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蓉
【摘 要】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時的情感體現,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怎樣才能讓新聞伴隨著自己的情感入情入理地走進觀眾的心田,達到入耳入心入情呢?筆者認為播音時要做到“口中有音,心中有影”,使有聲語言有對象感;要克服擺架子、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裝腔作勢習慣;要做好播前功課,了解作者的采寫經歷和事件發生的經過;要深入群眾獲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受眾的共鳴。與此同時不僅要學業務,更要學理論。要勤于實踐,存儲真情,善于傳情,在播音時要“真實”又“真誠”。
【關鍵詞】播音 情感 感染 親近 功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個好的播音員,會以情感人、以聲引人、以理服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啟迪。電臺播音不光是傳達簡單的新聞資訊,更重要的是搭建與民同心的感情的“橋梁”。播音員只有用真實的感情感染聽眾,做到心中有善愛,話中有真情,才能在播發新聞稿件時錦上添花,令人回味無窮。
那么怎樣才能讓新聞伴隨著自己的情感入情入理地走進觀眾的心田,達到入耳入心入情呢?
要做到“口中有音,心中有影”,讓有聲語言有對象感
電臺播音員在播音時,一般是沒有面對的傳播對象的,就是說“目中無人”,但是,心中必須要有人。播音員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播音時都要讓傳播對象始終在頭腦中呈現著,就好像和他們面對面地說話一樣。不僅想象到對象的存在,而且還要想象到他們的共鳴,與之進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呼應。正所謂,既“存在”,又“交流”,這就是切實的對象感狀態。
對象感使我們在播音節目時,從中流露出與設想的對象相符合的神態、語氣、眼神、氛圍。實踐中,我體會到了,在播音節目前,其實具體對象的設想就要完成了。開始播音節目時具體對象就要在感覺上出現了。此時,我想借用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句話用以佐證:“沒有對象,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實際必要。”雖然這句話是對戲劇中演員與觀眾之間關系的表述,但對播音員、主持人與受眾之間也是同樣適用的,即使“文中無形”,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影”,這就是這一概念產生的依據。關于“對象”一詞,我們《新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對象”的解釋也可窺見一斑:“行動或思考時作為目標的人或事物。”播音員所有的行動或思考都是以人為目標的。因此,我們心里應該有聽眾,想著聽眾,不要忘記聽眾。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交談時,只有一方特別想聽下去,另一方才會講得津津有味,若是聽的人敷衍不感興趣,那么說的人也會因掃興而失去繼續交談的愿望。因此,要想使情感有的放矢,就必須研究聽眾對象。比如,央視的“午間半小時”節目的播音,摸索出了一套小音量、近話筒的談話式播音,許多聽眾在飯桌上自然地邊吃邊聽,此時傳播者似乎與每個家庭的聽眾融為一體,成為餐桌前的不可缺少的成員,聽眾完全被帶入其間,聽后有時還要情不自禁地議論一番,已經在不自覺間參與了節目。這個節目的播音確實調動起了聽眾思維的積極性并引起共鳴,收到了良好的反饋效果。推而廣之,凡能受到聽眾歡迎的節目,其播音的對象感都是很強的,概括起來它們都具有真誠、感人、豐富、親切這樣的基本特征。
要克服擺架子、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裝腔作勢習慣
播音員是黨和人民的代言人,同時也是百姓的朋友。特別是關系百姓生活的新聞,其語氣、語感、語調要貼近聽眾,做到平等、親切、質樸、敬畏。在播音時,說話要自然流暢,親切自然,情感飽滿,才會有人愿意聽。播音員一定要言語有心,言語用心,加強吐字歸音的基本功訓練,要把話說得好、說得通、說得順、說得巧、說得妙。要不斷提高語言駕馭能力和語言表現能力,豐富它的內涵,永葆播音藝術的生命力。千萬不能用拿腔做調來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播音員在理解感受、表達文稿過程中要立足于自我,開拓自我,發展自我,這是形成播音風格的關鍵。其中,音色和氣質又是兩個重要環節。“音色”,這是自我聲音條件的客觀存在。在質量和色彩上的獨立性為風格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前提,但是我們強調個性音色的同時,必須指出音色是為內容服務的,也需要因內容要求的不同有適當的調整和變化。否則,所謂的音色也會讓受眾感到不接“地氣”,是擺架子、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代名詞了。因此說聲音與語氣是在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又都來源于對節目內容的精心分析和具體感受,不同的內容應有不同的語氣。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用不同的語調表達具體內容的起伏,進而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藝術再創造。當然,播音員在主持節目之前,還應該對節目的內容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最鮮活、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在此基礎上,針對交流對象地位、身份、職務、閱歷的不同,準確地把握,對先進人物的敬重,對普通勞動者的真誠,對弱勢群體的關心體貼……這種樸實、善解人意的心態,就很容易與觀眾溝通,從而形成與聽眾和諧親近的氛圍。
要做好播前功課,了解作者的采寫經歷和事件發生的背景
新聞媒體具有引導聽眾的責任,播新聞尤其要注意鼓動性和號召性。只有真正理解新聞內容,熟悉新聞背景,明確播出目的,才能播得態度鮮明、分寸得當,才能讓節目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達到鼓舞人民、引導人民的目的。為此,播音員要做好播音前的準備工作,應該首先將新聞的基本內容歸類,繼而將每條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內容梳理清楚,找到表達的重點,善于從新聞中尋找情感要素。稿件中的“動情點”往往就是最直接、最集中、最生動、最典型地體現主題的地方,也就是情感重點要表達、渲染的部分。
尤其是播新聞的播音員在拿到稿件后,首先想到的是為什么播,其次是怎樣播。這就需要劃分層次,概括主題,弄清背景,明確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調,做好充分的播前準備。在我臺一般情況下,新聞稿件是下午5點左右出稿,稿件分析就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當然這需要一個熟能生巧、實踐經驗積累的過程。客觀上要求,播音員必須要在定稿之前將有可能口播的新聞和新聞配音提前做好。這樣在時間緊、時效性強的情況下,播音員一拿到稿就能盡快熟練掌握稿件內容,抓住每條消息的新鮮點,把握好基調。為此,播音員要針對不同的稿件、不同的表達重點,在播音再創作之前做有效的、有針對性的設計。要對新聞稿件的段落、層次、邏輯關系做精密、妥貼的設計;對語句的起伏、轉折,音色的明暗,語氣的強弱乃至節奏的急緩,基調的準確與否等做出相應的安排。值得指出的是,現在有很多播音員在播出之前只是粗略地將稿件看一遍,有的甚至一遍都不看就播,以致播出的節目中錯誤百出、重點不明、導向不清,甚至不知所云。事實上,越是優秀的、有資歷的播音員,越重視備稿。有條件的話,播音員應該深入新聞發生的現場與記者同行,去體會新聞產生的全過程,為自己的播音打下堅實的感情基礎。新聞節目播音員應該是成熟充滿智慧的,懂得新聞的內涵,要給人以值得信賴的感覺。特別是在重大事件和敏感話題的新聞播報上更要分寸得當。要深入群眾獲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受眾的共鳴
身為播音員就必須對社會、對生活、對事業、對他人、對家庭都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也就要有情感內質。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具備情感內質并在播音時把握好自己的情感,還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這是獲得真知的唯一途徑,也是獲得真情實感的源泉。播音員每天播出節目的內容涉及面極其廣泛,絕不是只會念字就可以了,其知識是否淵博將決定播音員表露作品深層內涵的程度如何。因此,播音員播音時要有真情、有激情,就必須讓真誠坦蕩的心靈、質樸熱忱的態度與新聞事實融為一體,進而贏得觀眾情感上的共鳴。播音員要達到如此境界,不僅需要良好的政治素養,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作為播音員不僅要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的知識,還要較好地掌握新聞學、邏輯學、語音學、語言學、播音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平日注意學習,用心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擴大知識面,才能適應新聞時效性強、備稿時間短的工作環境。實踐證明,播音員要走向社會,了解體察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和積累,對現時生活的體驗會豐富播音員的閱歷,對各種事物的感受會激起播音員的情感,對科學知識的獲取會充實播音員的頭腦。只有這樣,才能在業務上取得長足的進展。
為此,播音員要根據報道內容的重點,把握情感節奏,做到有感而發、有動于衷。近年來開展的走基層活動,對于播音員來說是一次難得的體驗真情的好機遇。播音員和記者們一起積極主動地深入基層一線,了解采訪對象的喜怒哀樂,獲取最鮮活的信息,并把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到每一篇稿件的播音、每一期節目的主持當中,用真情實感發揮好“喉舌”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質樸的情感,讓群眾喜聞樂見。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