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王靜
摘要:數字城市是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熱點,許多城市對此投入了精力,其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了切實可靠的數據基礎。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節省財力,確保數據的現勢性,目前數據生產主要采用更新的方式獲取。
引言: 一般根據測區的范圍,實地變化的程度以及影像的現勢性,主要采用以航測數字成圖為主,以全野外數字測圖為輔的方法獲取更新數據。在參考實時DOM更新時應盡量利用已有數據和收集的資料,如地理國情普查的名稱注記、道路和水系的屬性等等,用正確要素代碼和類型表示在圖上,并填寫其屬性項,以盡量減少外業調繪的工作量。內業更新時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水系
根據航測影像判斷水系的變化。在擴大建成區進行水網的改造,建設一些景點人工挖的大型湖泊等。水網密集區域的支渠、小水塘可以酌情舍去。圖上0.5mm與0.2mm的支渠間距小于2cm和長度小于4cm的可取舍(針對江蘇里下河區域)。實地變化圖上長度超過10mm的干堤、一般堤、加固岸應予更新。新增的河流的名稱等參照水利國普等數據,然后再通過外業的實地核實方可。水系上的符合上圖要求基礎設施的按照影像與部分資料更新上圖。
2、居民地及設施
居民地的表示應總體上反映居民地輪廓、分布特征、連通性以及其他要素的關系。居民地主要分為城鎮和村莊。更新居民地時,位置超限時需加以改正,并補采新增地物。還有就是由于各地建成區的擴大、發展開發區、新農村的建設等需要許多居民地的拆遷與重建。根據實時的影像予以更新。在城區內的更新需要注意高層房屋、超高層房屋與普通房屋的區分并注意投影差。居民地的附屬設施:運動場、地面停車場、地下停車場與地下通道出入口、廠區中的設備等根據規范要求符合上圖要求的予以上圖。另外特別突出的和有方位意義的獨立地物應表示。
3、交通
交通數據應能正確表示道路的類別、等級、位置,反映道路網的結構特征,通行狀況,分布密度以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根據影像對新增的鐵路、符合上圖要求的等級路與城市予以更新(個別城市道路不符合上圖長度但起貫通作用的也應更新),屬性問題參考部分已有的資料。在農村地區小路、時令路可根據道路網的疏密程度進行適當取舍,一般選取較長遠的、貫通的、連接居民地或公路的小路。道路的附屬交通設施的表示應考慮與道路及其他地物的關系。可以根據影像判斷大型的全部表示,小型的依據重要程度選取表示,屬性按照地理國情普查等資料進行完善,這樣從某種程度上減輕外業的工作量。水運主要設施如碼頭、停車場、燈塔等一般都需表示,其他的選取重要的表示。
4、管線
表示國家、省級、城際間大型或重要的電力線和油氣管線等,經濟發達、地物密集的街區可擇要表示。35KV及以上的高壓輸電線路應予更新;居民地內的大型變電站室 (所)應予更新,居民地外的變電室(所)根據高壓輸電線更新的情況進行更新。110KV及以上的電力線的電線塔應全部表示,110KV以下的只需要表示轉折點得電線塔。實地變化圖上長度超過10mm的主要管道數據視其連通性更新,新增的長度超過30mm的地面上架空管道(輸油、輸水、輸氣管道等)應表示。
5、境界與政區
根據上一輪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結合參考地理國情數據進行更新,鄉鎮界依據最新統計區劃代碼和名稱。注意境界線以河流航道為界時,必須沿其航道中心線表示;境界線以河流、溝渠等線狀地物為界時,境界線應與河流等線狀地物重合。當兩級(含兩級)以上的界線重合時,只表示最高一級的界線。自然、文化保護區和開發區、保稅區等有明確界線的、以范圍線構面并加注定位點,同時采集區界線;沒有明確界線的,在范圍中心采集定位點。飛地的界線及其屬性,按其所屬最高行政區域的等級表示。境界進入海域時,界線應中斷在海岸線上。
6、地貌
在地物要素更新過程中處理好原有的高程注記點與等高線的關系。實地地貌的變化需要外業調繪。根據區域地形特征,按照平坦地區1米、丘陵地區2.5米、山地5.0米的等高距表示地貌。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貌類型特點,正確表示山脊、山頭、谷地、斜坡及鞍部等的形態特征,并與其他地物要素的關系合理。自然或人工地貌要素如巖峰、陡崖、路塹、壟等,一般應采集大型的、大面積的、有重要方位意義的。對于閉合等高線表示的山頭、洼地應適當表示高程點。依比例尺表示的土堆、石堆、坑穴、沖溝、陡岸、路塹、溝塹、路堤、壟等地貌要素,應根據分布面積或長度適當的加采比高點。
7、植被
植被與土質的表示應反映出地面植被覆蓋和土質分布特征。有較大面積植被覆蓋和土質覆蓋范圍都應全部采集,小面積植被和土質可進行適當的取舍,避免過于瑣碎和雜亂。表示有重要意義的獨立樹、樹叢、行樹等。一般植被隨著水系、居民地、交通等大面積的更新變化而變化,大面積植被、土質等與其內部包含的變化的街區式居民地、面狀水系等面狀要素不得重復表示,應扣除變化的街區式居民地、面狀水系等面狀要素;線狀、點狀地物可以疊加表示。種植有水生作物的水塘,除在植被數據層采集相應的要素外,還應在水系數據層采集水塘范圍,并賦水塘相應屬性。
8、地名與注記
內業在外業外調之前盡可能的利用所現有的資料將圖上的地名及注記表示出,這樣為外業的更新調繪工作提供方便。新增的地名要補充、消失的地名需刪除(可根據資料,不行就根據外業調繪的實際情況)。
9、接邊
在完成更新后進行數據的圖幅與圖幅邊的接邊,經過接邊處理的要素關系應基本協調合理。如果實在不能接邊的應檢查原因,再決定是否進行接邊,并記錄在元數據中。
參考文獻
[1]《大比例地形圖更新的若干問題及對策》
[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2-2006)
[3]《1:10000(1:5000)基礎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數據規范》(試行稿)(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2012)
[4]《1:5000、1:10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GB/ T1399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