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彭國文
摘要:目的 研究對比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方法 按照隨機原則將我院80例甲亢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采用甲巰咪唑治療對照組,觀察組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療,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皮疹發生率(5.00%)、血細胞計數異常發生率(12.5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肝功能損傷發生率(47.50%)較對照組(12.50%)高,兩組對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均出現不良反應,對癥用藥,密切觀察并及時處理不良反應。
關鍵詞: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甲亢;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methimazole and propylthiouracil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hyroidis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 in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ropylthiouracil treatment,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5%),rash,abnormal rate of blood cell counts (12.5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liver function damage rate(47.50%)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12.50%),two group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Methimazole and propylthiouracil treatment of hyperthyroidism,we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symptomatic treatment,close observa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Methimazole;Propylthiouracil;Hyperthyroidism;Clinical effect
甲亢全稱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屬內分泌科疾病,主要指產生過量的甲狀腺激素,致使機體代謝亢進與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引發甲狀腺毒癥[1]。甲亢的病因與遺傳、環境、自身免疫等相關,其臨床表現癥狀包括怕熱、乏力、脾氣暴躁等,部分患者會出現甲狀腺變大,即俗稱的大脖子病[2]。有關學術報道甲亢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血細胞減少、肝臟功能異常、皮疹等。為避免甲亢治療期間引發不良反應,我院對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兩種藥物治療甲亢的不良反應與臨床安全性進行了探討研究,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甲亢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為(36.54±3.75)歲;病程2~20個月,平均病程(10.15±2.38)個月。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為(36.37±3.42)歲;病程1~20個月,平均病程(10.22±2.27)個月。排除標準:甲狀腺II度以上腫大患者;對本次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本次治療前一周服用過含碘食物和其它藥物患者。本次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經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口服甲巰咪唑(德國MerckSeronoGmbH,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20404),起始量為每次10 mg,3次/d,癥狀得到改善后適當減為1~2次/d。觀察組接受口服丙硫氧嘧啶(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82)治療,起始劑量為100 mg/d,3次/d,病情得到控制后減少為1~2次/d。兩組均以4w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5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皮疹發生率、肝功能損傷發生率、血細胞計數異常發生率。肝功能檢測內容: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血細胞計數內容:血小板計數、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計數資料用?字2比較,以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皮疹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對照組出現皮疹例數10例,觀察組2例,對照組與觀察組的皮疹發生率分別為25.00%、5.00%,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字2=6.2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肝功能損傷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的肝功能損傷發生率較觀察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血細胞計數異常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血小板減少例數分別為3例、1例,紅細胞減少為10例、3例,白細胞減少為5例、1例,血細胞計數異常總發生率分別為45.00%、12.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字2=10.3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甲亢也就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在內分泌科中十分常見,其病因較多,比較常見的為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經研究證實,甲狀腺激素具有加快氧化還原反應速度、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的作用。但甲狀腺激素過多會造成代謝亢進,提高腸胃活動頻率,而氧化反應加強會使患者消耗更多的機體能力,致使患者出現食欲大增、大便次數多、體重下降等癥狀[3]。若患者不及時就診治療,易患甲亢性心臟病,嚴重時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甲狀腺藥物基礎療法治療甲亢。
臨床常使用的抗甲狀腺藥物有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這兩種藥物通過抑制過氧化酶產生,對甲狀腺腫濃集的離子碘進行阻斷并活化成為活性碘,進而阻礙已碘化的絡氨酸的縮合并防止未碘化的絡氨酸進一步碘化;除此之外,還能抑制甲狀腺素與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的合成,從而達到抗甲狀腺的目的[4]。臨床經驗證實,聯合藥物治療對提高療效有著明顯效果,故而我們將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聯合治療甲亢患者,以提高治療效果。丙硫氧嘧啶的藥理作用為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通過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所介導的酪氨酸碘化及偶聯的抑制作用,使得氧化碘不能與甲狀腺球蛋白結合。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有著很好的改善作用,但這兩種抗甲狀腺藥物會引發一定的不良反應,如甲巰咪唑具有誘發皮疹、血細胞計數異常的副作用,患者在用藥后常見皮膚瘙癢和白細胞減少;甲巰咪唑還可能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增加血清堿性磷酸酶、AST和ALT,還可能導致血膽紅素和血乳酸脫氫酶升高;而丙硫氧嘧啶除了導致皮疹或皮膚瘙癢外,還可能導致血液系統異常,其它的副作用還包括惡心、嘔吐、味覺減退、上腹部不適、紅斑狼瘡樣綜合征,甚至會造成肝功能受損。因此,在使用這兩種藥物治療時應隨時對患者進行監測,若患者出現不適,應及時對其進行血檢并定期檢測肝功能,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5]。
由研究可知,觀察組皮疹發生率、血細胞計數異常發生率分別為5.00%、12.50%,均較對照組的相應值低:25.00%、45.00%,而觀察組的肝功能損傷發生率(47.50%)顯著高于對照組(12.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使用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的過程中,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應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從而提高臨床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魏安華,周道年,李娟.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安全性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35(15):1417-1419.
[2]周曉佳,劉秀娟.探討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07):79-80.
[3]孫澤艷.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對甲亢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7):112-113.
[4]張玉英.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不良反應臨床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6):132-133.
[5]潘春雷.對比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的不良反應及臨床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4):100-101.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