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碩+李璐+岳慶磊
摘要: 本文以山東省17 地市協調發展情況為研究對象,本著科學性、典型性、可比性、可行性、導向性的指標體系建立原則構建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搜集2010-2014 五年的相關數據,在準確理解“五位一體”本質要求的基礎上,運用熵值法計算權重,并構建了“五位一體”協調發展評價模型。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的實證分析以及同非資源型城市的對比,研究山東省資源型城市協調發展現狀。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the scientific, typical, comparable, feasible and oriented indicator system. The relevant data of 2010-2014 is collected.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five in one",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and the "five in o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non resource-based c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關鍵詞: 五位一體;資源型城市;協調發展評價;山東省
Key words: five in one;resource-based cities;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F205;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7-0023-04
0 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中國供需比正面臨著結構性失衡,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幾大工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資源型城市的再續發展存在極大挑戰。因此,如何科學客觀的評價資源型城市的協調發展情況變得尤為重要。我國國務院提出,資源型城市應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落實有序開發綜合利用資源、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加強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這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實際指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五大建設,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是根本保障,政治建設是條件保證,文化建設是建設的靈魂,社會建設是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國家2003年界定的資源型城市中,山東省東營市、淄博市、臨沂市、棗莊市、濟寧市、泰安市、萊蕪市7個城市上榜,資源型城市數量、所占比例位于全國前列。因此本文選定山東省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源型城市與非資源型城市比較,研究資源型城市協調發展情況。
祝建梅通過構建經濟、能源和環境三個系統的協調度指標評價體系,通過采用德爾菲法和主成分法加權賦值,得出江蘇省絕大多數市處于不協調狀態的結論。[1]張思峰采用數學方法將能源產業分類,并對陜北進行實證分析,將其城市分為存在性可持續、維持性可持續、不減性可持續和限制性可持續四類,并推導評價方法。[2]陳靜采用復相關系數法計算指標評價得分,采用灰色GM(1,N)模型對系統之間的協調狀況進行了分析[3]。徐倩基于五位一體視域,從生態經濟文明、生態文化文明、生態社會文明、生態政治文明、生態環境文明5個層面,構建了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青島市進行評價分析[4]。
1 模型和研究方法
在計算協調度時,首先應計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個系統的綜合評價得分。為避免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防止各個指標間的相互影響,確保結論的準確性、真實性,本文選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離散程度,從而確定指標權重以得出系統評價得分。
1.1 熵值法
熵值表示的是不確定性,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值也就越大。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值法,權重的確定依據于各項指標間的離散程度。因此,指標的熵值越小,其代表的離散程度就越大,該指標的權重也就越大。通過熵值法計算系統評價得分的具體步驟如下:
c——協調發展度;
p——政治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e——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s——社會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c——文化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i——生態系統綜合評價得分。
2 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數據獲取
本著科學性、典型性、可比性、可行性、導向性的指標體系建立原則,基于“五位一體”視域下,將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生態化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5項(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二級指標10項、三級指標27項。
本文數據以山東省統計年鑒為基礎,并經過計算整理形成山東省2010-2014 三年17個地市的數據。
3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公式(1)-公式(2),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
從計算結果來看,2010-2014五年間全省協調發展度整體走低,起伏較大。在2013-2014年山東省四大分區的協調發展度下降較快,尤其以魯西北和魯南地區下降最為明顯,但依舊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測,位于華北腹地的魯西南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運輸方式的改變并且依托新式交通的發展進入了轉型時期,經濟指標的下降致使魯西北地區的協調發展度下降,比如東營市和濱州市擯棄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進行集約式發展,致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資源豐富,以煤炭為主的魯南地區在轉方式、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壞境治理力度,使生態指標不斷提升,棗莊最為突出,致使協調度適當的下降。縱向上來看,協調發展度基本呈現魯西北、魯南、魯中、膠東地區依次下降趨勢,其中魯中和膠東地區五年連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斷出膠東地區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依托,旅游業發展迅速,不斷建設自己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宣揚自己城市品牌,文化指標突出,而且呈現上升趨勢,雖然在經濟、政治、社會以及生態上得分并不是很低但五種要素之間無法形成平衡,致使協調度較低,發展上還是呈現出不平衡性與地區差異性。
結合模型與相關數據可以得出,濟南、濟寧、青島政治系統得分較高,可以推測其因為在精準扶貧背景之下加大了政府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強了政治的穩定性與發展性;青島,威海等地因為地理因素和歷史因素,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為主,不斷處在改革的前沿,打造中國新型發展城市,注重強調自己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內核,不斷進行文化建設,文化系統得分較高;棗莊、東營生態建設明顯處于滯后階段,建設較為緩慢。總而言之,各個地市在大維度上各有自己的側重,但是將五個方面相互結合卻是不足的,五大維度的聯動性很差。全省認定的7個資源型城市大多呈現震蕩下降,以東營市、萊蕪市下降最為明顯。按照山東省各地市五年協調發展度均值進行分類,可以將按照山東省17地市分為4個檔次,分類標準如表3所示。
按照表3的分類原則,三年間山東省各層次區域城市變化情況見表4:從表4可以清晰的看出,處于優協調發展的城市逐年減少,從2010年的5個下降到2014年的1個,這說明山東省協調發展情況正處于下降的過程中。
山東省的東營市、濟寧市、萊蕪市分別被譽為為“油城”、“煤城”、“鋼城”,目前同樣面臨著經濟結構失衡、接續替代產業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諸多問題。從表中易看出,東營市、濟寧市、萊蕪市的協調發揮度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通過東營市、濟寧市和萊蕪市這山東三大資源型城市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除經濟系統外,濟寧市其余四個系統得分均高于萊蕪市、東營市。這說明東營、萊蕪還處于較為傳統的發展方式之中,污染物排放較多,治理力度也不足。濟寧市經濟系統得分呈現逐年回升趨勢,分析可得出濟寧在轉型發展之中做出了較為成功的嘗試。
淄博市是山東7個資源型城市中唯一協調發展度上升的城市,對其各個系統得分進行分析,除生態系統,其余系統均成穩中有降的形勢。這更加論證了協調發展的含義即協調條件下的多元、全面、綜合的發展。在“協調發展”中,發展是系統運動的指向,而協調則是對這種指向行為的有益約束和規定,強調的是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發展聚合,不是單個系統或要素的“增長”。[7]
棗莊市、泰安市、臨沂市則呈現先升后降之勢。就泰安市進行分析,2010年-2012年政治、經濟、文化系統連續三年上升,但社會、生態系統得分逐年下降,致使其協調發展度在2012年達到極值后逐年下降。其具體原因可大致分析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財富分布不均,階層存在固化趨勢。這提醒我們應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大力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通過一系列有序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真正確保實現協調發展,在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互協調,提高發展水平的同時,進而解決好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問題。
單一系統的發展進步,可能是建立在其他系統受損的基礎上。但協調發展強調在發展的同時應保持系統之間的理想狀態。協調發展不應是單個系統的發展,而應是在協調的條件下多元、全面、綜合的發展。單項得分高的城市協調發展度得分可能并不是最高的。所謂協調發展,就是妥善處理發展中的重要關系,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青島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系統得分都較高,但是文化、生態兩個系統相對于其他系統得分過高,致使在協調發展度這一個項目上得分相較于其他城市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挑戰了大家的認知。所以青島市要加強協調發展,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辯證、客觀的看待協調發展度。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五位一體基礎上,構建了山東省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熵值法對協調發展度進行了評價研究。研究發現:①2010-2014五年間,全省協調發展度整體走低,起伏較大。②魯西北和魯南地區下降最為明顯,但依舊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中可以推測,位于華北腹地的魯西南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運輸方式的改變并且依托新式交通的發展進入了轉型時期。縱向上來看,協調發展度基本呈現魯西北、魯南、魯中、膠東地區依次下降趨勢。③全省認定的7個資源型城市大多呈現震蕩下降,以東營市、萊蕪市下降最為明顯。因為五位一體新理念的提出,東營、濟寧、萊蕪等資源型城市正處于艱難的轉型過渡時期,正在經歷著一段從未有過的劇痛。同時由于轉方式、調結構和科學發展觀的雙線并行,致使它們正經歷著蛻變。因片面、畸形發展而導致一系列問題。新常態下,發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存在。資源大量快速消耗、環境污染加劇已經成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和影響山東省和諧社會構建的重大障礙。[6]城鎮化速度過快,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問題尚未解決,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和人口結構仍不平衡,資源緊缺和生態惡化趨勢仍存在,基礎供給能力和人口素質仍不高,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仍需調整,所以成熟型資源型城市也在不斷呈現出新的矛盾與問題。
由此可以得出,資源型城市應做到有序開發、協調發展。在開采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應樹立起牢固的生態文明理念與有序開發的意識,防止地方生態的破壞與市場供給的失衡。加強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嚴格準入條件,實現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盡可能發展綠色礦業、發展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推進資源性城市由單一經濟向多元經濟的轉變。同時政府應對市場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穩定市場價格與供給,為當地發展提供穩定環境。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資源型城市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用“五位一體”的眼光去看待發展,用協調可持續的態度對待建設,最終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再生。
參考文獻:
[1]祝建梅,聶銳.經濟、能源和環境系統協調度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01):36-37,42.
[2]張思鋒,沈志江.資源型城市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87-91.
[3]陳靜,曾珍香.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評價模型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4(03):9-12.
[4]徐倩,齊蕾.“五位一體”視角下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青島市的實證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9-22,30.
[5]郭德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分析[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73-78.
[6]劉丙泉,李雷鳴,徐小峰.基于DEA交叉評價的山東省區域生態效率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12):38-41.
[7]魏立鋒.城市綜合交通協調發展研究[D].長安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