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峰+王朋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拉開了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帷幕,它明確提出了“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新理念,這些新理念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理念的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學理論上的發展,更是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方面有所發展。因此文章作者將結合現階段高中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某些問題,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并對如何進行專業發展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專業發展;教師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新課程理念在對高中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明確指出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者、促進者,他們要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服務,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經驗,開發新的教育資源,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模式。然而,在對現階段的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調查中可以看出,高中教師在課改中仍然存在著某些問題。
一、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很多高中教師仍然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和教參意識,他們的課程意識仍舊十分薄弱,課程設計、課程研究和課程開發的能力十分欠缺。由于高中教師面對的是即將高考的學生,他們往往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放在教學活動的重點位置,與學生之間沒有實現真正的平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常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且只注重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同時對學生的評價也只以成績的好壞為唯一標準,在教學中嚴重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2)專業知識不夠全面。教師作為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廣博的人文知識素養,他們在教學中學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知道該“教什么”和“怎么教”。但是,當前高中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差甚遠。高中教師盡管大多是本科以上學歷,可是在教學實踐經驗方面仍不能很好地勝任教學工作。此外,在高考的壓力下,部分教師沒有時間去涉獵本學科以外的知識,自身的專業素養的發展受到限制。
(3)工作方式存在不足。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在備課、說課、上課、評課等方面也做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此也是有一段距離的。從備課方面來說,大多數教師還停留在以教科書和教參為唯一參照的基礎上,很少有創新性。在授課過程中,主要依靠考試大綱,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導致課堂氣氛沉默,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評價課堂是教師對自我教學的反思,實際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對課堂評價予以重視。
二、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兩條基本的途徑:一是不定期地對教師進行專業的教學培養、培訓;二是教師個體能力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詳細對策如下:
(1)加大教育投入,減輕教師負擔。教師在精力上能夠得到保證,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之一,這就需要切實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一是加大對高中教學資源的投入。一方面,將教師從繁重的任課任務中解放出來,現在的教師一般承擔著2至3個班的教學任務,車輪式教學使教學不再是腦力勞動,而成了體力勞動,這就需要及時補充師資力量,為教學儲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在調查中某些老師反映教師工資水平低,在極大的教學壓力下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這就需要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在解放教師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的基礎上,教師專業才能得到發展。二是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固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教學方式、考試方式等。
(2)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正如上文所論述的那樣,很多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依賴于課本,而課本中的許多知識遠離生活,學生對此不理解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就需要教師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知識輸入中加入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素材,學習內容循序漸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才是中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需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還要肯定學生的創造性行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學習是一種集體活動,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和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在交流中,交換各自的情感、體驗,實現教學相長。
(3)評價的多元化。傳統的以分數為主的評價方式已經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建立新的評價方式已經迫在眉睫。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從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等方面入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側重于學生的能力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可采用檔案袋評價、“蘇格拉底評價”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