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蘭
隨著中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文化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素質教育的問世,不僅有效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也極大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大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弊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上積極參與,大膽展示自我。本文主要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闡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希望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興趣為主,自主閱讀
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生要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養成閱讀高質量的課外讀物的好習慣,漸漸培養成自己的一種興趣,最后學生才會主動地自主閱讀,并從中獲取更多的愉悅感和知識。
1.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提供適宜的課外讀物。在日常語文傳授知識過程中,課外閱讀應該在教師的督促下來閱讀,開拓知識,發展閱讀力量,打下良好的閱讀能力基礎。低年級學生天生好動,可以選擇寓言、動漫這類圖書,理解起來很容易,低年級學生也最喜歡的。高年級學生充滿好奇,正是這個年齡段對事物求知欲強,可以閱讀科幻、推理小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有目的、有選擇地去讀一些健康圖書,并養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把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優美的片斷,都要記下來,增加知識儲備。
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中的課文,給學生推薦相關課外讀物,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安徒生和他的作品,引導學生去讀所有安徒生的童話,讓學生去了解課本之外的安徒生的作品,增加學生閱讀量,逐步喜歡上閱讀。
2.通過講故事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還是剛剛進入接受知識的新階段,心智沒有成熟,講故事是引導學生喜歡閱讀的有效方法。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與學生互動,在有趣的部分停頓一下,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提問。通過提問,督促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去尋找答案。
3.磨煉學生意志力,培養良好的適應能力。小學生對閱讀這種新方式是陌生的,習慣了聽、講后,初次接觸閱讀時,注意力是很難集中的。為了讓學生更快適應閱讀這種新方式,磨煉學生的意志力,教師可以通過激勵的方法來進行培養。閱讀時,教師可以通過列舉在艱苦環境下堅持閱讀的例子來激發孩子的意志。
二、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文章是一個整體,每一篇文章都由句子和詞語組成。學生只有先理解詞語、句子,才能進一步理解整篇文章,抓住文章主旨。因此,小學生在閱讀初期,要學會在平時累積句子和詞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詞語和句子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義,并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漸漸地使學生的知識積累起來。對于陌生的、不熟悉的詞語或句子,學生要先學會基本的用法,然后通過練習逐漸熟練,最后運用到平時的寫作閱讀中。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
詞語和句子是閱讀的基礎,而閱讀方式則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保證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不是學生自身存在的,而是后天逐漸培養形成的。因此,學生想要有正確的閱讀方式,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閱讀時,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和學習方式,進行分析總結,使每一個孩子有屬于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這種有針對性的指導方式,不僅能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弱區,最后針對弱區進行訓練。當每個學生擁有屬于自己正確的閱讀方式后,那他就會更有效地解決閱讀難題,提高閱讀效率。
四、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思維創新力
每節課堂只有40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高質量的知識和能力是每一個教師應該重視和注意的。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填鴨式”教育的弊端已經很明顯,因此,教師不能只憑自己講課,強制灌輸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及時對疑惑進行提問,并對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惑進行解答。
在讀完某段或某篇后,教師要回顧剛學過的內容,并給以點撥;小結閱讀方法,并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實踐,逐漸形成獨立閱讀能力。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孩子積極主動發言提問,主動與同學進行課堂討論。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學生眼里,理解的方向是大不相同的,同學們進行集體交流后,可以獲取不同的思考方向,最終學生會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養成創新式思維。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并不是淺顯易懂的,而具有很深的學問和藝術性。課堂教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很多影響因素。因此,教師想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必須認真學習、分析、總結教學經驗,實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鴉鵲湖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