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昕媛
[摘要]面對當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社會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并對其的職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業依然存在著人員數量極少、文化素質低、專業技能水平不高、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得不到公平對待等一系列職業發展困境。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是我國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力量,要解決好養老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養老服務人才。只有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改善當前從業人員的職業困境,才能使得養老服務人員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養老事業,將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轉變為機遇,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養老服務業;職業困境;激勵措施
一、當前我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面臨的職業困境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我國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長迅速,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由此看出我國養老形勢十分嚴峻,養老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社會化養老模式的迅速發展,對我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扔存在諸多問題亟需正視和解決。
(一)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量嚴重短缺,年齡性別比例失衡
根據我國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2015年數據資料顯示,我國共有約23萬養老機構從業人員,而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億,其中失能失智和需要護理的老人數高達4000萬,如果按照1:3的比例來分配老人和護理人員,那么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所需的護理人員還缺少至少1000萬。而北京、上海、南京這些首先進入老齡化的城市,對服務人員的需求量更大。但目前我國各地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培養機制并未形成行業化運行模式,加之人員基數小,人員數量很難滿足我國養老機構的需求。
從養老服務產業人員年齡分布上來看,46歲到65歲從業人員占大多數,約有13萬人,占總從業人數的56.7%;“60后”從業人員占比例較大,約有8萬,占總從業人數的35%;“90后”等年輕群體人數極少,僅占總從業人數的6.1%。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年齡整體偏大,合理人才發展隊伍尚未形成。實際上老年人護理服務存在著一定的護理風險,應該有更多的青壯年齡階段的護理人員來從事護理工作。因而養老服務產業人員年齡結構亟需調整。
從服務人員性別分布來看,其中女性約有15萬人,占64.12%,男性約8萬人,占35.88%,性別比例分布嚴重失衡。養老護理服務工作具有專業性和特殊性的特點,在從事一些復雜或是具有特殊性的服務工作時,需要更多的男性從業人員的支持完成。因而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性別結構也亟需調整。
(二)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學歷水平較低,缺乏專業技能人才
養老服務業作為一門具有專業性技能的服務職業,要求其服務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養老從業人員學歷程度參差不齊,70%的從業人員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本科生占6.95%,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數最少,僅占0.23%。從業人員整體學歷水平低,沒有文化素質的保障使得養老服務人員難以很快學習掌握新技術新知識,也很難有更高層次的職業提升。
從從業人員的專業資格來看,我國僅有約11.11%的從業人員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說明我國養老從業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非常低,養老服務得不到專業保障。在養老事業發展更加專業化的今天,沒有專業化技術人才的支持,我國的養老事業就很難會有穩健的高質量的發展,也難以完善養老服務人才體系建設,同時從根本上制約了社會化養老的發展步伐。
(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福利待遇偏低,得不到社會認可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福利待遇較差。根據我國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2015對我國養老從業人員薪金調查數據來看,從業人員的薪金范圍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且社會保險的覆蓋率非常低,而在大多數的養老機構,一個養老護理人員可能要照顧6~7個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人員工作強度非常大,但卻得不到合理的薪酬待遇。養老機構的工作任務一般都較為龐雜,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枯燥單一,且責任性強。此外,大多從事高強度護理工作的從業人員存在著從未接受專業化技術培訓、專業技能低、與老年人之間的溝通較少等情形,使得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和難度大大增加,且入職后也得不到職業技能的培訓和提升。這些都使得從業人員社會地位得不到公平對待,缺乏職業認可度。
二、我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激勵措施及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老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提高養老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對加快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勵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
(一)擴大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人數
首先政府要給予老齡事業更多政策支持,加大養老服務業的宣傳普及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養老事業。增加對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規范公辦養老機構的運行體制,鼓勵社會組織力量的參與,創建更多多樣化、正規化的養老機構,為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還可以利用依靠社區團體、志愿者加入等方式。
同時,還要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人員隊伍。首先政府要鼓勵加大老年服務人才的專業建設和招生規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向專業的養老機構定向培養輸送人才,從根本上解決養老服務從業者供給不足問題,改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的合理性。其次是要增加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穩定人才。還應引導社會各界提高對養老服務業的職業認知,減少職業偏見,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歸屬感,使得更多的人有意愿加入養老服務行業。
(二)加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
人才的培養必須要進行長久的規劃,把它作為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不斷加強養老服務人才的職業教育,有計劃地在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增加與養老相關的專業和課程,根據不同文化素質層次的特點需求,有層次、有計劃、有目的培育不同崗位的人才,使得人才利用實現最優化。
高職專科學校應該注重培育基礎性人才。高職專科畢業生或待業、失業的社會青壯年,在進入社會后,往往因為缺乏一技之長或是其他原因,未能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這類人力資源未能得到社會和企業的充分利用。利用好這類勞動力資源是促進養老服務人員隊伍建設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養老事業發展越來越多樣化,社區養老提出社區可以具體到為老年人提供物質、設施、衣食住行上的方便,以及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娛樂、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因而高職院校等培訓機構,既可以開設與養老服務相關的專業性較強的技能專業,其他與養老相關的職業技能亦能得到很好的運用發展。有意識地將養老服務知識滲入高校學習中,在高校增設老年護配置、老年精神文化服務等與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化知識教育。還可把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融合到社會教育系統中,逐漸建立完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體系的建設,不斷提高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政府可以為一些特殊情況的學生提供就讀的機會、提供就業補貼,對學校進行稅收優惠等政策。
對于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應當更加注重管理階層人才的培養,在掌握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好地引導基層服務工作人員職業技能的提高,不斷改善養老服務業的運行機制。
這樣既滿足了社會對養老服務人才的要求,使得養老從業人員能夠像護士等醫護人員一樣形成規模化的產業。同時,機構要鼓勵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獲得專業職業資格證,增加專業服務人員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三)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改善福利待遇
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養老服務人員的認知偏見,養老服務職業得不到社會認可,受到苛刻要求和不公平待遇。政府組織應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養老服務工作,敬老愛老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養老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值得我們更加尊敬。消費者也要認識到,老年人和養老護理員是一種服務照顧的契約關系,養老護理人員要尊重老年人,老年人及家屬也要尊重養老護理人員,多一些互相體諒,多一些關懷。還應把養老護理員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而非技術工人隊伍,創新政策設計,參照醫護體系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從根本上引導社會對養老服務人才的傳統評價。
養老從業人員面對特殊的老年群體,具有很大的職業犧牲精神,應該得到與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量相對等的勞動報酬。政府應該制定關于養老服務護理人員薪資標準,具體按照各地區實際情況和工作性質給予補貼獎勵等。養老機構要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為養老護理人員繳納社會保險,激發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企業還應改善養老機構的軟件硬件設施,例如可以增加休息時間周期,為員工提供更多外出考察和旅游的機會等,鼓勵員工積極面對工作,增加從業人員心里身體上的工作愉悅感。
參考文獻
[1]朱慧.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文獻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 2011,(12).
[2]陳敏.社會支持視角下的機構養老護理員的激勵策略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報,2014.
[3]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性看,齊心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