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
【摘 要】在公益節目數量增長及播出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公益節目中注入的元素也逐漸增多。通過對電視節目公益性的研究,對節目的作用、現狀及社會效應進行了分析,核心目的是通過對公益性節目的優化分析,提升節目的播出質量,達到其預計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唱響錦州》 電視節目 公益性 社會效果
伴隨社會文化的發展,公益節目成為電視節目內容調控中的重點內容,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限娛令”“限真令”等政策的出臺,推動了社會文化及社會效益的多元發展,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經濟體系的相互統一,使節目形式的增長呈現出公益性的價值特點。
一、公益性電視節目的積極作用
1.在媒體引導下為求助者提供支持。在困難面前個體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而在這種巨大壓力的背景下,會使人們在困境之下無法承擔相關后果,因此,通過媒體力量以及公眾支持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個體獲得強有力的支持,保證個體目標的穩定實現。例如,在《唱響錦州》公益節目設計的過程中,普通求助者僅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求學等夢想的,但是,在媒體、志愿者以及廣大電視觀眾的幫助下,可以使人們通過共同努力實現最終目標,為求助者提供巨大的支持。
2.在媒體引導下釋放求助者的壓力。對于人們的行為而言,心理、情緒以及行為上的偏差會使人們壓力劇增,當壓力釋放之后,才可以使人們的精神得到恢復。因此,通過公益性電視節目的設計,可以降低求助者的心理壓力。在《唱響錦州》電視節目中,由于求助者在長期生活的過程中,內心承載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如果通過節目幫助他們找到出路,會使他們的心理壓力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如果需求不能得到解決,求助者在主持人、嘉賓以及觀眾共同引導的狀態下,也可以打開心結,緩解內心的壓力,從而實現公益性電視節目設計的最終目的。
3.在媒體引導下起到社會示范作用。在媒體環境營造的背景下,可以使群眾在這種環境下得到思想、行為的引導。群眾在這一平臺中,通過真實情感的展現,可以達到宣傳社會主流價值的最終目的,同時也可以使群眾在該種社會背景下,產生巨大的感召力,使人們的行為以及思想得到穩步提升。例如,在《唱響錦州》節目構建中,真實的故事情節可以充分表現出求助者的基本訴求,使人們認識到基本的道德堅守,提升人們對親情、真情的感受,充分發揮出媒體的核心效應。
二、公益性電視節目的基本現狀
公益性電視節目主要是一種價值觀、精神觀的核心體現,其內容作為基本載體,將服務社會大眾作為目標,實現公益性電視節目的合理制作。通過對電視節目播放狀況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公益性電視節目主要包括了公益節目制作以及公益元素注入兩方面,對于公益節目而言,通過節目內容性質的分析,其內容包括了新聞、經濟、文化以及生活服務,在傳統公益節目中承擔著信息傳達以及知識滲透的作用。在近幾年電視節目構建的過程中,一些公益性的節目呈現出娛樂化的發展趨勢,這些節目將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以及社會熱點作為基礎,突破了傳統娛樂節目的表現手法,核心目的是提高人民群眾的人文關懷素養,有效推動公益行為的發生。但是,在一些節目設計中,雖然在政府推動下,形成了優秀性的節目形式,但是,也存在著以公益之名,進行娛樂內容的滲透,從而出現了偽公益節目的現象。
三、電視節目的公益性與社會效果
1.節目設計滿足大眾的情感訴求。在公益性電視節目設計的過程中,其內容的設計是我國經濟以及社會進步發展的基本體現,同時也是我國社會文化傳承及發展的基礎,因此,在節目設計的過程中,會以生存作為主要的需求,但是,在這種背景下就會使節目的設計失去對其他內容的關注,對公益性節目的設計造成了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公益性電視節目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情感節目的有效設計。例如,在《唱響錦州》節目設計的過程中,其節目會敏感地捕捉到社會大眾的基本需求,并將尋求幫助作為基礎,在短短一年內幫助多個求助者尋找到了資金來源,從而有效提升了社會中的情感效應,滿足了大眾精神的情感訴求。
2.節目設計飽含對底層人們的關懷。公益節目與偶像類的節目有所不同,它們會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品味人們的感人故事,并通過媒體平臺的設計,進行公益節目的設計,使求助者在整個節目中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幫助他們實現夢想,例如,在《唱響錦州》公益節目中,很多人在這類幫忙節目中找到了自己再創業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對創業的群體進行了關注。節目中,有因家庭貧困不能上學的典型事例,求助者感受不到人間的溫暖的現象,通過《唱響錦州》節目的建立,使飽受磨難的家庭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給予了人們較大的關懷。該欄目通過與團市委、公益組織、公眾人物以及志愿者的聯合,在全媒體環境下,實現了最大范圍的事件宣傳,實現了愛心的傳遞,幫助了多個求助者。同時,在該節目中,除了聆聽感人的故事,最為打動人們心靈的是每次捐助成功后求助者與資助者之間感激不盡的道白,當這一畫面出現時人們會不禁落下眼淚。因此,“我要回報社會”也就成為每個求助者內心的真實渴求,這種真實性的情感需求也就成為公益節目設計的核心目的。
3.節目設計體現我國主流精神價值。在《唱響錦州》節目中,除了求助者尋求資金幫助之外,也增設了諸多勵志方面的幫助等,通過多角度的問題分析,進行了人間真情的全方位歌頌,這些展現都會讓人肅然起敬。例如,7歲兒童因父母車禍去世不得不照顧自己年邁多病的奶奶,奶奶希望給孩子買一個電腦以便孫子學習之用,節目組通過努力實現了奶奶的夢想。當老人在心愿達成的那一刻,邁著蹣跚的腳步走上舞臺,贏得了全場人的掌聲。通過對這些凡人故事的分析,可以充分反映出人們大愛、善良、信念、擔當等精神,同時也充分展現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在社會感召能力的影響下使人們的思想價值及行為能力得到了標準性的提升。
4.節目設計需提高精良的設計手段。在《唱響錦州》節目播出開始,通過經驗的不斷積累,節目的制作手段越來越精良。第一,節目主持人以及嘉賓的選擇十分合適,主持人長亮的親和力較強,同時又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其情感的細膩性會在節目中得到充分體現。而且,嘉賓的點評也相得益彰,深化了求助者故事的感染力。第二,對于節目中的選題而言,其題材的選擇包括了故事情節、細節以及看點等,使人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在一些調查顯示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求助者故事類型的多樣性,受眾群體的層次性也會呈現出多元的發展變化。第三,節目中懸念的設計全面提升了節目的張力,在求助結果答案揭曉的一刻,全場人屏息以待,使節目的效果達到了高潮,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第四,平臺的交互性。在《唱響錦州》節目設計中,不僅會通過電視進行故事的展現,同時,在微博、官網平臺中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涉及,使人民群眾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互動,為節目的發展提供了穩定支持。
總而言之,在電視節目設計及發展的過程中,傳統電視節目的設計應該將提升國家形象作為基礎,通過社會輿論引導內容的設計,提升公眾意識形態,使公益性電視節目充分展現其基本的載體形式。媒體人在節目設計中,也應該進行節目形式的創新,不能過分地注入娛樂化的節目形式,被利益沖昏頭腦,而是需要充分展現出節目的靈魂,激發觀眾的人文關懷理念,使社會效益在公益電視節目中得到充分性的展現,從而為我國媒體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效保證。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陳欣怡. 電視娛樂節目公益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2] 尹木子. 公益性電視節目的特點與反思——以央視《等著我》為例[J]. 青年記者,2015,23:50-51;[3] 趙艷. 公益性電視節目社會效果探究[J]. 數字傳媒研究,2016,06:51-54;[4] 朱艷琳. 中國電視公益節目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5] 郭華. 由《等著我》探析電視節目的“后娛樂時代”[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