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摘要:目的 探討脛腓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接診的脛腓骨骨折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研究組則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與并發癥發生率,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4.28%,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有并發癥發生,研究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脛腓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比外固定支架治療療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鑒。
關鍵詞:脛腓骨骨折;交鎖髓內釘;外固定支架;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take effect of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external fixator. Methods 70 cases with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ur hospital,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taken to locking nail nail treatment,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ect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nd 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94.28%,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wo group had complications,occurrenc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to tak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treatment,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external fixation,and high safety,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xternal fixator;Effect
脛腓骨骨折屬于骨科比較常見的骨折疾病,大部分是因高處墜落或者重物撞擊等所致,若臨床處理不當,極易發生骨折延遲愈合、感染、骨不連等,甚至造成骨髓炎、畸形等[1]。外固定支架術與交鎖髓內釘是治療本病常用方法,兩種方案治療脛腓骨骨折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但從以往臨床研究報告來看,認為交鎖髓內釘治療效果要更好一些。為了進一步比較這兩種方案的效果,我院針對接診的7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實施了研究,分別采取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接診的脛腓骨骨折患者70例,均為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符合脛腓骨骨折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47.8±1.5)歲;左側18例,右側17例;高處墜落11例,交通事故10例,壓砸傷10例,其他4例。研究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7.2±1.8)歲;左側19例,右側16例;高處墜落10例,交通事故10例,壓砸傷11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外固定支架術治療,全麻后清創,于X線引導下牽引復位,閉合性骨折則采取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處理,復雜性骨折則切開復位后外給予外固定支架固定處理。將骨折端為中心做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后,用螺絲釘固定形態較大骨塊與主干,并復位,擰入螺絲釘后,連接固定桿,關閉切口。
1.2.2研究組 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連續硬膜外麻醉,經氣囊實施止血,順著脛骨前外緣將小腿前外側切開,清理骨折端嵌夾組織,盡量減少骨膜剝離,并復位骨折端,以骨鉗臨時固定,使得關節屈曲維持70°~90°。從髕骨下極往脛骨結節正中作縱切口,充分顯露髕韌帶內側脛骨結節,從結節后擴孔與擴髓,達到髓腔狹窄處應將力度減緩,以便減輕髓腔壓力,也可減少髓內血運損傷。用1號(小)擴髓器的髓內釘安瞄準器,順行插入骨髓腔,確保骨折斷端的貫通復位,復位完畢后將骨鉗取出,同時打入髓內釘,骨折斷端保持良好接觸,同時放置好髓內釘。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與并發癥發生率,并對比分析。
1.4評價標準[3] 術后骨折處無成角移位,骨折斷端對位超過90%,患肢無縮短,患肢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為優;術后骨折無側方成角,骨折斷端對位超過80%,骨折基本愈合,患肢縮短5~10 mm為良;術后骨折基本愈合,骨折斷端對位超過50%,骨折基本愈合,患肢縮短10~20 mm為可;術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為差。總有效率=優率+良率。
1.5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8.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4.28%,對照組則為71.4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組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發生1例畸形愈合、1例骨不連,發生率為5.71%,對照組則發生2例延遲愈合、2例骨不連、5例針孔感染,發生率為25.71%,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脛腓骨骨折屬于不穩定性骨折,位置相對較低,穩定差,極易發生成角畸形與移位,使得下段血液供應差,從而影響臨床效果。外固定支架術屬于傳統方案,固定不穩,而且極易出現感染、松動,對術后功能恢復不利[4]。從過去相關研究中可知,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多應用在軟組織較差而無法實施切開復位、骨折嚴重粉碎、多發性危重、骨折與關節面緊貼等患者,可為骨痂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同時中后期外固定架可提供動力性加壓,應力刺激骨折端,使得骨折愈合,加上外固定支架去除十分方便,患者的創傷也較小。但是,小腿側肌肉因外固定限制,關節活動鍛煉時會出現滲液、針道劇烈疼痛、針道感染,以及關節伸屈受限等。交鎖髓內釘可經中軸線實施彈性固定,從而使得骨折端軸向壓力均衡,最大化減少偏心固定引發的壓力遮擋,改善抗旋轉、折彎、剪切力。交鎖髓內釘在各類脛腓骨骨折中都適用,尤其是脛骨多段骨折,不過一些學者指出對于股骨近端不足6 cm、遠端不足5 cm的骨折則不建議采取交鎖髓內釘固定。交鎖髓內釘屬于中軸性固定,能對近端與遠端骨折的靜力交鎖進行固定,從而有效控制旋轉,使得骨折端穩定固定。此外,當骨折發生延遲愈合,則可將遠端或者近端的交鎖髓內釘拔出,這樣可促使靜力交鎖轉變成動力交鎖,利用負重作用,骨折端可產生軸向加壓力,能很好地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
為了進一步比較這兩種方案的效果,我院針對接診的7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進行對照研究,隨機分組,對照組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研究組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交鎖髓內釘經脛腓骨遠端與近端固定,能有效地減少旋轉,使得骨折端固定效果更佳,也為臨床愈合提供了更為牢固與可靠的環境[5]。同時,交鎖髓內釘對脛腓骨骨折血液供應、生物力學環境干擾等更小。此外,擴髓期間應注意一些事情,比如擴髓感覺費力,則注意動作輕柔,避免骨折端移位;骨折端有軸向加壓,會刺激骨折端成骨細胞成骨,使得骨折更好地愈合。
綜上所述,脛腓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比外固定支架治療療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華國.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吉林醫學,2016,37(5):1113-1114.
[2]趙飛,顧暑光,季鑫,等.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6):42-44.
[3]李慶海.交鎖髓內釘和外固定支架對比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69.
[4]張賀.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臨床研究,2016,13(1):72.
[5]鄒日昌,羅武華.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5,12(28):85-87.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