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倩
(徐州市康復醫院手術室,江蘇 徐州 221003)
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上常見的血管疾病。此病患者多為中年男性,其早期臨床表現主要為下肢乏力、酸脹、皮膚色素沉著、潰瘍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1]。在臨床上,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方法主要為進行手術治療。此病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可因發生應激反應而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并可因長時間臥床而發生多種并發癥。研究發現,在對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期間對其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接受手術治療后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徐州市康復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8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4例,其納入標準是:1)經超聲檢查被診斷患有下肢靜脈曲張。2)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在術前存在深靜脈血栓的患者。2)血液疾病患者。3)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4)惡性腫瘤患者。將這些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年齡及病程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數據比較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術后用藥護理及健康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方案是:1)體位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使其取平臥位,用長枕墊高其患肢約20°至30°,在其足部放置“U”型防垂足墊,并在其雙腿間放置外展梯形枕,以使其踝關節保持在功能位(背伸90°中立位)。鼓勵患者進行小幅度的抬臀鍛煉(鍛煉時間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并注意將骨盆保持在水平位,以利于其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預防下肢水腫及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減輕其骨盆靜脈的壓力。指導患者定時在床上翻身,翻身的間隔時間一般為4 h/次。在患者翻身時在其兩腿間墊軟墊,每次翻身的幅度以30°至40°為宜。2)飲食護理。囑患者在術后6 h可以適當飲水,并可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及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不要食用狗肉、羊肉及辣椒等食物。指導患者保持排便通暢、戒煙戒酒。3)心理護理?;颊咴诮邮苁中g治療后若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詳盡地為其介紹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機制、進行手術的安全性。對患者提出的疑問應進行細致的解答,以幫助其消除顧慮。4)功能鍛煉指導。在術后定期檢測患者的血壓及脈搏,觀察其患肢遠端皮膚的顏色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警惕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在術后1周指導患者進行伸屈足趾及踝關節背伸等功能鍛煉,每天早晚各鍛煉一次,鍛煉的時間以患者可耐受為度。5)預防并發癥的指導。指導患者在早晨起床后穿彈力襪,以預防下肢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在患者穿彈力襪期間應密切注意其是否發生下肢腫脹及其皮膚的顏色。指導患者在晚間睡覺時必須將彈力襪脫下。一般情況下,患者在術后可穿彈力襪2~3個月。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對比觀察其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等凝血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皮膚瘀斑和肢體腫脹)的發生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中呈正態分布的定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FIB的水平、aPTT和PT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接受護理前相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aPTT和PT均顯著增加,其FIB的水平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aPTT和PT均較高,其FIB的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22.50%。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其各項凝血指標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其各項凝血指標的比較(±s )
注:與本組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FIB(g/L) aPTT(s) PT(s)研究組 40 護理前 4.12±0.97 29.90±6.14 12.51±3.01護理后 3.07±0.31*# 34.48±4.74*# 15.50±3.31*#對照組 40 護理前 4.23±1.01 29.75±4.12 12.40±2.97護理后 3.58±0.45* 32.10±5.49* 13.99±2.44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主要是因患者長時間保持相同的站姿或坐姿,血液蓄積于其下肢的靜脈,使下肢靜脈壓升高所致。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腿部出現樹瘤樣的硬塊結節或形似蚯蚓的扭曲血管[3-4]。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此病患者較易發生皮膚瘀斑及下肢腫脹等并發癥,其皮膚瘀斑大多在術后3~5天出現,癥狀較為輕微[5-6]。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此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的情況,改善其發生的各種并發癥。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綜合護理干預在降低此病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纖維蛋白原具有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及血液的粘滯性、促進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FIB的水平、aPTT和PT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接受護理前相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aPTT和PT均顯著增加,其FIB的水平顯著降低(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aPTT和PT均較高,其FIB的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后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術后的凝血指標,并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李春龍, 姚立正, 李文會,等. 腔內激光閉合術與傳統外科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對比研究[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 26(4):305-308.
[2]王萍平. 對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8): 168-170.
[3]Studennikova VV, Severgina LO, Dzyundzya AN, et al. Lower extr emityvaricose veinsin childhood and at a young ag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features.[J]. Arkh Patol, 2017, 79(4): 56-60.
[4]Brumberg RS, Davis C. Ruptured common femoralveinpseudoaneu rysm from a common femo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presenting aslower extremitysteal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great saphenousvein.[J].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2017, 5(4): 571-574.
[5]吳翠紅, 黃雁. 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42):10-11.
[6]富艷梅. 下肢靜脈曲張術后護理措施[J].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4): 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