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歷史新課改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取得的成績也相當可觀。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加重視或者處理不當,那么這將會影響到歷史新課改的效果。這些問題表現在哪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這是當前歷史教學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教學;柯立芝繁榮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6-0106-02
歷史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們在教學各方面都力圖有所創新,取得的成就也是可觀的。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有些人也許會發現在這“繁榮”的背后其實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筆者把此時的“繁榮”形象稱為新課改教學的“柯立芝繁榮”(20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的虛假繁榮,隨后緊接著是美國經濟大危機)。也許用這個詞來描述有點過,但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實。下面是筆者對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的“柯立芝繁榮”的幾點看法及應對措施。
一、“柯立芝繁榮”——教學“無師化”,方法“機械化”
新課程要求在師生關系視野上作比較大的調整,不要像傳統教學那樣“滿堂灌”,從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而要把歷史課當作一門素養的課程,歷史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間的“對話”“交流”的過程。這種關系調整對歷史教學改革的意義是重大的、是根本性的,但也有人將此誤解為“不需要教師,讓學生完全自主化”或者“教師只是旁觀者,處于不作為狀態”。主要表現有:一是教學無規劃、無系統性,有的教師走向了“三無”之地(“無目標”“無計劃”“無教案”),最終甚至無成果;二是教師成為擺設或者只負責管理班級紀律,教師走進課堂,宣布上哪些章節,然后再提幾個問題,剩下的事情就是為學生遞話筒了;三是教師要么不發表意見,要么立場不明確,過去是什么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現在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敢去否定學生不正確的觀點,結果是什么答案都是對的。
二、“柯立芝繁榮”——“機械師”與“小丑”
上文提到課堂的“無師化”,那么老師在課堂上到底充當什么角色,學生在課堂上是不是正確扮演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呢?當下,“熱鬧”已成為新課改下歷史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還美其名曰:“課堂的活躍”。課堂越熱鬧就越能體現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花樣百出的多媒體教學成為教師追捧的新貴,教師成了機器操作者,適時引導一下,這樣老師講得越少就越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上課也變成了表演,公開課尤為突出。看似一堂熱鬧非凡,精彩紛呈的課,其實質內容卻是蒼白無力。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新課改所預想的:學生為學習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成為學生的輔導員,反而使老師成為“機械師”,而學生成為課堂“小丑”。
三、“柯立芝繁榮”——靈魂的失卻
一節歷史課如果失去歷史的真正意義,那么即使課堂再活躍,我們都不能稱其為一節成功的歷史課。然而,這種現象卻經常出現。這是“繁榮”背后存在的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泛史化”“去史化”。
“泛史化”就是把歷史學科以外的東西,比如把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個社會實踐等等都看作歷史。新課標要求打破學科本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起來,這為歷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但在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卻出現了被歪曲、誤解和濫用的現象,進入泛歷史這樣一種境地。比如有一個以“走進家鄉”為主題的校本研究性活動,要求學生考察本地的經濟狀況、環境狀況及其未來可能給本地帶來的影響等,試問這里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影子嗎?這是在學經濟,學地理規劃。歷史教育要打破學科本位,并不是要用其他的學科和社會的實踐來取消歷史、代替歷史成為歷史教學的內容,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歷史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整個社會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歷史的真諦。
“去史化”即沒有歷史事實,沒有歷史過程,沒有故事情節,只有背景、原因、意義介紹等,造成一種歷史知識的空心化、非歷史化。這種現象在教學活動中經常出現。比如有教師在上“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時,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在講述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影響。而整整45分鐘的時間,真正述及經濟體制改革過程的史實不足5分鐘。一句話,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和改革的艱巨性被邊緣化、模糊化。學生既然感覺不到歷史的過程,也就體會不到歷史。歷史素養不是由歷史知識直接轉化過來的,也不是由簡單的“背景意義”訓練出來的,而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感受、積累、體驗、涵養等途徑達成的?!叭ナ坊钡膬A向,及在歷史知識問題上采取極端化的態度,使得我們的歷史教學,除了背景和意義,幾乎什么也不是。這也難怪有些學生會說,歷史只是背背而已。
“泛歷史”“去史化”這些錯誤傾向,一方面使歷史課中的歷史元素喪失不少,另一方面又使本來豐富多彩的歷史失去其內在的靈魂,剩下的只是一副空架子,使很多同學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應對歷史教學“柯立芝繁榮”的幾點建議
1. 從教師本身來講
首先我們要改變課堂“無師化”“機械師”的局面或角色?!盁o師化”“機械師”實際上是對教師主導作用的曲解,講要有度,不要滿堂灌,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教師的講是不可能退出課堂的。易懂的可以讓學生自己消化,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知識都是淺顯易懂的,很多還是要靠老師去分析和講解。有位著名的老師對教師講述的重要性和時機選擇上做過這樣的概括:當學生討論山窮水盡之時,教師的點撥可以幫助他們走向柳暗花明,當學生認識誤入歧途時,教師的講解可以幫他們回到正確的航道,當學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散落一地時,教師的概括總結可以幫助他們串成精美的項鏈,當學生沉醉于感性的小樓春色之時,教師的理性升華將其引入意境高遠的別有洞天。這強調了老師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其次,我們要正確看待多媒體教學,對這種教學手段進行正確反思。在課堂“機械化”的現象下,我們應該反思要如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何既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又不能為之所困,更不能成為它們的“奴隸”;反思我們是否要增進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調度等。只有充分的反思,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揮,進而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2. 從歷史課堂和學生角度來講
首先,我們要賦予歷史課堂真正的靈魂——啟迪智慧的人文歷史。古希臘人曾將歷史教育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敘述過去;第二,為理解現在而追述過去;第三,為了展望未來而探索過去??梢?,歷史教育的真正定義在于“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不斷錘煉與升揚”。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 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也說,人類歷史的敘述,是人的事跡、人的目的、人的成功與失敗的歷史。歸根到底,它是生命個體的生存權利和尊嚴感的人文的歷史。因此,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更多展現歷史原貌,引導學生從歷史學習中找出對現實生活有用的東西來,從而達到“融古通今”的效果。同時,在歷史課堂中也要加強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能力的培養。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歷史學習,不要使他們產生歷史無用論,歷史學習只用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的想法,而是要讓他們了解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就是建立在歷史基礎上的,如果忘記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背叛。如果學生對歷史學習有個確切的認識,加上歷史教師的正確引導,那么歷史課堂上的“小丑”將會成為真正的“主角”。
總之,要想把歷史課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必須把“泛史化”“去史化”“無中心拓展化”這些不良現象在課堂上去除,賦予歷史課堂真正的靈魂,同時更正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錯誤態度,引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歷史奧秘。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效果達到新課程改革所預期的目標。
(編輯: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