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琴
摘要:目的 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超聲檢查,觀察其下肢動脈形態學的改變情況,以此進一步分析患者的疾病進展。方法 從我院糖尿病腎病患者中抽取1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就觀察結果將白蛋白尿正?;颊咦鳛锳組,白蛋白尿微量患者作為B組,臨床腎病患者作為C組,腎功能不全患者作為D組。給予所有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組間患者動脈斑塊與動脈狹窄的發生情況。結果 A組患者脛前動脈與脛后動脈出現斑塊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C組與D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C組與D組斑塊發生幾率無明顯差距,P>0.05;A組患者脛前動脈、足背動脈以及脛后動脈狹窄發生幾率明顯低于B組、C組與D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C組與D組狹窄發生幾率無明顯差距,P>0.05。結論 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可有助于掌握其下肢動脈斑塊與狹窄發生幾率,有效追蹤其下肢動脈的形態學結構變化,為后期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更為客觀科學的數據依據。
關鍵詞:糖尿病腎?。怀暀z查;下肢動脈形態學;臨床價值
在臨床醫學上,糖尿病腎病已逐步發展為誘發末期腎臟疾病的重要因素,僅次于腎小球腎炎,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合并癥之一[1]。該疾病發病機制復雜,患者機體代謝功能發生紊亂,若早期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疾病將發展為終末期腎臟疾病,醫學治療難度將加大。由此可知,早期注重防治對于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2]。然而就病例機制的復雜性而言,如何才可有效掌握患者動脈斑塊、動脈狹窄具體情況是診斷與治療的關鍵[3]。本文中,通過對糖尿病腎炎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明確患者動脈斑塊以及動脈狹窄的發生情況,整理出下述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4年09月~2015年09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9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檢測結果將其以白蛋白尿正?;颊咦鳛锳組,白蛋白尿微量患者作為B組,臨床腎病患者作為C組,腎功能不全患者作為D組。上述患者中男性有109例,女性有87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5.48±5.14)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病程(4.24±0.12)年。其中A組(45例)中,年齡為53~68歲,平均年齡(63.24±2.14)歲;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3.28±1.04)年。B組(55例)中,年齡為52~70歲,平均年齡(65.34±1.27)歲;病程為9個月~5年,平均病程(3.24±0.68)年。C組(56例)中,年齡52~69歲,平均年齡(65.43±1.31)歲;病程為9個月~5年,平均病程(3.24±0.68)年。D組(40例)中,年齡為52~70歲,平均年齡(65.34±1.27)歲;病程為9個月~5年,平均病程(3.24±0.68)年。四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距(P>0.05),組間數據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 采用飛利浦iu22彩超儀對所有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在高頻實時動態下觀察并記錄患者動脈斑塊(脛前動脈斑塊與脛后動脈斑塊)、動脈狹窄(脛前動脈、足背動脈以及脛后動脈狹窄)發生情況。其中,IMT大于1.4 mm則可視動脈斑塊形成;動脈狹窄度公式計算為:(血管內面積-有效面積)/總面積×100%=狹窄度[4]。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以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 檢驗。若P﹤0.05則可視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組間患者脛前動脈斑塊、脛后動脈斑塊發生情況 四組患者脛前動脈斑塊、脛后動脈斑塊發生情況具體如下,從表1中可看出,A組患者脛前動脈斑塊、脛后動脈斑塊發生幾率明顯低于B組、C組、D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C組、D組發生幾率組間差距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組間患者脛前動脈、足背動脈以及脛后動脈狹窄發生情況 A組患者脛前動脈、足背動脈以及脛后動脈狹窄發生幾率明顯低于B組、C組、D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B組、C組、D組組間發生幾率差距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醫學上對于糖尿病腎炎該疾病的病因與病例機制尚未有統一明確的說法,在治療中多著重從控血壓、控血糖兩方面入手,并重視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與控制。只有全面、客觀掌握患者相關的臨床數據,才可有針對性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并適時調整治療進程與方式[5]。
本文中,通過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發現白蛋白尿微量患者、臨床腎病患者以及腎功能不全患者動脈斑塊(脛前動脈斑塊與脛后動脈斑塊)發生幾率明顯高于白蛋白尿正?;颊?,下肢動脈狹窄(脛前動脈、足背動脈以及脛后動脈狹窄)發生幾率明顯高于白蛋白尿正常患者,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表明,患者的肌酐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會相應影響其下肢動脈出現狹窄或斑塊的發生情況。而白蛋白尿微量患者、臨床腎病患者以及腎功能不全患者動脈斑塊與狹窄發生幾率的組間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一旦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情況,患者的下肢經出現血管突變,而其嚴重程度與進展程度并不存在任何相關性。
綜上所述,借由超聲檢查可精確掌握糖尿病腎病患者下肢動脈斑塊與狹窄的具體情況,為后期評估患者病情進展、有針對性加以治療提供科學的醫學數據。因而,應在醫學上推廣該檢查方案。
參考文獻:
[1]王文平.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流動力學及血管內皮功能的測定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11):1513.
[2]王國鳳,張吉平,韓冠軍,等.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血小板反應蛋白-1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實踐,2015,24(02):112-113.
[3]姜彬糖.化血紅蛋白與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在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價值[J].當代醫學,2016,22(25):23-24.
[4]吳中東.血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聯合檢測在2型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06):595-597.
[5]安娜,郭玲,張晨.下肢動脈形態學超聲改變與糖尿病腎病進展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3,11(06):672-673.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