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蕾
【摘 要】“我的合唱我的團”是沈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發起的一項群眾性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四年,創造了參賽人數、比賽場次、獲獎人數等多項遼沈合唱史上的全新紀錄。本文分析了媒體與群眾文化活動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的共贏之道,為媒體引領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媒體與群眾文化 文化呼聲 角色共贏 引領氛圍
新聞媒體的身影不僅出現在非典襲城、抗震救災這樣的重大歷史時刻,也記錄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媒體自身的角色定位與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深接地氣、貼近生活,將綻放出更為絢爛的共贏之花,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即為一個成功的案例。
一、關注群眾,踐行媒體的社會責任
“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是由媒體搭建平臺、業內專家領航、群眾熱情參與的文化盛事,由沈陽廣播電視臺FM103.4生活廣播發起。生活廣播的編采人員在長期的采訪工作中了解到群眾的呼聲和群眾的愿望,了解到廣大市民對于合唱的熱愛,本著“一切為了群眾”的宗旨,于2013年6月發起了首屆“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大賽迅速得到群眾的積極響應,最終80支團隊進入海選,累計5000名合唱隊員全情投入比賽。據統計,累計8場比賽,到現場觀看的觀眾超過3萬人,通過媒體關注大賽的人數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這創造了遼沈合唱史上的一個新紀錄,也挑戰了媒體舉辦群眾性合唱活動場次和參與人數的新紀錄。在2014和2015年兩個賽季,大賽的報名團隊均達到80支的規模,每個賽季直接參賽人數均超過5000人。2016年的比賽由中共沈陽市委宣傳部、沈陽市文廣局、沈陽廣播電視臺等共同主辦,共有160支團隊參加城區挑戰賽,參賽人數近萬人,在活動組織、參賽規模及全媒體互動等方面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四年來,這一品牌活動不斷發展壯大,為沈陽這座“藝術惠民之城、北方合唱之都”增添了新的文化亮點,成為沈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沈陽市合唱團星級評選暨第四屆“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于2016年8月初正式啟動,分為城區挑戰賽、合唱指揮培訓班和終極挑戰賽三個階段。城區挑戰賽從8月19日到9月8日共舉辦了9場比賽;合唱指揮培訓班于9月19日舉行,邀請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合唱聯盟副主席、國家一級指揮、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國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曹丁老師為晉級團隊代表進行業務培訓;10月10日至12日,共90支參賽團隊在沈陽廣播電視臺600米演播廳進行了沈陽市合唱團星級評選暨第四屆“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終極挑戰賽,參賽的團隊由城區挑戰賽選拔的66支團隊和市教育局、市文廣局、沈陽日報、市總工會、市教科工委、團市委等部門推薦的優秀團隊組成,總參賽人數5000人,再次創造了遼沈合唱史上參賽團隊和參賽人數的新紀錄。
2016年度的比賽賽程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點點滴滴折射出群眾文化活動與媒體間的相輔相成。一場群眾性文化活動,能夠迅速得到群眾的回應和支持,并創造同類賽事的規模之最,媒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
根據統計,“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是近年來我市群眾合唱活動中最大規模的賽事之一,在媒體發起的大型活動中規模也堪稱首屈一指。參賽團隊數量可觀、覆蓋面廣、類型齊全、藝術水準高、年齡跨度大。這些團隊中,有男生合唱團、女子合唱團,少兒合唱團;有企事業單位合唱團,工人團隊、社區居民團隊;有高級知識分子團隊、離退休干部團隊,也有長期活躍在公園廣場的社會團隊;有成立十幾年的老團,也有剛剛組建幾個月的新團。在終極挑戰賽階段,市教育局、團市委、市文廣局、沈陽日報、市文聯、市總工會、市教科工委等部門推薦了一批優秀團隊,這些團隊不乏在國際國內以及省市各級合唱比賽中屢獲殊榮的優秀團隊,也有各中小學和大中專院校團隊,高水平團隊的參與和青年及兒童團隊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團隊結構和年齡層次,提升了比賽的觀賞性和精彩度,成為此次大賽的亮點之一。根據統計,近80%的團隊連續多年參與“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對這一活動的參與度、忠誠度極高。
二、發揮優勢,引領大眾的文化氛圍
生活廣播在每年“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期間,都將賽程報道和常規節目完美結合在一起,例如,將《老歌聽不夠》這檔音樂節目打造成特別節目《合唱傳奇》,展播合唱團隊作品,采訪合唱團隊成員;合唱大賽期間全天滾動播出合唱團隊的音頻、在早新聞《生活集結號》節目中播發大賽專題報道,在生活廣播頻率內,線上線下形成了有機互動。據統計,每個賽季,生活廣播累計播發賽事消息、新聞專題、音頻展播等均超過500余次。
2016年,媒體的報道及互動進一步升級,大賽于2016年8月12日拉開帷幕,各媒體對大賽進行了全角度、立體化的跟進報道。從8月19日大東區率先舉辦第一場城區挑戰賽到終極挑戰賽新聞通氣會,再到終極挑戰賽,各媒體不間斷、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極大提升了活動的熱度。據統計,僅2016賽季,沈陽廣播電視臺累計播出大賽廣播宣傳帶300余次、新聞專題近20個、新聞報道150余次;《直播生活》《沈陽新聞》《沈視早報》《視聽你我他》等電視節目播出大賽采訪30余次。沈陽網開辟大賽專欄,從不同的角度對大賽進行圖文報道。高頻率的報道讓合唱大賽深入人心、影響空前,讓更多人開始了解合唱、喜愛合唱、參與合唱。而沈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作為活動承辦方,積累了四年的報道經驗,2016賽季的宣傳報道突破以往的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在早新聞《生活集結號》中開辟專欄報道大賽進程,在每個比賽日派出記者,選擇黃金時段和重點節目,在活動現場與直播間進行數次互動連線;生活廣播的官方微信訂閱號制作新媒體專題報道13期,累計點擊量超過兩萬人次。通過生活廣播官方微信進行的“最具人氣合唱團”評比活動,參加城區挑戰賽的160余支團隊均積極參與,累計轉發及投票人次超過10萬,極大地提升了本次大賽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媒體對一個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如此多角度、大篇幅的報道,使合唱的普及速度大大提升,其積極意義和社會影響不可估量。
三、穿針引線,打造權威的群眾賽事
“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連續四年的成功舉辦并在同類賽事中影響巨大,得益于媒體的“穿針引線”,其中權威的評委陣容為大賽的成功舉辦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2013至2015三個賽季,生活廣播分別邀請了遼寧省合唱協會理事長、沈陽市合唱協會理事長、沈陽市合唱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詞曲作家、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及資深媒體人擔任各階段評委。在2016賽季,大賽在比賽的各個階段均采用打分制,評委陣容更加強大。在城區挑戰賽階段,堅持專業評委與媒體評委共同打分,同時各區文化館也派員加入評委團,確保評委比例均衡、具有權威性。城區挑戰賽中,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原藝術指導、著名詞作家鄔大為;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主任、沈陽市合唱協會副會長、作曲家關黎;遼寧省歌劇院副院長殷之聲;遼寧音樂家協會合唱藝術委員會副會長李光圣等專業評委的加盟,保證了大賽的專業性和公正性。
終極挑戰賽依然沿用以往“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決賽的模式,采取現場打分、現場公布的辦法,使評分過程和比賽結果更加公開透明。終極挑戰賽的評委均包括鐵源、徐占海、龔榮光、陶承志、史建南、程明秦、張巖生、劉駿、劉紅軍、朱旭等我省著名詞曲作家、指揮家、朗誦家、媒體專家和著名導演。
強大的評委陣容從專業上保證了大賽的權威性。可以說,媒體通過大賽搭建了一方舞臺,專家則是支撐這一舞臺的基石。媒體如果單獨舉辦比賽,沒有專業知識又不懂比賽規則,公信力勢必受到影響,而媒體與專家的強強聯合,相互借力,使大賽躍上了新的臺階。大賽連續舉辦了四屆,評委們與沈陽廣播電視臺也連續合作了四年,各位評委表示,沈陽廣播電視臺做了一件他們醞釀已久卻一直沒能實現的事情。媒體的參與,使合唱的普及速度大大提升,其積極意義和社會影響不可估量?!拔业暮铣业膱F”合唱大賽,既貼近群眾,又具有專業水準,作為一個打造了四年的文化名片,媒體的深度參與賦予了群眾性文化活動全新的內涵。作為活動發起方的媒體、活動參與方的群眾分別實現了各自的角色共贏。
通過四年的比賽,沈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收聽率逐年上升,實現了將合唱團成員轉化為聽眾的過程;沈陽的各合唱團隊通過參加比賽,鍛煉隊伍、提升水平,已有多支團隊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收獲了國內外多個合唱獎項。在目前經濟高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新時期,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熱愛和熱情依然不減,“我的合唱我的團”群眾性合唱大賽充分回應了群眾的需求,是各方攜手共同譜寫的一曲和諧之歌。媒體、專家與各方面力量合力打造了一場關于合唱、關于文化的盛宴。當媒體與群眾文化活動相遇,不同角色均可共贏,只有貼近群眾、走近群眾、回應群眾,媒體的生命力才會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