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史前文明為著眼點,討論史前人類對于人體的看法,并得出結論,史前人類對于人體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這種認識與原始巫術思想有莫大的關聯。
關鍵詞:社會;史前;人體認知;藝術
在西方科學還沒有發展之前,人們對于自身的認識遠遠沒有現代人對自身了解,那么他們認知往往寄托于宗教、神話等當中,世界其他各地亦然。在《圣經·創世紀》中記載著人類的起源:“于是神造出野獸,各從不其類。畜生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痹诠畔ED神話故事中關于人類起源也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宗教、神話中關于神創造了人的身體之說畢竟是人類在難以解釋自己身體來源的情況下所作的推測,因為當時的人們無法借助科學的力量來完成對自身的認識。
就現在考古發掘,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痕跡可以追溯到幾百萬年之前,在西方人類的活動則晚于100萬年前。人類生活的痕跡已經十分久遠,我們對于他們的生活也難以揣測,尤其是對史前居民的思想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在石器時代來臨后,我們根據他們生活用品也能分析出當時的思想狀態,不過更多的還是在推測中。就藝術的起源而言就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那么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身的解構有怎樣的認識我們要想做到十分清楚那是很困難的事情,只能借助考古發現的材料進行分析。
在混沌的舊石器時期,我們從當時的造型藝術中雖然不能看出人體內在的解剖結構,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它們對于人體外部構造的初步認識。在歐洲大西洋海岸與西伯利亞之間出土了許多舊石器晚期的母神雕塑,這些雕塑被稱之為“維納斯”。舊石器時期“維納斯”的典型代表作是《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圖1)。修·昂納和約翰·弗萊明所著的《世界藝術史》說:“這種小型雕像是一種豐產的象征,具有神奇的魔力,也許當時就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蹦敲次覀冇纱丝梢钥闯鋈藗儗τ谏眢w構造有了初步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是建立在女性生產之上的。在母系氏族時期女性作為人類繁衍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象征著女神的形象被大量創造出來。馬克思說:“女神的地位乃是關于婦女以前更自由和更有勢力的地位的回憶?!保R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摘要》)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母系氏族時期,氏族部落命運的延續寄托在了女性生育上,但是由于死亡率的極其之高,許多生產問題的難以掌控,所以對于女性生殖器的崇拜開始流行。恩格斯認為“宗教是在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于自身的自然周圍的外部自然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的產生”(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但是以當時生產力的水平來說,人類確實很難解釋女性生產這一問題,而人口的需求又成為了氏族部落急切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女神雕塑就成為了當時崇拜的對象,以尋求氏族部落的壯大。
在法國拉塞爾,多而多涅省出土的《持角杯的女人》(圖2)也是一件關于對女性身體認識的作品。這件雕像于1911年被發現,距離拉斯科洞很近。該婦女像雕在一塊凸起的石灰巖上,巖石的突出部分正好位于婦女的腹部,似乎表示那是一個孕婦。婦女手中所持的牛角和牛角上的13個道道可能與月亮或女人的月經有關,13可以表示盈月的13天,也可以表示閏年的13個月。
對于女性身體的認識與崇拜一直是母系氏族對于人口關注的重要表現。除此之外,男性在舊石器時期的活動中也充當著重要角色,而這樣角色的表現主要是體現在采摘狩獵、戰爭、祭祀等活動中,相對于女性活動,男性的活動能力似乎更加廣闊些。但是對于男性身體的認識通過出土的作品可知更多是基本的形體及動勢的認知。比如舊石器時期晚期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洞窟的巖畫中就有少量男性人物形象的出現。男子形象簡潔,奔跑、跳躍形態自由,各部分刻畫協調,所以我們能看出史前人類在舊石器時期對自身的結構有了基本的了解。這些活動無疑是對當時人們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那么人們對于自身的認識也是從生產活動而來的。憑借著自身的雙手,人們與動物開始分離,逐漸認識自身。恩格斯說勞動:“是一切人類活動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保ā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
毋庸置疑,勞動使人逐漸開始認識自己,但是原始人的認識往往具有局限性。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類對于自身的認知還是特別陌生,又由于自身特別脆弱,所以當時人們對于身體的審視往往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我們從科學的解剖結構去觀察當時人們對于形體的理解肯定是行不通的,好比是圖1中女性頭部、手臂的簡化明顯不符合正常的解剖結構,但我們要是以這種眼光審視就好比是以古典的審美標準去看待塞尚之后的藝術作品。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產活動更多都帶有原始宗教性質,對于人體的認知亦然。在圖1中的《威倫多夫的維納斯》中,女性胸部、陰部、肚子、臀部,生殖部位被夸張得十分之大,而頭部、手、腿這些卻顯得十分瘦小,這種人體結構按照比例關系是明顯不符合解剖結構的,卻是原始人類在原始宗教文化影響下所產生的對人體的認知。圖2、圖5亦是如此。在早期對于人體的描繪中還有祈求狩獵的豐收以及其他歌舞等祭祀場面,例如圖3和圖4,早期人類對于自己形象的描繪大多以簡潔的肢體語言為主,而動物的形體則表現得強健有力,這主要是由于對食物的渴望,所以人類對于藝術形態的認識都是以某種原則作為指導的。
沿著早期人類思維的邏輯我們可以知道,人類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對于人體解剖結構的運用是建立在“邏各斯”中心主義思想下而進行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原始人類并不是以對自身認識而去對人體結構進行認識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圣經[M].中國基督教協會,2015.
[2][英]修·昂納,[英]約翰·弗萊明.世界藝術史[M].吳介禎等譯.北美攝影出版社,2014.
[3][德]馬克思,[德]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公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法]埃馬努埃爾·阿納蒂.藝術的起源[M].劉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陸國斌(1961-),男,魯迅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用人體解剖結構與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