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在我院治療的90例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對比分析檢查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頸總動脈內徑明顯大于對照組,且頸動脈血管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確定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狹窄程度,并提供血流動力學參數,為臨床治療和預防動脈硬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超聲檢查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血管血流動力學障礙,或者血管壁發生病變,造成患者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進一步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最終造成腦損害,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功能損害癥狀[1]。而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頸動脈斑塊形成可以作為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顯著特征,并且可以直接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隨著近年來血管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頸動脈超聲檢查可清楚顯示頸動脈具體情況,從而為臨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治奠定基礎[2]。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資料,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在我院治療的90例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8.33±5.72)歲。觀察組90例患者中男47例,女44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59.01±6.2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雙功能掃描,利用二維超聲觀察頸動脈腔內有無斑塊,斑塊的大小、部位、性質以及腔內血流信號。檢測時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后仰側偏,放松頸部后將探頭放置于胸鎖乳突肌前緣從前往后進行橫縱切面檢查。同時測量頸動脈狹窄管徑內徑、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此外,采用多普勒頻譜依次測量頸外動脈腔內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頸動脈粥樣斑、狹窄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IMT、頸總動脈內徑對比 IMT、頸總動脈內徑明顯大于對照組,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頸動脈血流參數對比 頸動脈RI、P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超聲圖像特點 頸動脈輕度狹窄,彩色血流柱局部變細不明顯,邊緣清晰;中度狹窄血流柱不流暢;重度狹窄血流邊緣不整,顯像不完成,狹窄處時有彩色血流間斷。血管內膜增厚,斑塊形成,超聲顯示低回聲或中低回聲。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血管腔狹窄,從而引起腦血管流量降低,形成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據相關研究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斷增大,阻塞血管。或斑塊不穩定,發生破裂,破裂的斑塊栓塞遠端血管[3]。或斑塊表面較為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或狹窄的頸動脈會使遠端灌注壓降低,導致供血不足,形成邊緣性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4]。所以,臨床采用超聲檢查頸動脈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超聲檢查屬于無創性檢查手段,可清晰顯示頸動脈內斑塊位置、范圍、性質,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可對無癥狀期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監測和篩查,依據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預測并發癥,從而為臨床早期制定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案提供指導[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IMT、頸總動脈內徑明顯大于對照組,且頸動脈RI、PI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反映,超聲檢查可直觀顯示頸動脈異常血流,提高了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同時提示,由于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使動脈血管彈性、順應性降低,導致血管阻力升高。所以,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診斷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確定缺血性腦血管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狹窄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有效的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隨著超聲診斷技術的日益完善和發展,可以有效提高頸部動脈圖像質量,并且具有無創性、安全性、易行性、可靠性,是臨床診斷頸部動脈病變的主要手段,并且對臨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具有指導性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蔣柳結,潘勇康,王秀琳,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16(6):359-361.
[2]趙軍波,郭強,張立國,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經顱多普勒與頸動脈超聲聯合檢查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4,8(19):82-83.
[3]史新蘭,梁紅.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5,17(16):80-81.
[4]張梅,張運.頸動脈及股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自然演變[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3,19(7):488-490.
[5]Huang Y J,Liao J T,Xiao Y.Evaluation of two-dimensional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peritoneal mesothelioma[J].Hunan yi ke da xue xue bao=Hunan yike daxue xuebao=Bulletin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2000,25(4):391-392.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