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琪
摘要:目的 研究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康復治療對患者各方面功能的影響,分析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本院120例因婦科非脫垂良性疾病經全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患者肌力小于Ⅲ級,并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分為A、B、C三組,通過Kegel法、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法、電刺激+生物反饋+陰道啞鈴康復治療法分別對其進行治療,6個月后進行回訪調查,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各方面的功能變化情況。結果 經盆底康復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能明顯觀察到實驗組在各方面的功能及生活上都有所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比較A、B、C三組不同方法對患者的影響,發現其盆底肌力、性生活質量復上C>B>A,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而在壓力性尿失禁(SUI)療效方面C>B>A且C、B的療效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但B、C兩組比較無較大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全子宮切除術后能有效治療患者盆底功能,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質量,且利用康復治療電刺激+生物反饋+陰道啞鈴康復治療法效果更加明顯。
關鍵詞:全子宮切除術;盆底康復治療;盆底肌力;效果
子宮是女性極為重要的器官,但婦科子宮疾病的問題較為常見,因而需要全子宮切除術,但經過子宮切除后容易影響盆地組織器官,臟器因失去依托容易造成盆底器官脫垂,也易破壞膀胱、直腸、陰道等組織功能,并容易損傷盆底支持組織結構,盆底功能易受到障礙。為了能保證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各方面的盆底功能不受影響,應盡快盆底康復治療,同時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全子宮切除術后各種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婦科非脫垂良性疾病經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患者年齡為39~60歲,平均年齡為(47.76±7.02)歲,患者體重平均(53.08±6.50)kg。選擇的患者既往無泌尿生殖道瘺、泌尿生殖道手術史,并保證其非惡性腫瘤者,有心臟病心臟起搏器植入史的也應排除。在全子宮切除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盆底肌力測定,挑選120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分為A、B、C三組,每組各30例,患者年齡、體重等資料無太大差異,具有可比性。經患者及醫院領導批準后進行研究。
1.2方法 在經全子宮切除術治療3個月后檢查患者盆底肌力及相關功能障礙,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實驗組分別進行盆底康復治療,而對照組不做盆底康復治療。
1.2.1 A組 通過Kegel(盆底肌功能訓練法)法,通過醫生對患者的各方面功能評估后指導患者進行Kegel 訓練,令患者收緊肛門和陰道,反復動作,收緊時間5~10 s一次,而在進行收緊動作呼氣時應注意放松。
1.2.2 B組 通過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法對B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即通過一定頻率的電刺激以及生物反饋對患者進行訓練,令患者學習Ⅰ類和Ⅱ類肌纖維的收縮,從而提高其肌力。之后選擇合適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塊對患者不同情況下的盆底肌收縮進行訓練,進而鍛煉患者肌力。
1.2.3 C組 C組除進行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外還通過陰道啞鈴治療的方法進行訓練,將啞鈴置入陰道,并令患者夾住陰道進行收縮動作[1]。維持10 min/次,逐漸增加啞鈴的重量,并逐漸延長時間,鍛煉患者的盆底肌力。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首先是通過相關儀器測定盆底肌力,并通過盆底肌力分級判斷患者盆底肌力是否恢復,一般在盆底肌力達Ⅲ級以上則屬于正常。同時還需進行問卷調查,填寫患者的底功能障礙疾病及型生活滿意度等問卷記錄。并進行SUI判定,判斷患者在咳嗽、打噴嚏、搬重物等情況時是否出現尿失禁的情況,臨床將其分為4度評價。經治療后若患者盆底肌力未提高至Ⅲ級以上則表示治療無效,同時經問卷調查評估患者對性生活改善的療效是否滿意,判斷治療后患者SUI是否下降2度及以上,若僅下降1度則表示治療無效[2]。
1.4隨訪 在對實驗組患者分別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進行隨訪,檢查患者的盆底肌力是否提高,并調查其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及記錄患者性生活滿意度。比較近盆底康復治療前后患者盆底肌力、 SUI、性功能等方面的變化,評價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
1.5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出來,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數據,采用t檢驗兩組數據比較,并利用率表示計數資料,而其組間指標差異通過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兩者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照組及實驗組及實驗組中3組盆底肌力變化比較 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3個月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盆底肌力測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實驗組3組分別進行治療,在治療6個月后經隨訪。6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顯提升,且實驗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并對A 、B、C三組進行統計分析,C 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A組和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且B組效果優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8),見表1。
2.2 SUI發生情況比較 6個月隨訪后發現實驗組發生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2),而實驗組中三組比較C組效果雖高于B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85),而兩組效果明顯高于效果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時往往容易破壞女性盆底的支持組織,影響盆底功能,因而在術后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則是極為重要的,目前治療方法中主要有Kegel法、電刺激、生物反饋以及陰道啞鈴康復訓練法幾種。采用Kegel法訓練能夠有效的增強患者的盆底功能,但由于該方法無法識別特定的肌群,因而難以及時準確地感受到效果。電刺激及生物反饋則是通過電流信號刺激肌肉而增強盆腔收縮功能,并能通過不同的環境結合鍛煉患者在各類情況下的肌力,從而能夠有效的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狀態,并令患者形成自然反射,從而取得效果,恢復患者的盆底功能。而采用陰道啞鈴訓練與電刺激及生物反饋配合則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通過啞鈴訓練增強患者的Ⅰ類和Ⅱ類肌纖維的收縮力量,并提高患者的腹部肌肉收縮能力[3]。通過研究表明當采用各類盆底康復治療方法聯合時能更有效的恢復患者的盆底功能,臨床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患者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應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從而保證術后盆底功能不會受到影響并進一步改善性生活質量,此外通過三組治療方法分析發現當通過電刺激+生物反饋+陰道啞鈴訓練聯合治療后其不但經濟安全,取得的效果更大,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郭廣林,洪莉.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盆底功能康復的療效[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6,04:432-436.
[2]馮麗嫦,翁麗,歐美珍.規范全宮切除術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1:46-47.
[3]許園園,黃東,李群,等.次全子宮切除術對患者盆底功能近期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11:155-156.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