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飛過 王曉芳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經濟環境,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研究了金融創新選擇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影響。筆者利用聯立方程模型檢驗了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發現,金融創新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及推動經濟增長并無顯著作用;利用銀行博弈均衡模型和數值模擬技術研究發現,只有進行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及降低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才能夠有效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提高資金供給效率,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增長,進而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創新選擇;技術創新;經濟增長: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7)01-0048-07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供需失衡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增長。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擴大,依靠擴大政府支出穩定經濟增長面臨著嚴重的債務風險。與此同時,2008年實施的財政擴張政策導致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經濟結構急需優化升級。為應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供需矛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習近平總書記適時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提高產品質量,解決供需矛盾,實現經濟增長。
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邵宇指出,新常態經濟環境下,需要增強供給側改革力度,通過提高供給要素的質量和規模來促進經濟增長。馮志峰研究了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內涵和內在發展邏輯,指出供給側改革要做好“轉型、創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劉向耘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問題出發,認為破解體制性、制度性阻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李翀進一步分析了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依據,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龔剛與胡鞍鋼等指出,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激勵是重中之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短板是社會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而社會創新能力中對經濟結構調整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金融創新能力。陸岷峰和楊亮指出應加快互聯網金融發展,優化銀行信貸結構,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當前我國金融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李廣子和劉力指出民營上市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遠高于非民營上市企業,從債務融資成本角度說明了信貸歧視問題。潘敏和繆海斌的研究則表明商業銀行的信貸更多地投放于大型國有企業,造成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經濟增長。金融創新不足導致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另一個事實是: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難以滿足與市場富裕流動性資金同時并存,流動性資金不能被有效地引導進人實體經濟。上述問題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金融市場并不完善,金融創新不足限制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如何通過金融創新來促進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以金融創新帶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問題。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經濟環境分析
1.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對經濟發展的思考和探索。從1980年以來,我國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但伴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逝,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壓力,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產能過剩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經濟增速下滑,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問題亟需解決。
2009年以來,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降低,總體呈下降趨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比例從2009年的7.9%降低至2015年的2.9%,說明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復制,其原因是隨著我國資本存量的增大,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減小;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011年達到峰值,高達6%,而后逐步回落,并穩定在4%左右的水平上。與2008年相比,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這說明我國實施的擴大內需消費戰略并不成功。在出口方面,除2009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降低為-4%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0%左右,說明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可忽略不計。出口對經濟拉動作用減弱甚至消失,與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以低附加值為主的出口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2010年以后,我國工業對GDP的累計貢獻率不斷下降,從2010年3月的51.1%下降到2016年3月的29.3%,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工業產能過剩。在房地產業方面,過去對我國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的房地產業對GDP的累計貢獻率保持在5%左右,并且在此期間有上下波動的過程。金融業對GDP的累計貢獻率有小幅上升趨勢,并且其貢獻率大于房地產對GDP的貢獻率。金融業與房地產業對GDP累計貢獻率的最大差值出現在2015年3月,達到18%。這說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對GDP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要促進經濟增長要更加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在2015年9月后,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提高,其中的原因如下:一是近來實施的寬松的信貸政策使得流動性資金增多,資本逐利的天然屬性使得資金推高了一線的房地產價格;二是我國金融產品短缺,金融創新能力缺乏導致可投資的金融產品過少。因此,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更應關注金融業發展。
2.供給與需求失衡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供給與需求存在以下不匹配問題:第一,傳統低附加值為主的貿易出口結構面臨著成本優勢消失、出口需求規模降低的問題,內需消費水平難以在短期提高,進而造成部分產能過剩。第二,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品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要求,造成了供需錯配。第三,我國金融體系并不完善,金融創新能力欠缺導致信貸配給無效。上述供需失衡中,對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金融體系的供需失衡問題。隨著金融業占GDP比重的不斷上升,金融資金的供給規模和供給方向對經濟增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余明桂和潘紅波從信貸資源再分配視角出發,研究發現銀行更多將信貸資源配置于私有企業,有利于提高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供給與需求矛盾可由資金供給價格和供給數量來說明。
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我國在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多次調整了存貸款基準利率,以降低銀行與企業的融資成本。從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3%降低至1.5%,一年期貸款利率從5.8%降低至4.3%。眾多文獻研究表明,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能夠以貸款基準利率(甚至更低)獲得貸款,而中小企業雖然具備市場活力,但融資成本要高出許多。以一年期溫州民間融資綜合利率反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可以發現,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大約是銀行信貸成本的3倍,其融資成本水平約為15%,且并沒有隨著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而下降。說明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信貸歧視現象依然嚴峻,高達20%左右的民間融資綜合利率較高反映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存在。資金供給價格反映出我國實體經濟的供需矛盾。
在金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中,銀行對不同部門的信貸配給規模能夠從數量上反映供給現狀。若信貸中較大比例投入到了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部門,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供給就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增長活力。信貸向中小企業等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部門傾斜,有助于提高整體經濟活力,有助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目標的實現。根據已有數據分析,2013年,對大型企業貸款中投放給國有企業107434.800億元,占比達2/3。大型私人企業獲得貸款26 915億元,占比為1/6;而投放給中小企業貸款中,國有企業貸款93586億元,占比為1/3,而投放私人企業貸款13968.400億元,占比近1/2。從貸款的分布看,大型企業貸款多數投放給國有企業,而在中小企業貸款中,私人企業占過半比重。盡管我國近兩年來出臺了多個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優惠政策,但由于國有企業隱性擔保的存在以及中小企業高風險特征,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依然存在。解決金融供給與需求失衡的重要手段是增強金融創新能力,提高信貸的風險管理水平,通過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擴大銀行信貸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總的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隨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改變,經濟增長模式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終的供需矛盾是金融體系供需失衡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問題,金融業的發展難以有效支持企業結構轉型升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的產業結構轉型困難和金融創新不足導致金融業不能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發展路徑
1.改革目標及實現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經濟結構的供給側著手,通過實施改革發展戰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其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注的核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減少行政干預,最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短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利用市場化手段,提高產品質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達到市場的供需平衡;長期來看,通過改革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重新激活經濟增長活力是目標。為實現上述目標,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是關鍵。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資金難以得到滿足,因此,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滿足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是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通過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助力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增強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滿足產品質量需求,是解決供需矛盾,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必經之路。
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企業因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致使企業市場議價能力不足,同時企業產品質量難以達到消費者的要求,容易形成供需矛盾,造成企業虧損。企業虧損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不足,反映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即銀行對企業信貸的可抵押資產價值下降,導致企業融資困難。企業融資難進一步限制了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導致企業難以實現轉型升級,最終無法改變企業面臨的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是“降成本”,但通過簡單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并無太大的益處,這是因為簡單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不能淘汰我國規模巨大且經濟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通過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才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因此,改革的關鍵在于通過金融創新來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使得經濟效益高且具有市場活力的中小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融資,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實現產品質量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2.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三者關系的經驗檢驗
創新發展的根本驅動源于對高收益的追求,因此,不論是金融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是以提高最終收益為目的的。在技術創新指標選擇上,傳統的R&D投入變量僅反映出科研投入水平,并不能反映出技術創新帶來的收益。本文選取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ci)來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采購經理人指數越高,表明企業未來盈利越強,企業盈利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成正比,因此,采購經理人指數越高,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越高。本文采用銀行盈利能力指數(bi)反映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銀行盈利能力與其金融創新能力相關。金融創新能力越高,銀行盈利能力越強,故其盈利能力指數越高。考慮到上述指數都與宏觀經濟形勢有關,本文選取宏觀經濟景氣先行指數(mi)來反映經濟發展環境,當指數大于100時,表示經濟有上行趨勢;當指數小于100時,說明經濟下行壓力大。在金融創新指標選取上,考慮到銀行是金融市場中資金供給的主體,所有數據都經過X12方法處理以消除季節因素,并采用其對數形式消除趨勢項影響。結合上文分析,可以構建有關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三者之間的聯立方程模型,以反映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考慮以下聯立方程模型:
(1)
模型(1)中,第一個方程重在考察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選擇經濟增長的滯后一期lnmit作為解釋變量,主要是考慮到經濟增長具有連續性。第二個方程主要考察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作用,考慮用金融創新變量的滯后一期是因為技術創新具有滯后性,金融支持技術創新的效果并不能夠在當期得到完全體現。為保證回歸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分別采用OLS和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進行估計,采用的軟件為Stata12.0。模型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發現:技術創新、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首先、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即技術創新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作用系數為0.351和0.643,且至少在5%水平下顯著),而經濟增長也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作用系數為1.490和1.496,且在10%水平下顯著)。兩個回歸結果都說明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小,分別為0.015和0.005。計量模型都顯示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顯著,這與金融創新內在的屬性相關。當金融創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突破監督套利,那么金融創新就伴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若金融創新降低了資金管理成本。那么金融創新將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有利于經濟增長。根據檢驗結果可以發現,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并不顯著,反映在回歸結果中為:最小二乘回歸模型下系數為-0.006及三階段最小二乘法回歸系數為-0.007,同時結果都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金融創新并不總是為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金融創新研發也可能引起資產價格泡沫,實體經濟資金短缺問題。因此,金融創新能否有效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取決于金融創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本文并沒有考慮不同經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不同影響,盡管區域金融差異主要體現在金融發展的總量上,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也具有區域復雜性,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信息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區域金融發展限制。金融創新能夠突破地理限制而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金融發展帶來根本影響。金融創新能否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呢?孫浦陽和張蕊指出,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有助于經濟增長。金融創新是否能夠有效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呢?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如何合理運用金融創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呢?本文利用一個博弈均衡模型來解釋如何運用不同類型金融創新,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金融創新選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實現
1.金融創新選擇與經濟增長
關于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并沒有明確的結論。事實上,金融危機前,經濟學家大多認為金融創新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危機后,一些經濟學家卻發現,金融創新對生產力并無益處。Krugman指出,金融創新并沒有真正提高生產力,金融創新的發展本質上是壟斷者為尋求壟斷租金而產生的尋租問題。金融危機前,金融創新被定性描述為產生正外部性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金融危機發生后,經濟學家對金融創新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結論。Levine認為,金融創新并不能直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因可能是金融創新推動了技術創新發展。孫浦陽和張蕊指出,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是不確定的,金融創新通過推動技術進步,以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顯著的。李叢文發現純粹的金融創新不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上述文獻表明,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是由金融創新一技術創新一經濟增長的作用鏈條能否實現來決定的,李苗苗等也支持上述結論。總結上述文獻的研究,可以發現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不同作用研究都忽略了對金融創新功能的分類研究。金融創新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取決于金融創新的選擇。不同類型金融創新的功能不同,對技術創新的作用不同,最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同。因此,金融創新選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必須研究不同金融創新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2.金融創新選擇與技術創新
金融創新推動技術創新的前提是:金融創新能夠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不同類型金融創新對于解決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難題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以往的研究忽略了金融創新分類的研究,不能區分不同類型金融創新的不同功能,因此難以厘清金融創新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本文利用Itai的銀行博弈均衡模型,研究了不同類型金融創新對于銀行資金使用率的影響。運用數值模擬技術分析兩類金融創新對銀行信貸項目成功率的影響,探討不同金融創新選擇下,銀行資金的使用流向問題,并以此分析金融創新類型對企業融資需求的影響。
模型的基本假設是,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與銀行對信貸項目的監督水平成正比。博弈均衡代表了銀行對于信貸項目的監督水平,也反映了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當銀行信貸項目成功率高時,銀行會增加對企業的信貸支持;企業得到的信貸規模越大,則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所需的資金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有利于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反之,銀行信貸項目成功率低則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得不到銀行的信貸支持。考慮到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銀行信貸項目收益率下降,本文考察降低項目監督成本及提高投資回報率兩類金融創新對博弈均衡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描述了在項目收益率為7%時(低水平收益率),銀行通過創新降低信貸項目監督成本對博弈均衡產生的影響。當項目監督成本c=0.300時,銀行由于貸款成本高于貸款收益而不愿對項目放貸,對應于圖1中單個銀行的最優信貸項目監督函數曲線(較細的曲線)位于45度虛線下方,此時所有銀行的最優監督努力水平都為0,即放棄對信貸項目的監督,銀行信貸項目不良貸款率因監督水平下降而上升,最終導致銀行實施謹慎的信貸政策,減少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當金融創新促使項目的監督成本降低至c=0.290時,此時銀行信貸項目收益大于信貸成本,因此,銀行的最優選擇為提高對信貸項目的監督水平,反映在圖1中即單個銀行最優反應函數曲線向左上方移動(較粗曲線),與45°線相交于q=0.932點處。上述模擬過程表明,當銀行的信貸項目收益率較低時,實行降低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能夠促使銀行對投資項目進行監督,且能大幅度提高信貸項目的投資成功率,因此,降低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能夠促使銀行提高對企業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有助于將資金注入到實體經濟中。通過上述模擬過程可以發現,當銀行因信貸項目收益率較低而不愿進行放貸時,實行降低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可以提高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同時,采取降低信貸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非常有效,監督成本的小幅度提升能夠大幅度提高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因此,有利于促使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助力企業轉型。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面臨結構性調整的實際經濟環境,推動發展降低銀行信貸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能夠大幅度提高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圖2描述了在項目收益率較低時,提高投資回報率,金融創新并不能提高銀行信貸項目的成功率。假設金融創新使得投資回報率由2.400提升到2.800,即此時金融創新使得銀行資金的投資回報率大幅度上升,而信貸項目的收益率不變,則在此情形下,銀行對信貸項目的最優反應函數曲線是向右下方移動,從較細的曲線移動到較粗的曲線。即此時銀行信貸項目收益小于金融創新帶來的投資收益,銀行的最優抉擇是放棄對信貸項目的監督,將資金投入到回報率更高的金融創新產品中。因此,若銀行僅實行提高投資回報率的金融創新,例如研發投資收益更高的金融衍生品,則銀行對信貸項目的監督力度下降,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最終銀行為規避信貸違約風險而減少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缺乏信貸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及結構轉型難以實現,此類金融創新并不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通過上述數值模擬過程,可以發現,提高銀行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的有效手段是進行降低項目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提高資金回報率的金融創新不能有效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難以助力企業轉型升級,無力推動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無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實現。
3.金融創新選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分析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并深入研究不同金融創新對資金利用效率的不同,可以發現,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金融創新選擇的重要影響可由圖3反映。
如圖3所示,不同類型金融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敗有著截然相反的影響。若金融創新降低了銀行對信貸項目的監督成本,提高了銀行信貸的成功率,則有助于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助力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反之,提高投資收益的金融創新容易導致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形成資產泡沫,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
推動金融創新發展,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改善企業產品質量,有利于解決當前我國產品市場中的供需失衡問題,同時也有助于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在面對經濟增速下滑,企業信貸項目收益降低,且銀行信貸違約風險上升時,銀行不愿對實體經濟提供信貸,導致實體經濟資金短缺及融資難題,導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銀行進行降低信貸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對于扭轉經濟形勢,提高企業融資規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銀行金融創新不但是銀行提升盈利能力,維護自身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應對利率市場化沖擊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對銀行金融業務的不斷沖擊的外在要求。因而要通過建立制度性保障措施,切實有效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合理引導金融創新發展方向,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結合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際背景,研究了不同金融創新選擇對改革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發現,不同金融創新選擇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降低監督成本的金融創新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部門,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提高投資收益的金融創新吸引資金流入虛擬經濟,造成資金空轉問題及資產泡沫,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的關鍵是金融創新選擇。因此,要大力提升銀行降低放貸管理成本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金融創新水平,通過銀行有效的金融創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以企業技術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徑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標。
基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建議: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立法,推動社會創新能力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創新,實體經濟復蘇的根本在于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銀行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倡萬眾創新,人人創新有利于形成創新氛圍,推動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二是設計金融創新分類監督制度,合理引導金融創新發展,確保金融創新服務于實體經濟。大力支持和鼓勵銀行提升放貸成本及風險管理方面的技術水平,推進互聯網技術在金融創新中的運用,推動信息管理技術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合理控制金融衍生產品的收益水平,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三是完善金融市場建設,充分發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相對優勢。加強金融創新監督,完善金融法規,建立金融創新研發風險補償機制,全面推動金融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巴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