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菁
摘要:目的 探討高血壓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及優勢。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診的高血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各自4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患者則加用中醫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不僅可以提高療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壓與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關鍵詞:高血壓;中西醫結合;方法;優勢
高血壓屬于常見多發性疾病,有著“三高”與“三低”等特點,其中三高指的是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三低指的是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服藥率,甚至有學者指出還有不愛用藥、不規律服藥及不難受不吃藥“三不”特點[1]。為此高血壓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案治療,才能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方法與優勢,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80例,全部為我院接診的高血壓患者,納入研究時間2013年4月~2016年4月。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7.8±3.4歲(39~77歲);病程4.8±1.2年(1~13年)。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7.5±3.7歲(41~75歲);病程4.7±1.5年(1~12年)。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馬來酸依那普利片,5 mg/次,2次/d,培哚普利吲達帕胺片,2.5 mg/次,1次/d,硝苯地平緩釋片,20 mg/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辯證治療:①肝陽上亢:方藥為龍膽草、澤瀉、天麻、茵陳各12 g,山梔、柴胡各10 g,黃芩、木通各9 g,菊花、生地、決明子、鉤藤各30 g,以及車前子20 g。②痰濕壅盛:方藥為半夏、南星、陳皮、菖蒲各9 g,天麻、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各12 g,丹參、生山楂、車前子各30 g,以及川芎15 g。③肝腎陰虛:方藥為生地、山藥、何首烏、珍珠母各30 g,天麻、丹皮、茱萸肉、澤瀉各12 g,桑寄生、杜仲、枸杞、川牛膝、白芍各15 g。④陰陽兩虛:方藥為巴戟天、茯苓、茱萸肉、澤瀉各12 g,五味子、石菖蒲、遠志各9 g,熟地、麥冬、杜仲各15 g,肉桂3 g、制附子6 g。將上述方藥采取水煎煮服用,1劑/d,分為早晚兩次服完。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并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3] 研究療效標準如下:治療后患者舒張壓降幅不低于10 mmHg,且降壓至正常或者降幅不低于20 mmHg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降幅不足10 mmHg但降到正常范圍或者降幅10~19 mmHg為有效;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6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50%,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但中西醫對本病發病機制理解及體系均不同,治療理念也就有一定差異[4]。中醫學并無血壓概念,對血壓變化引發的疾病主要根據其癥候表現歸為“中風”、“眩暈”、“頭痛”等范疇,但因為這些診斷無特定血壓制含義,為此高血壓或低血壓都可能發生上述類型。中醫治療重視“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強調臟腑、氣血及陰陽平衡,在治療高血壓上善于從機體狀態失調著手,對患者體質差異進行分析,掌握血壓升高與其他臟器間的病變關系,根據致病因素如居住條件、情志、飲食等進行辯證治療。
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對照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以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則加用中醫辯證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西藥治療具有循證醫學證據多于血壓達標率高等優勢,而且也有預防控制靶器官損傷的效果,但西藥治療副作用較大,且有個體耐受差異等問題,限制了西藥的治療。中醫治療則結合患者病型特點,臨床治療中以湯劑治療,包括肝陽上亢型、痰濕壅盛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等,方藥中有很多中藥成分,比如山楂、南星、牛膝等有ACEI作用;川芎、赤芍、丹參、當歸、五味子、茵陳等有著CCB類作用;地龍、鉤藤等有著中樞神經阻斷作用。此外,部分重要還有降壓、降血脂、抗心律失常等效果[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不僅可以提高療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壓與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劉玥 ,張京春,史大卓,等.波動性高血壓與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醫結合干預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7):869-872.
[2]倪宇艇.中西醫結合防治高血壓的切入點及策略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5):601-602.
[3]張春華.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伴腔隙性腦梗死病人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5(6):860-861.
[4]杜國亮,劉冬,侯艷平,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合并高血脂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5,19(10):1546-1547.
[5]馬金輝.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臨床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13,28(3):310-311.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