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芳
[摘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點城市,在“一帶一路”的良好契機下,蘭州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互聯網+”環境助推蘭州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蘭州。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根基,文化傳播,語言先行。本文在“互聯網+”環境下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對蘭州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期待本研究能激發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為蘭州文化的傳播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互聯網+”;翻譯教學;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2016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對分課堂: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索與研究”(GS[2016]GHBZ015)階段性成果;2016年蘭州交通大學教改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翻譯研究”(JGY201632)階段性成果。
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互聯網持續而深遠地改變著文化傳播的文化環境、產業環境和受眾環境。“互聯網+”的提出使當前文化傳播的方式發生著巨大變革。 蘭州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提出,蘭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蘭州國際馬拉松的成功舉辦、“美麗蘭州——2016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的啟動,更使世界逐漸了解了蘭州,蘭州也迫切需要走向世界。但蘭州文化對外推廣傳播力度薄弱。本文將從“互聯網+”背景出發,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對蘭州文化傳播的重要影響。
一、研究背景
“互聯網+”具有“連接一切、開放融合”的新特征,符合文化傳播的本質特點。“互聯網+”戰略對文化傳播有重要影響。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于黃河上游,是中國陸域的幾何中心,有著“西部黃河之都,絲路山水名城”的美譽。城市文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根基,在城市競爭中,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1從蘭州文化發展與傳播現狀來看,各級政府也在采取不同的方式,助推蘭州文化走出去,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發展較慢。所以,蘭州的發展需要不同的力量助推其走的更遠。
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使人們了解蘭州文化,關注蘭州?“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載體和多種媒體手段”,“選定最能表示城市內涵和傳神魅力的文化標識”,使這些標識在“高度聚焦中閃光發亮,成為看得見、感受到的城市魅力和城市競爭力”。2那么,其中語言便是一種“文化載體”。
高校學生是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性”3,提高他們的本土文化傳播意識、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至關重要。文化傳播,“語言先行、溝通先行”,4因此 ,高校這塊傳播陣地不可小覷,翻譯教學中對蘭州文化的滲透及翻譯,對蘭州對外文化傳播有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本文將立足高校,在“互聯網+”環境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對蘭州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期待本研究能激發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向世界推介蘭州文化,弘揚蘭州文化,提高蘭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增強蘭州區域競爭優勢。
二、翻譯教學與文化傳播
翻譯是文化傳播的媒介,有很多前輩已作了相關研究。錢鐘書先生早有論述:“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媒和‘誘當然說明了翻譯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5由此可見,翻譯與文化傳播密不可分。羅選民探討了文化傳播與翻譯的關系,即“翻譯在本質上與文化傳播和大眾傳媒密不可分”,“跨文化傳播是人類精神活動,這一種活動離不開語言和人類所獨創的符號”,因為“在跨文化的傳播活動中,人們大部分是通過文字(翻譯)達到交流的”。6他還強調了文化傳播與翻譯的共同點,即“語言和符號的特征、鮮明的意圖性、場依存性和互動性”。7所以,在跨文化交際和交流中,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和保證,翻譯“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翻譯是文化傳播的必經之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8
由此可見,語言是不同文化的載體,在跨文化交際中,翻譯擔當起重要的橋梁作用,無論是書面翻譯還是口頭翻譯,它們都對跨文化交際和文化傳播產生著巨大影響。9
三、“互聯網+”環境下翻譯教學對蘭州文化傳播的深刻意義
(一)“互聯網+”環境下的翻譯教學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本土文化提供了平臺
大學英語課時少,內容多,所以,文化內容(包括中國文化和本土文化-蘭州文化)的講述時間少,在課堂中教師如何拋磚引玉,利用“對分課堂”模式,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10“借助于翻譯來激活學生的語言想象力,增強語言學習的興味,從而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乃至修練漢語)的積極性與有效性”,11進而提高學生借助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及蘭州本土文化的意識。筆者就相關內容做過問卷調查,100%的學生會借助網絡進行資料的查找,因為“互聯網平臺的信息資源容量更大、種類更齊全、互動交流手段更豐富,且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技術支撐,使用更加便捷”。12
較中國文化而言,蘭州文化的英文版資料相對較少,“互聯網+”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平臺,如“在翻譯過程中把遇到的翻譯難點通過論壇發帖形式進行發布”,利用網絡工具或資源平臺進行求解或尋求幫助。另外,可以讓學生利用大量的網絡資源進行深度學習,進行翻譯實踐練習,這也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進行“內化吸收”,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方式。“互聯網+”環境下的翻譯教學為學生學習蘭州文化提供了平臺,是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有效途徑,可以促使學生借助“互聯網+”環境下的在線交流學習,掌握特定文化詞的英語表達。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翻譯教學推動蘭州文化的繁榮發展
跨文化翻譯教學在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繁榮中展現出了巨大的藝術魅力,高校跨文化翻譯教學可以“保障中華文化生存”,“引領中華文化創新”,“推動中華文化繁榮”,13那么翻譯教學在推動蘭州文化的繁榮發展方面也具有同樣的作用。在跨文化翻譯教學中,“教學人員、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這三者是教學的有機構成”。14“互聯網+”環境為教師提供了資源平臺和傳播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平臺和搜索資源平臺,為教學內容提供了展示平臺。
此外,高校是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在“互聯網+”環境下,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學習,如“微課”“慕課”“網絡課程”等。同樣,“互聯網+”背景下的翻譯教學,也可以將蘭州文化以這樣的方式展示在不同平臺,推動蘭州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翻譯教學助推蘭州文化走出去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大大豐富和發展了文化產業的產品形式和內容升級”,而且也“助推文化產業融合發展”。15“互聯網+”環境為助推蘭州文化走出去提供平臺和支持;翻譯教學為蘭州文化的對外傳播搭建了橋梁。
筆者與外籍教師進行合作教學時,師師之間、師生之間都在進行著跨文化交際活動。外籍教師通過自己拍攝的照片或網絡資料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俗習慣、旅游景點及當地美食等;中國學生也會在課堂上或課后給外教介紹自己的家鄉文化、蘭州文化及蘭州美食。外籍教師對蘭州美食尤為喜歡,他嘗遍了蘭州美食,并錄制視頻,將視頻傳在國內外各種社交網站上,引發了眾多的點贊和好評,使好多旅游者慕名而來,這為蘭州美食文化及蘭州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網絡傳播力很強,影響力很大。高校跨文化翻譯教學作為文化傳播媒介推動了蘭州文化的傳播。一方面,“互聯網+”助推蘭州文化走出去,蘭州走出去;另一方面,“互聯網+”環境助推其走得更快。
在“互聯網+”環境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以翻譯教學為媒介,以高校為陣地,借助信息化優勢,通過翻譯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本土文化的英文表達,有助于突破蘭州文化傳播的信息瓶頸,增強蘭州文化的知名度,向世界傳播蘭州文化,提高蘭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增強蘭州區域競爭優勢,促進蘭州走向世界。
[注釋]
12陳之敏、馬興勝:《從蘭州國際馬拉松成功舉辦談城市文化內張力的提升》,《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65頁、第68頁。 3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 頁。
4趙世舉:《“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36~42頁。
5錢鐘書:《林紓的翻譯》,《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 頁。
67羅選民:《文化傳播與翻譯研究》,《中國外語》,2008年第7期,第91~94頁。
8劉進:《對外文化傳播翻譯策略研究》,《學術界》,2010年第12期,第156~163頁。
9劉明東、何曉斕:《翻譯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外語學刊》,2011年第2期,第5~10頁。
10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復旦教育論壇》,2014年第2期,第5~10頁。
11何剛強:《讓翻譯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55~58
12揭廷媛:《基于互聯網的翻譯能力培養模式探析》,《教學研究》,2013年第5期,第49~52頁。
1314貫麗麗:《跨文化翻譯教學在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繁榮中的藝術魅力》,《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8期,第45~46頁。
15常凌翀:《互聯網助推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96~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