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瑞 申耀元
摘要:目的 探討頸部腫大淋巴結的CT診斷價值及臨床影像學檢查意義。方法 總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72例頸部淋巴結的資料,并對其病變的部位、CT表現進行分析。結果 頸部組織相對復雜的解剖關系在橫斷面時容易區別,CT掃描優勢在于定位準確,能明確病變范圍及周圍組織關系。能為臨床活檢提供有利方法。結論 CT掃描能根據腫大淋巴結的部位,腫塊的大小,密度和增強后的強化有無侵潤等提出較為準確的良惡腫大淋巴結的診斷[1],同時操作簡單,風險低,患者痛苦小,并能為今后手術提供準確的定位。
關鍵詞:頸面部;淋巴結腫大;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頸部淋巴結腫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轉移性腫瘤、惡性淋巴瘤及感染性淋巴結炎等。近年來,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發病率逐漸提升,且大多數患者不合并肺結核,因此導致該病的臨床診斷存在較大的難度[2]。頸部結構復雜,傳統頸部X線攝影,由于組織密度差別較小,只能通過顯示的間接X線征象來判斷顯示腫大淋巴結的形態及性質。自CT問世以來,由于有優越的密度分辨率,對頸部腫大的淋巴結診斷率上有了明顯提高。本文旨在通過探討CT對頸部腫大淋巴結的形態,位置的改變來提高良惡性腫大淋巴結的準確率。
1 臨床資料
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齡6~84歲,就診無自覺癥狀常規體檢中發現者24例,無意中捫及者9例,臨床出現癥狀后檢查中發現者139例。所用CT掃描機為美國PK2000型,患者取仰臥頸部過申位,自喉結下方胸廓開口處掃描。層厚、層距均為5 mm,時間2.8秒。采用小視野影像重建盡可能提高圖像分辨率,并根據病情擴大掃描范圍。除2例有造影劑過敏史外其余均作增強掃描。
2 結果
172例頸面部腫大淋巴結的患者中,116例為原發性淋巴結腫大,占67.44%;繼發性淋巴結腫大者56例,占32.56%。172例中惡性淋巴結腫大66例,占38.37%;良性淋巴結腫大106例,占61.63%。66例惡性淋巴結腫大病例中,淋巴結轉移癌56例,占84.85%;惡性淋巴瘤9例,占13.64%;其它1例,占1.51%。106例良性淋巴結腫大病例中,慢性淋巴結炎癥71例占66.98%;淋巴結結核28例,占26.42%;其它7例,占6.6%(見表1)。
3 結論
3.1頸部淋巴結腫大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由于頸部解剖結構復雜,各組織之間連接緊密,較小或較深的一般不易發現,患者往往出現癥狀后才重視。淋巴結作為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機體預防的重要屏障,同時本身也最容易受到損傷。人們對于淋巴結腫大的研究目前已達到了很深的水平,但如何更準確的發現它,認識它,同時通過它去更好了解其相應的組織學及病理學關系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通過CT所具有的空間立體高分辨率的這一優勢應用于頸部,對于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發現,以及其特有的征像,為今后臨床上對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還可發現與原發病灶之間的關系,為手術及其他治療提供指征。
3.2頸面部腫大淋巴結的CT征象:轉移性淋巴結腫大一般為中等密度,較均勻一致,有的有中央低密度區,提示有壞死囊變灶,邊緣清楚或不清楚,由于有多個淋巴結融合,常有分葉改變,增強后以周邊強為主,個別為均勻強化,或中央有低密度無強化區,惡性淋巴瘤淋巴結腫大密度均勻或中等密度,腫大淋巴結邊緣清,增強后一致強化[3]。淋巴結結核的淋巴結腫大一般都為類圓形,周邊密度均勻,中央有低密度區,提示有干酪樣壞死區,邊緣和轉移性淋巴結腫大相比一般均有清晰邊緣可見,增強后均勻強化,干酪壞死區不強化或表現不規則強化。淋巴結炎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密度略低于周圍的肌肉組織,界限清楚,增強后均勻強化(見表2)。
3.3 CT分辨率高,特別對頸部相對緊密的部位能夠很好顯示其解剖結構,對頸部淋巴結腫大有其特殊診斷價值。CT不僅能夠清晰顯示腫物大小與周圍組織結構。同時還可以對其性質作出準確判斷。由于惡性腫瘤生長代謝旺盛,CT常能顯示突破包膜向外侵潤生長的改變和出現中央密度減低區及邊緣環形強化,有時可顯示腫塊與血管壁的關系,在癌性病灶淋巴結轉移中判斷淋巴結外形輪廓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時,淋巴結包膜屏障一旦被破壞其生存率明顯降低,復發率明顯提高[4]。頸部淋巴結多位于頸靜動脈間隙內側和后方,有時壓迫血管向內側和后方移位,舌骨上區頸動脈間隙淋巴結腫大可使頸動靜脈分離,增強CT掃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診斷。另外,淋巴結的大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CT診斷的準確率[5]。直徑<2 cm的腫大淋巴結通常缺乏特異性炎癥病變,結核性、淋巴瘤、轉移瘤也都呈均勻性強化,既不分離也不融合,屬獨立性淋巴結腫,也無周圍浸潤,因此進行CT鑒別診斷并無臨床意義[6]。分析原因,與病灶太小、病變尚處于初期階段、缺乏病理學特征有一定的關系。
3.4頸部淋巴結腫大對于炎癥、腫瘤、結核的診斷意義重大,特別對于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都有重要意義,單純炎癥所致的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常以單發的孤立的結節為主要表現,相互之間很少融合,有比較完整的包膜,與結核相比無鈣化。而腫瘤所致的淋巴結轉移有明顯的腫瘤特點,例如無完整的包膜,相互之間經常融合與周圍正常組織界線不清。
參考文獻:
[1]劉增勝,孫屹巖,胡斌,等.腮腺區腫瘤CT掃描方法的比較[J].齊魯醫學雜志,1999,14(3):174-175.
[2]石夢昀,楊斌,邊莉,等.CT雙能量虛擬平掃在頸部腫大淋巴結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1):812-815.
[3]池宏杰,程楷.腮腺混合瘤的CT診斷[J].齊魯醫學雜志,2000,15(2):97-98.
[4]梁穎,羅德紅,吳寧,等.頸部惡性淋巴結的多層螺旋CT灌注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11):1193-1197.
[5]楊笑一,許秀霞,徐文貴,等.PET/CT雙定量分析在良惡性頸部淋巴結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0):728-731.
[6]董馨,王艷艷.惡性淋巴瘤累及頸部淋巴結的螺旋CT表現[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2):2113-2115.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