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從幼兒園中班開始,我就帶著兒子讀古詩,讀詩是我們業余生活的一部分。開始小家伙只是跟著讀,有樣學樣地搖頭晃腦。上小學后,他開始不滿足于跟讀,隨之而來的是各樣小問題,讀《江南春絕句》時問:“媽媽,南朝真的有四百八十座寺廟嗎?”讀《望洞庭》時問:“媽媽,古時候人用鏡子還要磨嗎?”讀《小兒垂釣》時問:“媽媽,古時候的小孩子都不梳頭的嗎?”我們就這樣一起讀著,一起尋找著答案。
一日,我和兒子買菜回家,剛進小區,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蠟梅花香。我們顧不得把手中的菜送回家,就在小區內尋找起來。果真,在一處不起眼的花壇中找到了那棵蠟梅樹。小小的蠟梅花朵兒在枝頭盛放,薄薄的花瓣近乎透明,嫩黃色的花蕊小巧可人,在冬日枯竭的花壇中顯得格外有生機。
正看著花,兒子突然低聲吟誦起來:“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驚喜地看著兒子說:“兒子真棒,這首詩用在這里很合適,應時應景。”聽了我的贊美,兒子露出了小得意的表情。當晚他站在露臺上又聲情并茂地背誦了這首王安石的《梅花》。我想,那梅花的香味也許會永遠存留于孩子的心中。

我漸漸發現兒子越來越多地把古詩融于生活中。我們經常一起自駕出行,一次在龍川大峽谷,景色非常秀美,瀑布、小溪,貫穿整個峽谷。當我們一行在峽谷中徒步,隱約聽到“嘩嘩”的水流聲,越走聲音越大。兒子說:“媽媽,應該有一個很大的瀑布,這水聲很大了。”
我們在峽谷中一轉,便看到一處瀑布,落差有二三十米高,從山崖上飛流直下。兒子激動地跑向那瀑布,還沒等我阻止,他已經脫了鞋子小心翼翼地走進了瀑布下的水潭中,在淺水的地方玩起來。潭邊飛濺的水花,將兒子打濕。我坐在不遠的石頭上,看著老公和兒子戲水。老公說:“兒子,你來用一句詩形容一下這瀑布。”本以為兒子會念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可沒想到他眼珠一轉,念道:“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我在岸邊立馬拍手稱絕,大大地贊揚了兒子。我走向他問:“怎么能想到這一句?”他說:“媽媽,我有一雙能看到美麗的眼睛。”
我覺得,兒子更有一顆發現美麗、感受美麗的心。
上了小學以后,兒子的家庭作業越來越多,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不過我們始終堅持每天睡前的親子閱讀。那天我們并肩坐在床邊,打開詩集,我開始讀泰戈爾的一首詩《仿佛》:“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在游戲中間/有時仿佛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我的搖籃/所哼的那些歌調/我不記得我的母親/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廟殿里晨禱的馨香/仿佛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當我從臥室的窗里/外望悠遠的藍天/我仿佛覺得/母親凝住我的目光/布滿了整個天空。”
當我讀完最后一段,兒子將頭靠向我的肩膀,兩個小胳膊抱起我的左邊胳膊,抬頭望著我,說:“媽媽,我愛你,我非常非常喜歡你,希望你不要在我前面死去。”我的眼睛頓時模糊了。我輕輕地摟著兒子的肩膀,微笑著對他說:“傻孩子,媽媽也很愛你,媽媽的愛會永遠陪伴著你。”
從那以后每天睡覺前,我除了要給兒子一個擁抱以外,都會加上一句:“媽媽永遠愛你!”我愿這份愛會陪伴他一路走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