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東++盧潔
【摘 要】 中國經濟處于“新常態”,在增長速度、經濟結構、驅動因素三方面呈現出新特征。新常態對管理會計目標、主體、假設、工具和方法提出了挑戰。管理會計作為企業經營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是企業應對新常態的重要工具,需要多方創新。更新管理會計理念,創新管理會計方法與工具,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管理會計體系迫在眉睫。
【關鍵詞】 新常態; 管理會計; 創新; 價值增值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5-0030-04
一、引言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態”一詞。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創新驅動”。企業要持續發展,提高競爭力,必須依靠創新,尤其是管理創新,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會計作為對內報告會計,為企業預測、決策提供重要信息,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企業快速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工具。因此,新常態下,大力推進管理會計創新已十分緊迫。
二、新常態的特征
(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圖1列示了我國近30年來GDP年度增長速度,從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我國GDP增速波動較大,達到最高14.3%之后增速放緩。1999年后再持續增長,于2007年達到14.2%的高值。但是,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傳統競爭優勢變弱,增長率開始下降,再加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GDP增速放緩。2015年中國全年GDP增速為6.9%,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7%。從圖1也可以明顯看到,2012年、2013年中國GDP增速相同,均為7.7%,之后的幾年也是增速平穩,而這也正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處于新常態。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當前很多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人力成本增加,人口紅利消失。同時,過去多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許多的社會環境問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此時,只有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盡快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化,才能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不斷趕超第二產業(見圖2),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逐年增加(見圖3)。2014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為48.8%,趕超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46.9%。此外,我國環境污染、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逐年上升,2014年分別為9 575.50億元、9 976 511億元,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也不斷下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質量更好,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
(三)經濟增長動力轉向創新驅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無論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是循環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所催生的新的商業模式、經營模式也要求大力推進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時代主潮流。從表1可知,2010年以來,我國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為13 015.6億元,比上年增加1 169.0億元,增長9.9%。R&D經費投入強度為2.02%,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按R&D人員計算的人均經費支出為35.1萬元,比上年增加1.6萬元。
三、新常態對管理會計的挑戰
(一)對管理會計目標的挑戰
關于管理會計的目標,許多西方管理會計教材表達為“幫助組織提供價值增值”,而我國目前仍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很多學者提出了“提供決策有用信息”之類的描述。如,李天民教授曾指出,企業管理會計的總目標似可改為總任務,即協助管理當局作出有關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決策。張先治[1]指出,會計相關性一方面體現為會計信息滿足外部決策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體現為會計信息滿足內部決策者的需求。因此,前者成為財務會計的目標,而后者應是管理會計的目標。還有些學者從其他角度提出管理會計的目標,如胡玉明[2]認為,現代管理會計的核心目標是幫助企業創建其核心競爭能力。劉運國[3]認為,現代管理會計作為主要為企業(或組織)提供管理信息支持的信息系統,應該以顧客價值最大化為其根本目標。這個觀念適合任何運用管理會計信息的組織。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的觀點與西方觀念相似,認為管理會計以價值增值為目標,如馮巧根[4]認為,管理會計就是借助于管理會計的控制系統和信息支持系統,以實現價值增值為目標的管理活動。
總體來說,關于管理會計目標,過去主要是從企業層面來展開的,還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對管理會計的要求。經濟新常態下,價值創造由傳統的有形資產主導轉向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并重。管理會計體現的價值,既有可量化的,也有不可計量的;既有財務層面的,也有非財務層面的,而這些都需要一個目標,即管理會計的目標。新常態下,如何有效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實現企業內部資源要素與外部資源要素的對接,利用社會資源將企業成本社會化,降本增效,提升企業競爭力,是現代管理會計的難題,也應是新常態下管理會計所追求的目標。
(二)對管理會計主體的挑戰
傳統觀念認為,管理會計的主體是企業。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管理的范疇也不斷擴大,涵蓋上下游企業、顧客以及競爭對手。同時,組織邊界不斷擴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組織邊界更加模糊化,管理會計主體不斷擴展,正從單一企業向企業集群方向發展。
(三)對管理會計假設的挑戰
在管理會計的研究中,有著很多的理論假設。如成本性態分析中,存在著相關范圍內固定成本不變與變動成本線性變動的假設。本量利分析法中,存在著模型線性、產銷平衡等假設。新常態下,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管理會計原有的理論假設可能出現了釋放其邊界的必要。
(四)對管理會計方法和工具的挑戰
目前,管理會計已形成了一定的方法體系。戰略目標方面,有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戰略執行方面,有關鍵成功因素(CSF)、關鍵業績指標(KPI)、價值鏈分析法等;經營計劃方面,有全面預算管理、本量利分析法等;成本核算方面,有變動成本法、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等;業績評價方面,有經濟增加值(EVA)和平衡計分卡(BSC)等。
經濟新常態下,新的商業模式大量涌現,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這都對傳統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帶來了一定挑戰。比如,在評價指標方面,傳統方法側重于對有形資產的評價,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存貨周轉率等。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需要調整和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變化,資本經營、環境經營都能創造價值,而目前管理會計對這些要素的評價分析的指標與體系比較少,還需要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新的工具方法。
(五)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式的挑戰
新常態下,全球化戰略、經營模式、技術革命等新環境的出現,使企業經營環境、競爭環境發生巨變,對管理會計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經濟新常態立足于全球化的經濟背景,這要求會計人才具備國際化的理念與技術。其次,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注重可持續性,著力培育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戰略管理思想廣泛應用,這要求管理會計人才具有戰略發展觀,能以戰略的眼光審視環境,掌控全局。最后,新常態下,生產智能化的發展,互聯網、移動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及新載體的出現,要求管理會計人員更具復合型與創新型,改變傳統的思維、理念和模式,深入了解智能化、信息化對經濟活動、會計工作的深遠影響,認真掌握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管理工具。
新常態對管理會計人才新的要求也給現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比較缺乏,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法與模式也不健全。院校培養方面,大部分院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還是集中在財務會計上,管理會計方面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偏少,教學方法也較單一,對學生管理會計能力的培養不足。企業培養方面,根據佟成生等[5]調查問卷顯示,過半數的企業沒有對管理會計人員的崗位職責進行描述,企業管理中的主觀性、隨意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方面,注重專業技能的要求,對勝任能力/技能界定不足。人才培養方面,培養計劃不完善,管理會計人員對培養的滿意度不高。管理會計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大力推進管理會計人才體系建設,培養具備與經濟新常態特征相吻合的能力與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迫在眉睫。
四、新常態下管理會計創新的思路
(一)變更管理會計理念,加強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的結合
如前文所分析,新常態對管理會計目標、主體、假設都帶來了一定挑戰,因此管理會計的創新發展需要變更相關理念。管理會計的目標是通過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參與單位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活動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動單位實現戰略規劃[6]。
考慮到社會環境對管理會計的要求,考慮到資本經營、環境經營等因素的價值創造功能,進而設定管理會計的目標。考慮到企業管理范疇的擴展,考慮到組織邊界的模糊化,進而實現管理會計的主體從單一企業向企業集群方向的擴展。考慮到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合理地釋放管理會計假設的邊界。
理念的變更來源于環境的變化。經濟新常態下,新興商業模式大量涌現,互聯網技術應用不斷創新,企業競爭環境發生巨變,企業的戰略也體現出顯著的“動態性”特征。動態環境中應更注重企業戰略管理,而它的運用離不開管理會計的發展。管理會計作為公司預測、決策的信息支持與規劃系統,必須同步于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建立動態化管理的觀念,將大量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相結合,實時地對企業內外部因素展開分析。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的全面結合,要求管理會計要參與企業戰略定位的制定、幫助企業落實發展戰略、協助研究行業發展周期、設法降低戰略實現成本。
(二)推進管理會計方法與工具的創新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來源于企業實踐,實踐環境發生變化,管理會計的方法與工具也要相應改變。經濟新常態下,管理會計的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發生改變,出現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市場化特征。新的環境要求新的工具與方法。
近年來,國內管理會計方法與工具的創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海爾公司提出了“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即用戶、企業、員工與合作方利益共贏和辯證統一)。海爾在“人單合一雙贏”管理模式的創新過程中,依靠自主經營體,將價值鏈轉化為“市場鏈”,構成全員網絡化的企業組織平臺,以其自主經營體的戰略損益表、日清表和人單酬表作為會計管理與核算的技術工具,創新建立了一種以員工為主體、實行員工自主經營的利潤中心的管理會計模式[7]。
(三)加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
結合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經濟新常態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首先,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將管理會計知識納入有關繼續教育和考試內容中,提升管理會計的關注度。
其次,高等院校要合理制定培養計劃,提升管理會計內容在課程中的比重。加強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革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此外,還應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與企業、單位合作,建立管理會計人才實踐培訓基地。
最后,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設定合理的職業規劃,明確管理會計崗位職責,強調管理會計的勝任能力或技能并作出相應的績效考核,合理采用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式,并對培養效果進行滿意度調查進而相應做出調整。此外,企業要加強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建設,培養管理會計人才的信息化處理能力。
(四)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管理會計體系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成為主流。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的建立已十分必要,財政部也正在大力推進。雖然目前我國有一些企業也進行了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并有了一定成效,但使用比較零散,總體上還是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會計體系。關于如何構建我國管理會計體系,有些學者結合實踐提出了一些思路。趙治綱[8]認為,企業管理會計核心內容包括戰略規劃管理、投資并購管理、全面預算管理、成本作業管理、現金與稅務管理、績效薪酬管理、內控與風險管理、內部報告管理。新常態下,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廣泛應用,管理會計系統的構建需要關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
五、結語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具有新的特征,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驅動機制改變,這使得企業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及面臨的技術、市場、資本等條件發生新的變化,企業生存壓力加劇。管理會計作為管理信息的提供者,在新常態下如何幫助企業管理者作出合理決策、實現價值增值的關鍵就在于加快管理會計自身的創新。新常態下要不斷完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積極變更管理會計理念,推進管理會計方法與工具的創新,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管理會計基礎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和傳遞,以滿足管理會計應用需要[5-6]。
【參考文獻】
[1] 張先治.會計目標與管理會計報告系統創新[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3):9-13.
[2] 胡玉明.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1):42-48.
[3] 劉運國.關于現代管理會計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J].現代管理科學,2010(2):9-19.
[4] 馮巧根.基于環境不確定性的管理會計對策研究[J].會計研究,2014(9):21-28.
[5] 佟成生,許素蘭,李扣慶,等.中國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調查問卷分析[J].會計研究,2014(9):13-20.
[6] 財政部.關于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的通知[A].2016.
[7] 潘曉江.從員工自主經營體到員工增值共贏體——海爾集團以員工利潤中心為核心的管理會計創新[J].財務與會計,2014(11):73-74.
[8] 趙治綱.中國特色管理會計體系核心內容及應用挑戰[J].會計之友,2015(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