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2017年2月,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5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具備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聯通、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這標志著,一場讓文化資源流動起來以增加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效能的基層公共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啟動。
文化館、圖書館實行“總分館制”是個“舶來品”,歐美等國家普遍采取,它是指在一個合適的地域單元內,由一個或多個建設主體建成一個“公共圖書館群”,在該體系內,通常由總館主導協調多個分館共建共享,實行文獻資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統一服務政策、統一服務標準,通借通還。現在,我們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實行“總分館制”,也就是要在縣級建總館,在鄉鎮、村(社區)逐級建分館。這確實是一場可貴的變革。
“總分館制”有利于文化資源實現城鄉共享,提高利用率。以前縣級、鄉鎮、村社各建各的文化館、圖書館,“分灶吃飯”、單打獨斗的結果是,各級文化館、圖書館獨立分散,涇渭分明。如此一來,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建設得往往較好,文化資源豐富,而鄉鎮、村社所謂的文化館、圖書館,充其量只能叫“室”,文化資源匱乏,常常是“鐵將軍”把門。一句話,縣域內的公共文化資源形成不了合力,不能把服務效能最大化,存在一定的閑置。
有了“總分館制”,形成“一個總館+多個分館+若干服務點”的布局,縣域內的公共文化資源就實現了共建共享,縣級館里的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就可以“下基層”,甚至“走”進農家書屋,優質文化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在先行實施“總分館制”的地方,一些社區居民不用到縣級圖書館,就能看到總館定時配送來的新書好書,一些農民不出鄉鎮,就能將從縣級圖書館里借來的圖書還上,圖書資源的流動堪稱便民,而且有效率。

“總分館制”有利于縮小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差距,讓群眾享有便利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總分館制”的實施不光是讓文化資源流動起來更便民、更有效率那么簡單。總館會把分館的建設、維護、運營當成自己的事,對分館予以管理、帶動,還會為分館培訓服務人員,保障分館具有相應的人員保障。如此一來,過去鄉鎮文化站、圖書館無人管或無專業人員管的問題就得以化解,據說有的總館還要送戲下鄉等,以力求分館建得起、轉得動、用得好。
可以說,“總分館制”讓公共文化服務伸向遠方,是在打造無形的知識之城。眼下,相關部門出臺了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期待這項工作在各地都取得突破性進展,讓廣大基層群眾享受到均等化的、優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當然,“總分館制”需要一定的經費作支撐,是由縣級公共圖書館來主導建設,采取“總分直管”模式,還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采取“民辦公助”模式,都可以展開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