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樹宏
摘 要: 初中歷史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包括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兩個方面。知識傳授,就是讓學生能夠識記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及它所產生的意義或影響,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了解歷史上中國在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文、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思想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作者結合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現狀,闡述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反思 對策
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識傳授。因為一個只有才沒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的,甚至會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絆腳石,破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謂無才,但他們都走上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道路,成為危害祖國和人民利益的罪人,這說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識傳授。
現行的歷史教科書中加入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但是在廣大農村中學中,從學校領導到廣大教師,都把歷史課程看成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課程,所以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歷史課程應有的時間都被其他課程擠走,學校在安排歷史教師的時候,有專業的歷史教師卻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學校認為沒有教學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殘的教師上歷史課,甚至是讓上主科的教師附帶上歷史課,這樣由于思想上不重視,非專業人員專業知識的欠缺,教學能力的低下,指導思想的錯誤,導致歷史教學只重知識傳授,完全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課堂上就表現為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畫畫,只是要求學生死板地背誦認為是重點的東西,一個學期的課程半個學期甚至是一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樣,本應是生動、活潑、有趣的歷史課,卻成了學生深惡痛絕的“受罪”課。試想:這樣的歷史教學,怎能承擔起應該承擔的任務,怎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怎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怎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優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應有的傳承,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
要改變這一現狀,除了需要從上到下重視外,最關鍵的是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心底里重視通過歷史課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盡力學習和掌握利用歷史課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筆者就多年從事歷史教學的實踐經驗談談怎樣有效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們要什么樣的教學觀》一書中給教師的十八條建議中的一條說得好:“新課程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另一方面,教材上較為概要或沒有的內容有時教師要展開或補充,或針對某些內容開展專題研究或小課題研究。”由此可見,現行的中學教材,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留有很寬松的環境,對教材中的內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教師做必要的補充和擴展。筆者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注意挖掘現行歷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結合實際加以擴展,并針對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歷史事件做適當的補充或擴展,展開專題討論,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學第四冊第四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時,筆者就利用三節課的時間,充分挖掘長征這一偉大壯舉中的素材,非常詳細生動地向學生講述“五次反圍剿”,“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與張國燾左傾路線作斗爭等長征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并讓學生搜集各種書籍,網上查閱各種資料,然后專門召開一次長征精神討論會,這樣讓學生在了解具體的事件的基礎上,再經過充分的討論,從革命先烈身上學到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勞,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無限忠誠,勇于獻身的長征精神。同時,利用長征經過云南時紅軍攻占曲靖,圍攻昆明這段歷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的感情。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我們的祖先在歷史上還是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們的祖先曾經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這樣自然而然就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他們覺得中華民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整理,學生明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反抗外來入侵的優良傳統,當祖國遭到外來侵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國正處于危難之中時,我們要有一種民族責任意識,要有一種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獻身精神,這樣就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其次,把一些鄉土教材有機穿插到統編教材中,使鄉土教材和統編教材融為一體,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學第四冊第7課:“神圣抗戰的開始”一課中的“臺兒莊戰役”時,筆者就專門安排一課時,巧妙地把有關的鄉土教材融入統編教材之中:因為,當年我們瀘西縣的著名人物(新中國成立后為中共中央政協委員)張沖(字云鵬)就作為滇軍148師的師長率領184師堅守臺兒莊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陣地”,浴血奮戰,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為贏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現在瀘西縣正在建設的云鵬電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張沖的侄兒,當時184師旅長陳現龍也在戰場上犧牲,他的遺體運回瀘西安葬在風景秀麗的秀山公園內,現在,在瀘西縣城秀山上還有陳現龍的墳墓和紀念碑。
學生在聽完這段歷史后,大發感嘆:原來我們瀘西也有這么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瀘西人民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樣,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種自豪感很快就在學生心中升騰起來。
又如在教學“國統區人民的反蔣斗爭”這段歷史時,筆者就重點向學生講述了1948年發生在我們舊城鎮舊城村圭山坡上的“舊城起義”,這次起義帶動了整個云南地區的反蔣斗爭,在云南歷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們舊城還是革命老區,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對家鄉的自豪感。
在教學第四冊第22課“社會主義在摸索中前進”這一課中關于“五夸風”時,就巧妙地把當時在本地區流行的一句俗語——“金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飯,碗碗泡的酥肉湯”巧妙地融入課堂,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高。
總之,中學歷史教師要十分重視在歷史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千方百計地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