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郭夢丹
摘要:設計-建筑模式(Design-Build)在國外運用的非常廣泛,但是在我國建筑項目中運用的比較少。作為一種先進的項目管理模式,DB模式對于我國建筑項目的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五個典型研究主題綜述了國內外學者對建筑項目DB模式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結論:DB模式進度與成本效果顯著,但是對質量效果存在爭議;DB模式分類眾多,應當優先采用兩階段法,考慮最優價值來選擇最適合的DB承包商;我國DB模式的發展需要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克服法律、業主、承包商三個方面的障礙,采用全過程質量管理方法對于我國DB項目的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
Abstract: Design-Build pattern is widely used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le it is not common when applied to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s an advanced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Design-Buil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reviews Design-Build from five typical topics and concludes that Design-Build pattern has big advantages on schedule management and cost management.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disputes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What's more, Design-Build patterns show numerous classifications. Two stage method considering the best value shall be used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attern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risk management level, overcome three obstacles containing law, owners and contractors, and adopt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 which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Design-builder projects.
關鍵詞:建筑項目;DB模式;業主;承包商;文獻綜述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s;Design-Build pattern;owners;contractors;literature review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7-0225-04
0 引言
DB模式(設計—施工總承包)是廣義工程總承包模式的一種,是指工程總承包企業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和施工,并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
Design-Build(DB)總承包模式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被證明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工程建造模式,尤其在國際工程項目中發展十分迅速。文獻[1]指出,DB總承包模式已經成為了國際工程承包的主要實施模式。我國DB總承包模式起步晚,起初主要分布在冶金、電力和石化行業,建筑項目實施DB模式的市場份額還比較小。據研究統計,在我國只有大約10%的項目采用DB模式。DB模式作為一種先進的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對于提高我國工程建設項目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提高我國大中型建筑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張尚(2014)[2]通過對查閱大量的文獻分析了國外DB模式的研究進展情況,發現1990~2009年間的DB文獻最多,以期刊論文為主;對DB模式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法,最關心的主題是績效,最關注的參與方是業主,最重視研究的項目類型是公共工程項目。但是我國對DB模式的研究起步晚,現階段我國對DB模式的研究側重于某個單方面,而沒有全面系統性地對建筑項目DB模式進行研究。對DB模式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國內外學者比較關注DB模式特征與差異性、DB模式分類與承包商選擇、DB模式風險控制與管理、DB模式質量管理、DB模式推廣障礙等,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本文旨在通過系統性的理論綜述研究為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提供發展思路,提高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的管理水平。
1 DB模式研究主題
1.1 DB模式與其他管理模式差異性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DB模式在國際建筑工程市場上出現之后,國外學術界對其開始研究,并在工程項目中逐漸采用DB模式承擔工作。開始階段部分學者主要針對模式自身的特性,相比其它相關承包模式所具有的優劣勢進行研究,發現DB模式最顯著的優勢為節省工期、降低成本。
Victor Sanvido與Mark Konchar(1998)[3]收集了351個美國項目的數據,從質量、費用、工期三方面系統性地對美國的DBB模式、DB模式、CM模式,進行實證對比研究,結論表明使用DB模式能夠節約6%成本,減少12%施工時間,全壽命周期時間減少了33%。Gransberg(2003)[4]也指出,DB項目的成本增長率比傳統項目少2%,時間成本節約21.1%。Pramen(2012)[5]采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方法從工期和成本兩方面對比了DB和DBB模式的績效,發現DB模式在建造速度和項目移交速度方面有顯著優勢,在成本以及工期變更導致的成本變化方面無顯著差異。
由于我國模式引進相對較晚,對模式制度特征研究并沒有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而是在引入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介紹性闡述及簡要分析。
張水波(2003)[6]指出恰當地釆用設計建造模式,能使項目在工期、費用和質量方面比傳統模式項目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胡曉軍(2006)[7]從組織結構與執行程序兩方面對比了DB模式和傳統DBB模式,并分析了DB模式的制度優勢。石林林,豐景春(2014)[8]著重分析DB模式和EPC模式在項目的承包范圍、設計工作內容、風險分擔、索賠范圍、適用范圍等方面的主要差異,指出DB模式的總承包商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其主動權也相對較小,而EPC模式的總承包商在承擔更大風險的同時,具有更大的主動權。
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一般采用三元體管理體制,具有非常嚴格的控制機制,與傳統DBB模式、CM模式、EPC模式差異性既體現了DB模式的優勢,也反映出了DB模式的劣勢。DB在可變總造價合同的約束下,其造價和進度控制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是DB模式的合同結構實施單一的責任制,減少了協調與索賠糾紛,其次是設計與施工無縫搭接,施工效率高,能有效縮短工期,最后促進設計優化,從而降低成本。但是DB模式采購與設計、施工的分離也使得業主對建筑項目的控制力不夠,同時DB模式對于質量控制和不可控因素導致的成本與進度變化的控制力不夠,DB模式的質量和設計成本缺乏有效的保證。對比分析DB模式與其他模式的差異性,通過分析比較結果為業主和總承包商在建筑項目DB管理提供參考價值。
1.2 DB模式分類與承包商選擇
我國建設工程項目環境復雜,差異性分布比較大,因此,不同類的建設工程項目實現DB模式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國學術界對于DB模式的分類分為組織結構層面和操作層面兩個層面。學術界對于DB模式在組織結構上的分類均已達成了共識,分為五類。此外,從DB模式操作層面對其進行分類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不同時期不同的學者從操作層面也就是根據業主在選定承包商之前所承擔的設計比例大小對DB模式進行分類的研究分類各不相同。DB模式分類如表1所示。
對建筑項目DB模式進行分類比較,確定其適用的范圍和界限,從而為業主選擇最合適的DB模式提供理論依據,為DB承包商進行項目決策提供參考。盡管DB模式種類眾多,但是無論是從組織結構層面,還是從操作層面對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進行分類,都需要嚴格履行DB建設項目設計與施工的責任,對建筑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嚴格控制。
DB承包商的選擇直接關系到DB項目的目標實現至關重要。由于在DB項目招標階段其設計工作并沒有全部完成,故業主選擇DB承包商的時候不能借鑒傳統DBB模式的價格競爭策略,而是要多方面綜合考慮承包商的DB項目經驗和實力、DB投標方案等非價格因素。對DB承包商選擇的研究主要包括選擇過程、選擇方法以及承包商評價指標等內容[15]。
美國采用的是二階段選擇DB承包商法,研究報告指出美國89%DB交通項目采用了兩階段的招標方式。Bourne等(2006)[16]研究結果證明了兩階段的承包商選擇過程是DB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夏波(2006)[17]總結了除了美國二階段選擇方法之外的幾個典型承包商選擇方法:新加坡三階段選擇承包商方法、英國的四步投標法以及日本的四步投標法,并分析了我國DB承包商模式選擇受到法律程序的制約。
影響承包商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價格、資質和最優價值。不同的選擇因素對DB項目的績效影響也不同。Molenaar(1998)[18]通過構建預測模型,分析出綜合考慮價格和資質的承包商選擇對業主項目目標實現最有利。也有研究表明采用最低價選擇方法的DB項目成本增長率最高,而采用最優價值方法是保證DB項目質量的有效途徑,其中美國90%的公路工程DB項目均采用最優價值選擇承包商。對DB承包商評價指標包含多個因素,其中價格因素比重大,但是逐年降低,DB承包商和團隊成員的資質重要性卻在逐年增長[19]。
因此,我國的DB項目要結合國情選擇最適宜的DB模式,并優先采用兩階段法,考慮最優價值來選擇最適合的DB承包商。
1.3 DB風險控制與管理方面的研究
對于每一個工程,無論采用何種建設模式,風險總是不可避免地貫穿于整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國內外學者對DB風險研究主要從DB模式建造過程的所有風險分析,風險承擔等方面進行研究。
Richard J. Coble(1999)[20]分析了DBB模式下項目風險分配的弊端,然后引出DB模式下項目風險分配在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風險分配的優點,指出DB模式較于DBB模式,減少了項目的風險分擔糾紛,使得項目能夠更加成功完成。Ahmet Oztas(2004)[21]分析了不同合同形式下DB項目業主和承包商的風險分擔大小,并采用Monte Carlo模擬法對土耳其一個DB項目進行了進度和成本風險分析,指出在選擇DB模式前對項目進行風險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張二偉(2004)[22]詳細分析了DB項目中業主和承包商面臨的風險因素。陳娜,瞿秋鳳(2009)[23]認為DB項目的業主與總承包商之間不能合理分擔風險,阻礙了項目資源優化甚至導致項目失敗。并建立了風險分擔的激勵模型,分析影響業主風險承擔的因素,從而指導業主在具有爭議的風險問題上進行合理分配。王勇(2010)[24]認為DB總承包模式的管理風險相對較大,主要包括業主風險,設計管理風險,分包商合約管理風險及工期延誤風險。彭占青(2013)[25]界定了DB模式的類別,從合同結構方面論述了DB模式的屬性特征,并對DB模式與常用工程承發包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系統識別并剖析了DB模式的社會風險、自然風險及業主、總承包商、第三方監理等項目主體行為風險,通過歸納整理,建立了建設項目DB模式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最后,文章比較了常用風險評價方法的特點及適用性,引入可拓評價方法創建了建設項目DB模式的風險評估模型,并以深圳地鐵5號線項目為實證案例,分析驗證了評估模型的可行性。
建筑項目DB模式風險控制與管理的研究集中于對DB模式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國外學者大都以實際案例為支撐,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研究了影響DB模式實現項目工期、質量、費用目標的風險因素,而國內學者對DB模式風險的探討更多的表現為對風險因素定性的闡述及在風險分配方面研究,少量的學者進行DB模式的風險評價與評估方面的研究,而對大型DB建筑項目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策略研究。我國的建筑項目體量大,復雜程度高,協調性要求高,而其中不確定的風險因素也很多。因此,在我國建筑項目中實施DB模式就必須對其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4 DB模式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的根本內容,DB模式能顯著的節約成本和工期,但是對DB模式的質量管理研究甚少。與容易定量比較的成本和進度指標不同,質量管理指標具有復雜性,很難進行定量比較與分析。此外,我國部分業主擔憂DB模式的質量問題,這也是限制DB模式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26]。因此,DB模式質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質量管理的影響因素、評價指標、績效水平和管理方法上。
Bennett(1996)[27]指出DB模式能夠很好地滿足工程項目的質量要求。Warne(2005)[28]也指出DB模式能獲得與傳統模式相近或更好的質量。Gransberg(2004)[29]從業主角度出發,提出了六種保證項目質量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是選擇最有競爭力的承包商和審查DB質量方案。張尚(2015)分析了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從DB項目各個階段出發,分析了DB項目的質量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并在另一篇文獻[30]中從項目全過程角度詳細地分析了DB質量管理的方法,包括DB項目的規劃質量管理、采購質量管理、設計質量管理、施工質量管理以及保修質量管理,對我國DB項目質量管理具有指導意義。Cox(2002)[31]也指出DB承包商從全壽命周期角度保證項目的質量,能夠在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中提供更好質量的激勵機制。
1.5 DB模式推廣障礙
DB模式盡管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在推廣過程中需要克服很多挑戰和障礙,包括客觀障礙和主觀障礙。
Oliveira(2003)[32]分析了DB模式推廣中存在的文化、法律、教育、技術以及資金障礙。很多學者認為政府的競標資格制度和法律障礙從采購管理上限制了DB模式的發展,很過國家的法律要求公共項目采用最低價中標,而DB項目采用的是最優價值采購方式,故現有的法律制度不能滿足DB項目的采購流程、評價指標以及評價方法。Asmar等(2010)[33]也認為,DB模式應用的最大障礙在于采用最優價值的采購方式。
也有很多學者分析到業主對DB績效管理理念存在偏差,業主對DB項目控制力不足,導致業主在質量、風險方面對DB模式和DB承包商缺乏足夠的信任。因此,這種新型項目管理模式推廣轉變糾正業主的管理思維,尋求更科學的DB模式保障機制。
我國推廣DB模式不僅僅受到法律和業主障礙的制約,還受到承包商的制約。DB項目對承包商的資質、組織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財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企業DB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2 結論
DB模式在國外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的不斷發展,DB模式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但在國內缺乏對DB模式系統的研究,而且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業主和承包商接受度也不夠,這就阻礙了DB模式在我國的推廣與應用。本文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DB模式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①DB模式在建筑項目中是一種先進的工程管理理念,能夠對進度和造價進行優化控制,但是在質量和變更方面不具有其他管理模式的優勢,同時承包商對建筑項目的約束力弱。②DB模式在建筑項目中分類眾多,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和界限,業主可以結合建筑項目的特點從中選擇最適合的模式,并優先采用兩階段法,考慮最優價值來選擇最適合的DB承包商。③DB模式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還不能夠滿足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發展的需要,還必須加強對風險管理控制方面的研究,為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的推廣奠定基礎。④DB項目全過程質量管理對于我國DB項目的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⑤DB模式在我國推廣過程中主要存在法律、業主、承包商三個方面的障礙,克服這些障礙勢必提高我國DB項目的發展水平。
此外,還可以從合同、運作機制等方面對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進行深入地研究。我國建筑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大對DB模式的研究和運用,推動我國建筑項目DB模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HBE. Design-Build Continues to Grow in Popularity Blueprint[J]. 2002 (1): 1.
[2]張尚,任宏,Albert P.C. Chan.設計-建造總承包管理的國際研究進展(一)—基于文獻統計與分析[J].建筑經濟,2014,35(10):13-17.
[3]Mark Konchar, Victor Sanvido. Comparison of U.S. Project Delivery System[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8,124(6): 435-444.
[4]D. Gransberg. Design/Build in transportation: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J].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3,3(3):133-141.
[5]Pramen P.Shrestha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Large Design-Build and Design-Bid-Build Highway Project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2,138:1-13.
[6]張水波,何伯森.工程建設“設計建造”總承包模式的國際動態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3(3):30-36.
[7]胡曉軍,黃志平.設計施工總承包(DB)與傳統承包模式比較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67-68.
[8]石林林,豐景春.DB模式與EPC模式的對比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4(6):81-85.
[9]夏波,陳炳泉.我國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的分類研究[J].建筑經濟,2008(S2):1-4.
[10]David E.L. Janssens. Design-build explained[M].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34-48.
[11]Masterman J.W.E. 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procurement systems[M]. London and New York: SPON PRESS, 2002.
[12]Jeffrey L. Beard, Edward C. Wundram E.C. Design -build -planning through development [M]. US: McGraw Hill, 2001.
[13]劉長江,方啟軍.D-B模式下的總承包類型分析[J].工程項目總承包,2006(5):13-15.
[14]韓美貴,王丹.建筑工程DB模式分類及適用范圍探析[J]. 建筑經濟,2012(11):24-27.
[15]張尚,任宏,Albert P.C. Chan.設計-建造總承包管理的國際研究進展(二)—基于研究主題的文獻綜述[J].建筑經濟, 2014,35(11):5-10.
[16]J. Bourne,S. DeWitt,P. Drennon. Ensuring quality is built into the request for proposal process[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D.C.,2006.
[17]夏波.DB模式應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18]K.R. Molenaar, A.D. Songer. Model for public sector design-build project selec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8,124(6):467-479.
[19]B. Xia,A. Chan,J. Zuo,K. Molenaar. Analysis of selection criteria for design-build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quests for proposal[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3,29(1):19-24.
[20]Coble R J, Blatter R L. Concerns with safety in design/build process[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1999,5(2): 44-48.
[21]zta A, kmen . Risk analysis in fixed-price design–build construction project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4,39(2): 229-237.
[22]張二偉,李啟明.設計-施工總承包建設項目的風險管理[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4(3):8-11.
[23]陳娜,瞿秋鳳.DB模式下風險分擔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9(06):544-546.
[24]王勇,余強,張勇,等.香港政府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管理模式與運營風險[J].施工技術,2010(10):77-81.
[25]彭占青.建設項目DB模式的風險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26]張尚,任宏,Albert P.C. Chan.設計-建造項目業主的質量管理研究(一)—基于質量管理的特殊性與質量影響因素[J].建筑經濟,2015,36(3):35-38.
[27]J. Bennett,E. Pothecary,G. Robinson. The industry today: Design and building a world-class industry[R]. United Kingdom: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1996.
[28]T.R. Warne. Design build contracting for highway projects: A performance assessment[M]. LLC: Tom Warne & Associates, 2005.
[29]D. D. Gransberg,K. Molenaar. Analysis of owner'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design/build proj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4,20(4): 162-169.
[30]張尚,任宏,Albert P.C. Chan.設計-建造項目業主的質量管理研究(二)—基于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方法[J].建筑經濟, 2015,36(4):44-47.
[31]D.O. Cox. Contract administration: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n Europe[R]. Report FHWA-PL-02-0xx,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 2002.
[32]J. Oliveira. Design-Build method viewed by public agencies in Southern Nevada compared to Arizona and Utah[D]. Las Vegas: University of Nevada, 2003.
[33]M.E Asmar, W. Lotfallah, G. Whited, A.S. Hanna.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sign-build team selec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0, 136(8): 9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