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應用在腦外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1月間,我院收治了66例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醫護人員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案將其分為甲組與乙組,所有患者均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甲組33例患者早期先實施腦室腹腔分流治療,5個月后實施顱骨修補術;乙組33例患者在首次術后3個月同時實施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比較兩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結果 乙組患者殘疾率比甲組患者低,P<0.05;除過度分流,兩組患者在分流管阻塞、感染、腦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方面,P<0.05。結論 針對腦外傷患者,在早期給予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治療,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值得借鑒。
關鍵詞:早期顱骨修補;腦室腹腔分流;腦外傷;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skull repair and intraventricular laparoscopic bypass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November 2015,66 patients with skull defects complicated with hydrocephalu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adopted by the patients.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raniotomy and hematoma evacuation.33 cases in group A patients ear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 the treatment,5 month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anioplasty.Group B of 33 patients in the first 3 month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skull repair an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treatment programs.Results The disability rate of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P<0.05.In addition to over-shun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shunt obstruction,infection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between the two group,P<0.05.Conclusion In the early stage,the treatment of early cranial repair and intraventricular sullary drainage can reduce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Key words:Early skull repair;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Brain trauma;Clinical effect
腦外傷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為頭痛、意識模糊、昏迷、脈搏緩慢等,如果醫護人員不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很有可能引發彌漫性腦損傷[1-2]。近幾年,我國交通業、建筑業發展迅速,導致腦外傷的發生率不斷上升,這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3-4]。臨床治療腦外傷多采用手術療法,為了觀察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術在腦外傷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本次選取我院收治的66例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進行觀察,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顱骨缺損并發腦積水患者,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共有66例。其中,38例患者是交通事故致傷,12例患者是高處跌落致傷,7例患者是重物直接打擊致傷,9例患者是其他原因致傷。醫護人員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案將其分為甲組與乙組,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差異較小,P>0.05,可進行深入研究。甲組患者(33例)中,24例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為72.73%,女性患者有9例,所占比例為27.27%,患者年齡為21~63歲,平均年齡為(42.5±15.7)歲;乙組患者(33例)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有25例(75.76%)、8例(24.24%),年齡在22~64歲范圍內,平均(42.8±15.5)歲。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告知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甲組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實施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后,對患者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手術5個月后,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給予患者顱骨修補術治療。
1.2.2乙組 醫護人員給予患者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3個月后同時給予患者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治療,操作流程為:醫護人員在枕骨結節上方6 cm處做一切口,切口長度在2~3 cm范圍內,切開腦膜,將引流管置入腦室中。在腹腔劍突下方做一切口,切口長度在4~5 cm范圍內,在腹腔筋膜表面創建皮下隧道,將通條置入皮下隧道中,使其與患者頸部連接。在頸骨上方做一切口,為引出通條提供便利。利用細線使通條尖端向腹部切口處靠近,將頸部切口內放置調節器,連接腹腔管、腦室管,通過調節器調試分流管。在患者腹腔做一切口,將腹腔管固定在肝圓韌帶處,再次對分流管進行調試,給予腹腔切口縫合處理。完成顱骨修補術后,醫護人員用修剪好的鈦合金材料實施顱骨修補術。用修補材料覆蓋骨窗,并通自攻鈦釘進行固定。
1.3觀察指標 我院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5]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估。恢復良好:患者具備日常生活能力,能夠正常生活;輕度殘疾:患者術后存在輕度殘疾,不影響日常生活,可在他人保護下工作;重度殘疾:患者患有殘疾,不能獨立生活;植物狀態:患者長期處于昏迷狀態,反應較小;死亡:患者生命體征消失。
1.4統計學方法 搜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本次為正態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百分比,將整理的臨床數據置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進行分析,檢驗方法為?字2檢驗,為了提高錄入過程的客觀性、真實性,以95%為可信區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預后情況 乙組患者術后殘疾率明顯比甲組患者低,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除過度分流發生率無明顯差異,甲組患者感染、分離管阻塞、腦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乙組患者,且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病情嚴重的腦外傷患者一般都伴有神經系統病變,容易留下后遺癥,臨床治療腦外傷主要采用手術療法[6]。許多學者認為[7],針對存在腦積水的患者,應該立刻給予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而顱腦缺損可以延遲處理,在術后3~6個月后,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實施顱骨修補術。部分醫學專家認為[8],腦外傷后3個月內是患者恢復神經功能的黃金時期,因此在早期應該同時對患者實施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醫護人員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案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甲組與乙組,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殘疾率差異較大,這提示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術能夠維持正常的顱內壓,促進患者恢復神經功能,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情況。乙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除過度分流發生率與甲組患者無明顯差異,其他并發癥發生率均比甲組患者低,這表明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術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增強手術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痛苦。
綜上所述,早期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療效顯,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黃紹崧,林偉,溫玉星,等.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的臨床分析[J].河北醫藥,2012,34(10):1491-1492.
[2]陳建平.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治療腦外傷的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2013,42(22):3440-3441,3442.
[3]吳南寧,黃志耿.顱骨修補與腦室腹腔分流早期治療腦外傷的體會[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43(4):101-103.
[4]王兆嶺,陳家焱,張秀芳,等.早期同期顱骨修補聯合腦室-腹腔分流對腦外傷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6):639-643.
[5]林愛明,徐勇,劉佳騏,等.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4):61-62.
[6]萬紫強,劉永波.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治療腦外傷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8):57.
[7]張志華,張海冬.早期顱骨修補聯合腦室腹腔分流治療腦外傷40例臨床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2,09(2):37-38.
[8]張毓,肖三潮,雷振海,等.回顧性總結分析早期一次性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吉林醫學,2013,34(25):5159-5160.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