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
【摘 要】學校與班級的教育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為教育機構開展各項提供思想指導。然而,以往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普遍面臨著管理模式單一的問題,為應試教育所束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應當注重教育理念與方式的創新,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科學合理地開展教育管理活動,為教育的質量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新課程改革,旨在推動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6-0108-02
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各個學生的價值。因此,在全新的背景下,應當重視創新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教育的質量。
一、小學教育管理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
1. 過于單一的管理模式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師主要負責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重視面向學生講授知識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教學的目標。此外,學生需要嚴格地按照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學習與生活活動,受到我國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與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管理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分數開展,無法全面的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基于上述狀況,加快對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2. 僵硬呆板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學生的成績高低論英雄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個學校中,分數的高低成為衡量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的今后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學習習慣與態度形成的重要時期,更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因此,小學教學應當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3. 阻礙管理模式的創新
近些年,學校不斷地擴招,學生數量與規模擴大。然而,現有的教學資源與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不利于保障教學的質量。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將精力集中于評職稱中,忽視對教學的研究,課堂教學中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學方式,既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至課堂教學中。相反,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感覺身心疲憊,傳統管理的管理模式,嚴重著教育管理者,導致教學課堂沉悶無趣,挫傷教師的教學熱情,壓制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教育管理模式一直得不到創新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4. 缺乏完善的培養機制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化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教育事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對于教育者以及管理者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現階段大部分小學教育者的學歷層次較低,高素質的人才嚴重缺乏,加上學校培養培養管理隊伍的投入,缺乏完善的隊伍建設機制,無法體會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面臨著崗位與能力不相匹配的問題。尤其是部分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經常性地將行政管理與教育管理工作相互混合,無法發揮出管理層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二、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教育管理
1. 重視培養學生的素質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較大,因此,學校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進一步地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人精神層面的社會價值以及個體價值引起廣泛的關注。因此,管理者應當重視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起民主化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應當不斷地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2.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現階段,學校主要通過分數、進度以及效率等可量化的指標考核教師的教學質量,然而該考核方式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教學的質量,僅僅是反映出教學的數量,無法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甚至部分的教師盲目追求教學的進度,不斷地加快教學速度,忽視對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考慮。雖然短時間內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地通過考核,但是無法保障教學的質量。然而,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發展,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管理者應當加強與教師的情感交流與溝通,轉變教師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
3.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在認知發展特點等方面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與促進者,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傳授豐富的知識內容的同時,更要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結合學生的特點與認知規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突破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縛,創新教育管理模式,為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4. 建立健全教育評價體系
現階段,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一直沿用以往落后的教育評價體系,阻礙著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往的評價模式主要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查學生對于書本知識內容掌握的程度,不重視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學習態度。因此,全新的教育評價體系下,重視考核教育工作者的引導能力,促使其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管理的觀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真實地反映教師的職業能力與教學效果。
5. 完善競爭與獎勵機制
隨著新課程改革內深入推進,應當采取合同制取代以往的終身制,增強教師的危機意識,促使教育管理者在平時的工作中,重視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質。除此之外,應當采取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的要求,以擇優聘任以及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撥優秀的教育管理者,不僅如此,學校應當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將員工的工作業績與薪酬待遇相掛鉤,體現出工資待遇的差別性,既可以充分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又可以創新教學管理的模式。
6. 轉變落后的觀念
隨著新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小學教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應重視改善與創新教育管理理念,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應當轉變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積極融入新課改內容,在教育管理領域逐步地滲透自由民主化的理念,推動新改革的順利進行;其次,建立健全現代化的教育管理體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推行責任負責制,明確各自的職責;最后,應當加強對教育管理者的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者隊伍,推動管理品牌效應的提升,充分地發揮出各自的優勢。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教育管理問題引起家長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是關系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與方式,順應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形勢,為小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推動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使得小學教育管理得到全新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叢日紅.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教育管理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10):67.
[2] 潘光躍.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教育管理的思路初探[J].小作家選刊,2015(21):212-212.
[3] 呂春琴,謝根甲.基于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教育管理[J].科技視界,2015(10):200.
[4] 安香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
[5] 劉曉蘇.淺談新課程改革形式下的小學教育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2.
[6] 馬桂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7):90.
[7] 何彥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16.
(編輯: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