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霞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在地理課堂中如何貼切有效地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通過多年課堂教學摸索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溫馨感受,讓學生在生活中觸摸地理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在教學中通過觀察與實驗,猜想與推測等培養學生的意識和解決能力,要讓學生參與含有地理問題的實踐活動,讓生活中的問題走入課堂。如在教學“地球和地圖”時,我拋出問題:夏天上體育課時,為什么上午選擇到東操場集合,下午選擇到西操場集合?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問題,原因是太陽東升西落,早上太陽在東方,東操場有樹蔭遮陽較涼快,而下午太陽在西方,西邊的樹蔭會遮住炎熱的太陽較涼快,進而引導學生了解地球自轉運動的規律。
二、激活生活情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生活與地理是分不開的,教學時,應立足教材,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師盡量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入課堂,讓他們知道所學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如在“氣候”這一節,設計教學情境:放寒假了,海口的小明去哈爾濱的外婆家過年,一路上衣服從海口的短袖到長袖、羊毛衣到哈爾濱的羽絨服的變化,天氣越變越冷;放暑假了,海口的小明再去哈爾濱的外婆家,衣服從海口的短袖到哈爾濱也是穿短袖,奇怪,怎么不冷呢?通過此情景,讓學生感受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的氣候特征。這樣設計情境,不僅使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提高,而且會讓學生鐘愛地理。
三、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資源,要把生活引進地理課堂教學,教師除了自身解讀教材,還應對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且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 如八年級“民族”一節中,如何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我讓學生看百元的人民幣,對照課文中文字圖片,找找人民幣上有哪幾種少數民族文字。學生們興致勃勃,找出了百元人民幣里有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快樂地學習和感知生活中地理知識的存在。
四、借助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人類生活于地理環境之中,但環境要素又時刻在作用、影響著生活。許多地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擬,這些實際生活背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理解。如對我國“自然災害”的認識,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而臺風是漳州市夏秋季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我結合第14號臺風“莫蘭蒂”給福建省造成的嚴重災害,讓學生了解并認識到當臺風到來時應如何防范。在地理生活化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選取,還應注重用生活經驗來突破學習內容,從而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再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五、關注新聞時事,培養學生運用地理思維分析、解釋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學應傳遞多種有教育價值的信息。積極利用新聞中的地理課程資源,盡可能選用與內容要求相符的最新科技成果,特別是反映我國科技發展的新面貌。例如,在學到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時,結合了我國航天工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于2016年9月15日成功發射,以及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后與“天宮二號”對接構成組合體,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關注時事中的生活地理,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開展初高中地理銜接及素質教育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在講青藏鐵路時,我展示了“青藏鐵路基兩側的熱棒照片及其散熱工作原理示意圖”,引導學生對熱棒進行探討:冬季高原面上氣溫低,冷凝段溫度低于蒸發段,氣態物質在此段冷凝轉化成液態流回蒸發段;夏季高原面上氣溫較高,冷凝段溫度高于蒸發段,蒸發段物質汽化;斜設置可增加熱棒與地層的接觸面積,對地層溫度的調節作用更強,從而達到保護凍土層的目的。這些信息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還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六、走出課堂,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地理
目前,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生存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為了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我要求學生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通過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調查了解,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例如:垃圾分類回收、不購買一次性消費品、拒絕賀卡等。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從點滴做起,堅持爬樓梯,盡量少開空調,汽車尾氣達標排放,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所以我們要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落到實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能夠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而且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