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亮
摘要:目的 探討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30例采用美沙拉嗪片治療)與實驗組(30例采用美沙拉嗪片聯合益生菌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除副反應發生率外,實驗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血清C-反應蛋白及隨訪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可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效果,且副反應少、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美沙拉嗪;益生菌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性疾病,關于其病理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與感染、環境、遺傳、免疫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關聯性[1-2]。潰瘍性結腸炎進展緩慢,復發率較高,多發于青壯年群體中。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持續或反復性腹瀉、腹痛、血便等癥狀,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較大損害。且近幾年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也呈逐漸遞增的趨勢,已經發展成為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以抗炎、免疫調節為主,以往多采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治療,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復發率較高[3]。近年來,益生菌制劑的作用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為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次抽取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研究,旨在觀察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的治療效果,為臨床用藥抉擇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初發者36例,復發者24例。根據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0.9±14.3)歲,病程3~67個月,平均病程(36.4±11.7)個月;實驗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1.3±14.5)歲,病程4~68個月,平均病程(36.4±11.4)個月。臨床表現:對照組中腹瀉者18例,腹痛者26例,黏液膿血便者8例,里急后重者13例;實驗組中腹瀉者20例,腹痛者23例,黏液膿血便者7例,里急后重者14例。兩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癥狀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且經內鏡、病理檢查確診;②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內容,且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②并發有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③存在精神障礙或交流障礙;④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1.3方法 兩組均接受補液、抗炎、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接受美沙拉嗪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80148)口服治療,用藥劑量為1 g/次,4次/d。實驗組:患者接受美沙拉嗪片聯合益生菌制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10950032)治療,美沙拉嗪用藥方法與對照組一致,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用藥劑量為2粒/次,三餐前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4 w,比較臨床效果。
1.4觀察指標 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統計兩組復發率。
1.5效果評估標準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及療效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治愈:患者腹瀉、腹痛、血便等癥狀消失,便常規檢查顯示呈陰性,結腸鏡檢查顯示糜爛消失,潰瘍愈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便常規檢查顯示呈陰性,結腸鏡檢查顯示黏膜有輕度炎癥或形成假息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便常規及結腸鏡檢查無明顯變化。治愈、改善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療總有效率。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正態計數資料以%表示,檢驗方法為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x±s),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情況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兩組血清C-反應蛋白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均明顯降低,組內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下降程度更大,組間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2。
2.3兩組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出現了輕微的副反應,給予對癥治療后均緩解。對照組臨床表現為便秘者1例,惡心者2例,發生率為10.00%;實驗組副反應表現為惡心者1例,頭暈者2例,食欲減退者1例,發生率為13.33%。組間無明顯差異(χ2=0.162,P>0.05)。
2.4兩組隨訪情況 在隨訪期間,對照組中有8例復發,復發率為26.67%;實驗組中有2例復發,復發率為6.67%。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一種常見的炎癥性腸病,其發病機制相對復雜,有學者認為[3],腸道菌群失調、遺傳敏感性因子、腸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發生。以往治療該病多采用免疫抑制劑、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等藥物,但臨床效果不慎理想,且長期使用副反應大。美沙拉嗪為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其通過抑制細胞內氧自由基形成達到抗炎癥的作用。
近年來,腸道內細菌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陳娟等[5]通過隨訪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便中和厭氧菌在急性期、緩解期數量減少,恢復期時大便中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增加,但仍比正常人少,這提示腸道菌群參與了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發展進程。故廣大研究者致力于益生菌研發中,雙歧三聯活菌應運而生。國內學者王銳等指出[6],雙歧三聯活菌可有效緩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癥狀,且對預防病情復發具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復發率均優于對照組,證明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效果要優于美沙拉嗪單一用藥。分析益生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制,可能包括以下幾點:①益生菌進入腸道中可緊密結合腸黏膜上皮,增強內源性屏障防御功能,抑制致病性細菌侵襲;②益生菌與致病菌競爭性黏附于上皮細胞表面,使上皮細胞分泌大量分泌黏液,并在細胞表面形成保護膜;③正常腸道菌群會產生細菌素、有機酸、過氧化氫等抗菌活性物質,達到抑制腸腔病原體生長的目的;④益生菌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病原菌的功能,且其能調節黏膜免疫系統,減少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等炎性物質的產生。
本次實驗還顯示,實驗組治療后血清C-反應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C-反應蛋白是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的敏感指標。大量研究證實[7],C-反應蛋白對評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兩組治療后C-反應蛋白均降低,表明C-反應蛋白可作為評價藥物療效的指標。兩組治療后血清C-反應蛋白差異顯著,表明聯合用藥的有效性。
兩組用藥期間,僅有少數患者出現惡心、頭暈、便秘、食欲減退等輕微不良反應,給予對癥處理后均緩解,無一例患者出現肝腎功能異常癥狀,未影響正常治療。且實驗組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表明加用益生菌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聯合用藥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聞鶯,丘洪,李英梅,等.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臨床醫學,2013,20(2):150-151,156.
[2]白冰.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1):97.
[3]許永春,馮青青,李春安,等.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56(3):47-49.
[4]王海英.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7):921-922.
[5]陳娟,康靖東,侯鳳杰,等.美沙拉嗪聯合灌洗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9(5):519-520.
[6]王銳,徐惠梅,張寶華,等.美沙拉嗪和腸道益生菌的聯合應用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7):2547-2548.
[7]劉培香.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7):2352-2353.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