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康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略低于6.7%的GDP增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些人又開始老調重彈“居民收入增長跑不贏GDP”。
“居民收入跑贏GDP”這個概念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即便在經濟穩定發展的階段,實現兩者的同步增長只是“有可能”,未必談得上“絕對化”的要求。美國、韓國、日本都曾有過收入倍增計劃,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偉大美國”計劃。但正是在美國,工資大幅增長之后緊跟著的是嚴重不良的“滯漲”,人家以后主要依靠“新技術革命”走出困境。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即便很看重國民的收入增長訴求,也不可能持續將超過GDP增速作為目標。考慮到人口規模上升的特點,即使兩者實現同步,充其量也只宜規定為某個階段的要求。前些年,拜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所賜,中國實際也經歷了類似的“收入倍增”,現代化“三步走”中已實現的“前兩步”都包含著這一特征。但是,這個趨勢嚴格說是不宜以“居民收入跑贏GDP”來持續要求的。
GDP是按照不變價計算,居民收入則是按照現價。若考慮物價指數,實際收入可能還要再少一些,兩者的增長存在差異在所難免。特別重要的是,支持居民收入提高的最重要指標是勞動生產率,且居民收入基于勞產率提高的同時還須注意促進共同富裕。盡管近年我國經濟下行中很多行業勞產率的提高并不如人意,但整體看來,居民收入近年還是隨著GDP有明顯增長,這應該肯定與政府改善民生、雙創等政策,以及人口結構與市場共同決定的“招工貴”使社會成員——尤其是低端勞動力與草根創業創新者的收入有所增加有關。相應于此,基尼系數已由0.49以上下調至0.46左右,表明收入差距懸殊略有緩解。
2010年到2020年,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翻一番。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雖有密切聯系,但并非完全重合。全球范圍看,衡量收入更準確的標準是國民收入,GDP只代表一種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無論是GDP還是國民收入,其增長與整個經濟的發展過程一樣,是波浪式的。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希望通過反周期和結構優化來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下行過程中,應牢記另一個與收入增長關系密切的參數——效益。如果整體企業效益較好,國民收入就能和GDP增長保持同步;反之,職工收入增長低一點也可以理解,畢竟企業得維持再生產。
按照總理的“兩會”公開發言,今年可能會繼續關停一些企業,不少人擔心這會否影響國民收入的提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來看,這種擔心沒抓住本質。經濟結構優化的確隱含著轉型陣痛的可能性,被淘汰產能對應的崗位收入可能降低,但一定會得到社會保障體系與相關政策的托底。與此同時,優勢產能崗位的收入可能上升,綜合來看勞動生產率定會由此提高。況且中國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勞動力開始顯得金貴,剩余勞動力的“低廉優勢”正明顯喪失。這意味著,包括青壯工、農民工、家政服務等低端勞動者在市場上的要價能力還會明顯提高,其工資上升速率將可能繼續超過平均水平。▲
(作者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會首席經濟學家,由白云怡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