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孔儒

摘 要:伴隨企業信息化科技的深入滲透,解讀電腦應用系統的特性愈加關鍵。并且,應用系統的繁雜性,讓確保系統特性卓越有一定難度。而怎樣對應用系統的特性實施檢測與證實,還沒有系統的學說或模式能夠完成。面對這種情況,筆者給出檢測結構模型與特性檢測階段模型,并對作用于應用系統特性的要素實施了解讀、對特性檢測各時段的工作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系統;性能檢測;解析;運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3.121
在電腦互聯網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電腦應用系統的構造非常繁雜,由參數庫、中間件、應用伺服器、互聯網等若干個版塊構成。在運轉階段,全部系統中的任一局部都可能阻礙系統的正常運轉,進而致使系統特性無法發揮,與客戶的需求相悖。系統客戶的操控行為多元化,數量也在飆升,讓系統的特性控制難度大增,同時客戶也極為重視。電腦應用系統的性能水準已經演變成研發人員、維檢人員最為關注的版塊。電腦應用系統的性能水準,在系統的壽命周期內一以貫之。因此,有關計算機應用系統性能測試技術的分析就有極大的價值。
1 電腦性能測試的解決預案與模式
(1)性能測試解決預案。系統性能檢測包羅萬象,對一類應用軟件系統來講,包含履行效果、資源占用、平穩性、安全性、兼容性、可延展性、真實性等。而負載壓力檢測是性能檢測的一類關鍵模式。例如,性能測試的壓力檢測的解決預案。系統的負載壓力通常包含并發負載、疲勞程度與大參數量等。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2)解決模式。當前,通常有3類Web性能檢測模式:虛擬客戶模式、WUS模式與對象驅動模式。其比對見表1。
2 性能構造模型
電腦應用系統的特性受到運轉條件、業務狀況、客戶運用狀況等多類元素的作用,系統的特性數據通常從業務的視角與系統的視角兩個層面予以權衡。筆者對系統性能數據與性能作用元素實施了高效的結合,建立了電腦應用系統的性能構造模型。這里只探討系統性能數據中的資源使用率。資源使用率是說系統資源的應用程度,通常使用資源的實際應用量/總資源使用量的方式來獲得數據。其包含硬件、互聯網、操作系統、參數庫等層面。例如CPU使用率、內存使用率、磁盤使用率、互聯網帶寬使用率等,通常要憑借操作系統、參數庫給出的特性計數器來統籌。
3 典型實例剖析
3.1 以某能源企業某系統特性檢測為實例
(1)工程環境。該系統使用三層結構,通常包括a、b、c、d四大功能版塊。每一版塊應用獨自運轉的伺服器,參數庫伺服器共享,牽涉到多層面的操控系統與基礎軟件,系統架構繁復、規模很大。在客戶訪問次數較為頻繁的時段,系統時常會產生界面跳轉不正常、HTTP-503錯漏等難題,要完成特性檢測來定位系統的問題。(2)檢測調查。通過與用戶的交流,本回檢測的范疇是a、b兩大版塊。目標是憑借檢測模式獲得a、b兩類版塊在相異并發環境下的性能參數,并定位系統的問題點。對a版塊亟需檢測的特性包含附件上傳下載、檢索作業、a版塊業務全過程三大層面;b版塊亟需檢測的特性是大文件網上編輯。(3)調試預備。首先,是性能數據設立。依照與用戶的深入交流情況,明確本回檢測的性能數據,這里要涉及到回應時間問題。回應時間以操控員能夠忍受或接納的極限為標準,初次明確平均回應時間不能大于20秒。網絡客戶數方面,目前系統平均網絡客戶數是400位,最大網絡客戶數是1000位。權衡到生產環境應用伺服器與參數庫伺服器數目是檢測環境的2倍,那么就設立本回網絡客戶的最大數值小于等于500位。資源使用率方面,各伺服器中央處理器的使用率平均值小于等于70%。在測試實踐中,當某類檢測成果沒有達到上述參數值,要停止檢測。
3.2 檢測方略擬定
本回檢測利用LoadRunner向被測試的系統Web伺服器發起壓力,因為檢測階段會形成大量的互聯網負載。權衡到對生產網絡的作用,將使用次第增多并發客戶的模式逐漸發起壓力,并動態監管形成的互聯網負載,規避超越互聯網閥指的狀況出現。(1)檢測履行。檢測應嚴格根據“單交易壓力檢測——混合環境壓力檢測”的流程實施。(2)檢測匯報。由于檢測匯報內容繁復,筆者選擇混合環境的檢測成果予以分析。數據顯示,當線上客戶數上升到500位時,中央處理器的使用率平均值增加了24%,數值攀升到69.31%。
4 結束語
電腦應用系統的特性受到各類元素的作用,怎樣對檢測成果實施高效的解析,明確系統的性能情況,并消除異常元素對檢測成果的干擾,必須增強檢測人員的動手能力,并需要涉獵軟硬件、系統等多層面的知識。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夠在宏觀層面對系統性能檢測的流程予以說明,然而在實際工作模式等層面需要深入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羅冬梅.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科技視界,2013(32):267-268.
[2]季魏紅,賈建敏,吳飛盈等.應用平板電腦的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軟件實現數字化校對[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02):176-179.
[3]蔡曄,劉剛,毛睿等.KD-90普及型個人高性能計算機系統設計與性能優化[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13,30(02):138-143.
[4]潘越,宋萍,李科杰等.基于PowerPC和FPGA的小型無人直升機飛行控制計算機系統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3,21(01):112-115.
[5]卜峰.MAX+PlusⅡ平臺下計算機系統硬件課程設計的虛擬實踐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6,18(10):113.
[6]楊鴻華.計算機系統與計算機網絡中的動態優化:模型、求解與應用[J].科技展望,2015,2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