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娟
摘 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領域,如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前政府和理論界都較為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因此,探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加強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240-02
近年,我國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到政府轉型的重要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強化,但是從目前來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不容樂觀,仍存在思想觀念陳舊、服務能力不足、制度不夠完善、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诖?,本文在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這將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文化資源的翻新速度日益加快,人們文化生活的形式不斷更新。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能固守單一的模式和陳舊的理念,而應該深切關照民眾不斷變化的文化需求,實時做出調整,回應民眾期待。遺憾的是,我國部分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能跟上民眾與時俱進的文化需求。
(一)思想觀念陳舊,服務意識薄弱
一是一些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民眾不感興趣。例如,今天民眾的閱讀渠道逐漸向新媒體載體轉移,而不少公共文化閱讀資源建設還主要停留在紙質建設方面,公共文化機構提供的閱讀素材多為報紙、期刊、圖書的紙質版,公共文化機構購買或者開放的電子版讀物數量不夠多,內容不夠豐富,不利于民眾拷貝使用。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種類不夠齊全,形式不夠多樣。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然而,部分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種類單一,服務形式簡單,難以滿足公眾的多種需求。
(二)隊伍不夠健全,服務能力不足
一是部分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單位人員編制少,工作人員專業結構不合理。甚至有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僅安排“不好在其他單位安排的人員”,造成文化服務單位工作人員專業性不強,事業心不足,創新性不夠。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手段還比較滯后。盡管目前大部分地區已基本建立了市、縣、鄉、村等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但由于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還主要沿用傳統方式和手段。這也是與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相對應的。
(三)制度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監管
部分地區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歷史欠賬太多,投入缺乏剛性指標,沒有形成正常的增長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總量仍然偏低。一些地方把有限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修建文化設施上,用于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明顯不足。
(四)資源分布不均,縣鄉設施匱乏
相對于城市區而言,縣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更為突出和嚴重。
一是大部分縣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重硬輕軟”現象。由于國家有硬性指標要求,縣鄉基層文化硬件設施建設受重視程度較高,但制度建設嚴重落后,體制機制不靈活。縣鄉基層文化陣地作用發揮不夠,文化陣地重視建設、輕視管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喜歡做表面文章,不能與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不能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和建設,導致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不高。
二是縣鄉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流動性強,專業化程度低。由于對文化工作的地位和重視程度不夠,文化站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兼職,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在編不在崗”和“專干不專職”等現象普遍存在,文化站的站長和干事經常調換,業務水平難以得到提高,專業化程度偏低。
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策略
(一)政府要實現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觀念轉變
一是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常態工作機制。鑒于各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同,國家需要出臺強制措施,要求各地區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建立文化事業經費的正常增長機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常態工作機制。
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設立特聘崗位,選聘優秀人才充實文化隊伍,緩解公共文化單位人才緊缺問題。通過落實編制、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等途徑,充實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特別是要想方設法吸收優秀文化人才投身文化事業。加大對基層文化骨干的培訓力度,提高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
三是實現對文化的有效監管。相對于建設而言,公共文化監管是政府的另一項重要責任。如果監管不到位,公共文化混亂發展,甚至在公共文化中摻雜太多的商業欺詐廣告,不僅會損害公共文化發展,也會給公眾帶來極大的傷害。
四是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逐步建立理事會制度,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群眾代表等參與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
(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在社會層面,政府需要不斷拉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框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民間文化組織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各地民眾參與民間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民間文化學術活動、文化演出活動、文化沙龍等活動非常繁榮。這類活動本著民眾自發組織、自愿參與、全程免費的原則,民眾參與方式靈活,效果非常好。
二是深入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以文藝工作者、社會體育指導員、教育工作者為重點,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志愿者服務隊。鼓勵支持具有文藝專長的在校大學生、離退休同志參加公共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把志愿者服務工作納入公共文化事業單位職稱評定和個人績效工資管理,號召文化單位職工參與社區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建立公共文化單位人員進村(社區)包片輔導制度。
三是發揮人民團體的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各地區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委等部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適合青少年、老年人、殘障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活動,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
四是制定支持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要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文化,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事業非營利性領域,通過出讓冠名權等方式,鼓勵企業或個人興辦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引入獎勵機制,大力發展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三)同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突出特色
在區域布局方面,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地區,應鼓勵、支持、引導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出特色。鼓勵各地區結合各自實際,深入了解當地群眾喜好,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地區特征的公共文化品牌;鼓勵不同民族的人們依托傳統節日和各種節慶活動,加快推進特色文化及產品建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勵各地區深入挖掘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開發本地區的公共文化資源。
(四)增強現代技術傳播公共文化的能力
各種公共文化設施,要在利用有線傳播的基礎上,擴大無線網絡覆蓋范圍,利用互聯網終端、手機等傳播手段,增強數字公共文化資源傳播能力,使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的服務資源。要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術,豐富公共文化“8小時上班時間”之外的服務內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應要實現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觀念轉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現代技術傳播公共文化的能力,在資源分配上重點向縣鄉基層組織傾斜,同時,面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對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水平,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陳紅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大眾文藝,2013(7).
[2]蘇琳.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2014.
[3]王虹.安徽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