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雷+劉宏慶
摘要:按納格礦區南接果洛龍洼金礦,北鄰阿斯哈金礦,該地區內發現7條金礦(化)帶(AuⅠ~AuⅦ礦帶),金礦帶主要分布于萬保溝群絹云綠泥石英片巖和納赤臺群千枚巖內,并由橫貫研究區的主干斷裂構造。文章通過研究按納格地區的地質特征來探討其與金成礦的關系。
關鍵詞: 按納格;地質特征;成礦性
引言:按納格地區發現了鐵、銅、金、鈷等多金屬礦點以及礦化點,并且在該區域發現了煤礦點,在該成礦帶上位于東昆中構造帶,其中我們以東昆中構造帶為界,有一條巖漿弧在北邊,有一條縫合帶在南邊。在區域內可以發現強烈的巖漿活動,在地質作用的影響下發育了多級構造。
1、地質概況
1.地層:按納格地區內分布的地層主要為早元古代金水口巖組、中元古代小廟組、奧陶-志留紀納赤臺群和二疊紀布青山群,并且第四紀殘坡積、沖洪積分布于溝系及山坡地帶,其中小廟組控制著區內石英脈型金礦和主要金異常。
2.構造:按納格地區由于構造產出的時空、形狀以及性質受到了昆中斷裂的支配,在這個的影響上面我們可以發現4條具有一定規模的斷裂構造帶,它們的產狀為近東西向與北西西向分布,并且它是壓扭性逆斷層。
巖漿巖:可以發現在按納格地區外圍的北西以及東部幾乎被華力西期的中酸性侵入巖漿巖覆蓋,巖漿巖的分布及其廣泛,它的存在為金成礦提供了十分必要的熱動力條件,但是它在研究區的出露極少,主要的產出形式為脈巖[1]。脈巖可以見到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以及石英脈。
變質作用:按納格地區的變質作用主要有經歷了多次期大規模的造山事件,從而區域變質作用普遍發育;由于遭受了多次的大規模構造運動,由于在構造運動中擠壓扭動與摩擦,動力變質作用普遍而強烈;多期次的巖漿侵入和各種熱液對巖石的影響從而發育了強烈的熱液變質作用。最開始發生的動力變質為金的活化提供了足夠的動力和富集提供了空間,后來的巖漿侵入更是加強了金的富集。
2、成礦條件
在成礦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斷裂構造,因為斷裂構造活動制約了巖漿的侵入和礦體的形態和其儲存的位置;巖漿活動是成礦物質的主要的來源,它是成礦的前提和基礎,成礦的關機在于豐富的成礦物質[2];而地層特征主要為礦體的周邊提供了適合于控礦構造的圍巖,地層的作用還包括了作為礦體的隔擋層,以及在礦體處于流體狀時的運輸、富集和儲存定位。按納格地區所處的構造環境為東昆中構造帶,可以發現很好的噴流沉積作用,火山巖常常與噴流沉積作用相伴,可以在其中發現大規模的噴流沉積巖。
3、礦體地質特征
3.1 礦(化)帶特征:按納格地區內發現了4條金礦(化)帶主要分布在萬寶溝群內的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片巖以及在納赤臺群眾的千枚巖內,并且在3條主要的斷裂構造帶控制下,同樣具有顯著的水系沉積物異常和土壤測量異常。
1.AuⅠ礦帶為一構造蝕變巖帶,是研究區內最大的一條含金帶,主要由逆斷層性質的斷裂構造控制;
2.AuⅡ礦帶由4條含有金的石英脈和1條構造蝕變帶共同組成,它的圍巖主要由絹云母綠泥石英片巖構成;
3.AuⅢ礦帶由2條含有金的石英脈和1條構造蝕變帶共同組成,在熱液活動與礦化蝕變的影響下,形成了輝長巖體、鉀長巖體之類的對金成礦有利的構造環境;
4.AuⅣ礦帶由3條含有金的石英脈和1條構造蝕變帶共同組成,其中礦體多呈現脈帶狀或小透鏡狀;
3.2 礦(化)體特征:按納格地區共含有18條金礦(化)體,其中控制程度較高,產出規模大,礦體相對穩定的有AuⅠ礦帶AuⅠ- 1~AuⅠ- 3礦體、AuⅡ礦帶AuⅡ- 2礦體、AuⅣ礦帶AuⅣ- 2礦體、普查區南部AuⅥ礦帶AuⅥ- 1礦體、AuⅦ礦帶AuⅦ- 1礦體,
3.3 礦石質量
1.礦石結構多種多樣,在其中可以發現它形粒狀結構、自形粒狀結構、粒狀片狀變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膠狀構造、塊狀構造。
2.礦石的礦物成份:經顯微鏡下觀察,礦石的金屬礦物以黃鐵礦和毒砂為主,其次是褐鐵礦、鈦鐵礦,偶見磁黃鐵礦微量。脈石礦物主要有斜長石、石英、綠泥石,其次有角閃石、白云母、絹云母、綠簾石等。
3.金的粒度及附存狀態:存在于石英脈型礦石中的自然金的形態各種各樣,金的分布是及其不均勻的,主要存在的形態是粒間金。
3.4 礦石類型
自然類型:根據探槽、淺部坑探以及深部鉆探工程編錄過程中氧化深度的差異,礦石自然類型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
工業類型:根據不同的成礦特征條件和它的產出條件將其分為蝕變巖型礦石與石英脈型礦石類型兩類。
3.5 礦體圍巖及夾石:蝕變巖型礦體圍巖主要有綠泥石英片巖,局部為石榴石云母片巖、云母石英片巖、含炭質云母石英片巖夾硅質巖。巖石普遍碎裂,飾變見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局部見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石英脈型礦體圍巖主要有蝕變含炭質千枚巖、蝕變絹云綠泥石英千枚巖等。巖石普遍碎裂,飾變見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局部見褐鐵礦化。
4、礦床成因探討
按納格地區的金礦形成與東昆侖東段,昆中的深大斷裂近乎完全的控制了該地區的成礦條件,它是一條區域性巖石圈的深大斷裂,表現出俯沖——走滑的動力學特點,并且經歷了后期的各種構造運動且帶有疊加變形與改造[3]。這些地質構造形成的各種通道成為了巖漿和礦液流動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礦產沉積形成礦床的主要空間。在東昆侖地區的多期次的地質運動與演化旋回事件形成的各種礦產都帶有多期次的成礦特征。
參考文獻
[1]孫會磊; 李金超; 栗亞芝等.青海東昆侖東段按納格閃長巖地球化學及鋯石U-Pb年代學研究.地質科技情報.2014,33(6):11~17.
[2]賴健清; 鞠培姣; 陶斤金.青海省按納格金礦成礦流體特征.礦物學報.2015,587.
[3]余曉霞; 高建國; 潘亞茹等.阿斯哈-按納格地區線-環構造有利成礦關系分析.國土資源遙感.2015,27(3):128-135.