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晴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我國外匯占款變動對基礎貨幣的影響研究
李雅晴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近年來,隨著對外貿易和境外投資的不斷發展,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外匯占款做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改變了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結構,其龐大的規模對經濟及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結合外匯占款最新的變化趨勢,從外匯占款變化的路徑入手,分析其變動對我國基礎貨幣產生的影響,并分析這種下降和波動趨勢對我國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
外匯占款;基礎貨幣;影響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的中央銀行為了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在我國,外匯資產只有兌換乘人民幣才能在市場中流通使用,中央銀行為滿足企業、個人等主體的換匯需要,投入大量的貨幣供給,形成了我國的外匯占款。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外匯占款迅速增長,三十年時間擴大了近200倍,于2014年5月達到峰值29.54萬億人民幣。但近兩年,受國內外經濟不景氣、美元持續升值等因素影響,跨境資金流出加劇,外匯占款也隨之下降。
2.1 國際收支的變動
外匯占款產生于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由此可見,國際收支差額變動是影響外匯占款變動的根本因素。由國際收支平衡表恒等式:儲備資產增加額=經常項目差額+資本與金融項目差額+凈誤差與遺漏,當我國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較快時,外匯占款將隨之增加。
2.2 匯率波動及走勢預期
在當前意愿結售匯制度下,倘若企業和個人收匯后不向外匯指定銀行結匯或者付匯時利用自由外匯對外支付替代購匯,那么外匯占款就不會隨著外匯收支的變動而有所增減。當人民幣升值或具有升值預期時,企業和個人傾向于快結緩購, 那么體現在中央銀行賬面上的外匯占款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3.1 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影響的實證分析
選取2010年-2016年外匯占款(FX)和基礎貨幣(MB)的月度數據,使用Eviews對兩時間序列進行分析,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的影響,取對數分別記為LNFX和LNMB。
首先對兩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置信區間下,LNFX和LNMB均不平穩,一階差分DLNFX和DLNMB平穩。
其次對平穩的DLNFX和DLNMB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以DLNFX做為自變量、DLNMB做為因變量,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置信區間下,外匯占款(DLNFX)和基礎貨幣(DLNMB)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見表1)
3.2 導致流動性短缺,提高市場風險預期和資金成本
當外匯占款增速下降時,基礎貨幣的投放放緩,貨幣供應量趨緊,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缺的憂慮,微觀主體對流動性風險的預期增強,在風險性加大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利率水平上升,從而拉高我國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表1
3.3 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匯儲備的影響,使得基礎貨幣投放具有很大的外生性,中央銀行被動買入或賣出外匯,降低了基礎貨幣調控能力。另外,從外匯儲備到基礎貨幣投放,涉及境內外兩個市場,維持匯率穩定的同時控制貨幣供應量,實現內、外部雙均衡,也是擺在中央銀行面前的一大難題。
4.1 引導市場對流動性的理性預期
外匯占款的下降導致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缺的憂慮,流動性風險預期增強,推高了市場利率水平。所以在外匯占款經歷了近十五年的上升后出現下降趨勢時,中央銀行應該就這一問題通過向商業銀行發出信號,對市場進行良好的引導,對市場非理性預期進行糾偏,從而保證經濟和貨幣環境的穩定,避免利率隨著風險預期的增加而上漲。
4.2 進一步完善外匯占款的沖銷機制
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靈活性和主動性,適時適度地采用回購、短期票據等形式對外匯占款產生的基礎貨幣投放變動進行對沖;在必要時候也可運用存款準備金政策,但存款準備金率歷來被各國央行認為是一項效果猛烈的操作工具,應謹慎使用。另外,建立外匯平準基金制度,也可避免中央銀行因外匯儲備變動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局面。
4.3 從“藏匯于國”向“藏匯于民”轉變
當商業銀行、企業和個人等微觀主體持有一定外匯時,將起到“外匯蓄水池”的作用,平抑因外匯占款導致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藏匯于民” 政策的實施,就是構建這么一個充足的“蓄水池”,當國際經濟交往中發生債權債務變動時,首先體現在微觀主體持匯量的增減,而不會直接影響到外匯儲備的變動,相應的因外匯占款而產生的這部分基礎貨幣供應量將趨于平穩。因此,從長遠看,“藏匯于民”是解決外匯占款問題的根本措施。
總之,在我國現行的外匯體制下,外匯占款已經影響到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茹薏.外匯儲備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分析[D].蘇州大學,2014.
[2]鄒濤澤.外匯儲備增長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3]陳國輝,鄭瑾.我國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關系的協整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