故事化的廣播方式進行播報,充分抓住聽眾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激發聽眾的好奇心。國內和國外很多媒體都嘗試講故事節目,且獲得一定積極效果。但是,一些講故事的節目僅限于對于場景的描寫和懸念設置等,缺乏足夠的內涵。
因此,筆者認為首先應在廣播節目的視覺化發展中樹立平民意識。廣播工作者需要在眾多的節目元素中捕捉聽眾的主要關注點,針對一些在沖突和矛盾方面較為鮮明的事件,從情感入手,引導聽眾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感,進而提升其節目播出的視覺化效果。另外,廣播工作者還需要擅長抓住故事當中的細節,再運用廣播語言展示事件的可聽性,并結合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件進行渲染,增加聽眾的興趣。
例如,2010年中國新聞獎的冠軍作品為一篇與玉樹地震相關的十分鐘廣播,這篇專題在細節處理上十分細致,作者親身進入到抗震的現場,運用大量音響,完美展現搜救過程中的緊張氣氛和搜救人員的救援呼喊等等,對聽眾產生強烈的震撼感。讓人真正感受到地震現場的搜救情況,產生情感共鳴,讓聽眾產生繼續聽下去的興趣,并在情感上跟隨這篇作品進入到抗震現場,真切感受當時情景,在視覺化方面達到較高水平。
4.借力新媒體
在廣播節目制作和播出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聲音元素之后,提升了節目的收聽效果,增加了視覺化感受,不過也會讓人難免覺得有欠缺的地方。畢竟聽眾所感受的畫面都是聽者憑借聲音達到觸動人體器官并喚醒腦補記憶的效果,進而在意識中形成事物的立體性感覺和畫面感。而真實的畫面需要真正看得到的視覺效果,廣播節目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認為借助新媒體,利用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媒介來實現直觀的畫面感,獲得名副其實的視覺化。直播過程中,在節目微信群實時上傳微信視頻、畫面,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傳輸需要同步展現畫面的音視頻等,以期達到視聽無嫌隙地完美結合。例如,我臺廣受歡迎的《司機你好》節目,利用在交警大隊設立的直播間,專職介紹路況信息的胡警官在交警指揮中心第一時間給直播間主持人傳遞路況信息,并把信息以微信視頻或者畫面的形式上傳到交廣聽友群當中,在廣播節目播出路況信息的同時,路況畫面隨即展現,很好地在廣播節目中增加了視覺化元素。
結語
當前信息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其中媒體傳播的主要形式也走向多元化。對于廣大廣播節目制作者來說,如何挖掘廣播的潛力,創新發展形式,增加新鮮元素,吸引更多聽眾的關注,成為其工作的主要難點。一些廣播節目難以實現傳播形式的創新,在視覺化發展上難以達到聽眾的需求,在收聽率上難創佳績。筆者對于廣播的視覺化發展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促進廣播的多樣化發展提供幫助。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Guy Starkey,高文竹.媒體多平臺發展趨勢下廣播的彈性生存思考[J].中國廣播,2013,08:5-9.
[2]張子亞.廣播新聞報道的視覺化初探[J].中國廣播,2013,08:64-66.
[3]任玉杰.淺析媒介融合中廣播新聞如何提升競爭力[J].新聞傳播,2013,07:23-24.
[4]張佩林.談廣播新聞如何視覺化[J].神州,2012,25:108-109.
[5]吳艷.社交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生產中的問題與思考[J].新聞傳播,2014,0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